乌克兰战争中美乌具体的合作模式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50287496347983
到了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全面入侵前夕,拜登政府关闭了驻基辅大使馆,撤出了所有美军人员(仅留下了一小队中情局人员)。一位美国高级军官回忆道,乌克兰人当时的感受是:“你们警告我们‘俄罗斯人来了’,然后自己就撤了。”
战争爆发后,美方将军提出提供支援,却遭遇了乌方的强烈不信任。乌克兰地面部队指挥官亚历山大·西尔斯基上校第一次见到美军时就质问道:“我们正在和俄罗斯人作战,而你们没有。凭什么要听你们的?”
不过,西尔斯基很快改变了看法——因为美方能提供乌克兰军队自己根本无法获得的战场情报。
起初,这意味着唐纳休将军和几位助手只能通过手机,将俄罗斯军队的动向情报传递给西尔斯基和他的团队。但这种临时性的安排却触及了乌克兰军方内部的敏感神经——西尔斯基与其上司、即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之间的权力竞争。扎卢日内的支持者认为,西尔斯基正在借助这段美方关系为自己加分。
更为复杂的是,乌克兰总司令扎卢日内与他的美国对口官员——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将军之间的关系也并不融洽。
在通话中,米利常常会对乌克兰方面请求的装备提出质疑,并根据五角大楼屏幕上的卫星情报向扎卢日内提供战场建议。随后,电话那头往往陷入尴尬的沉默,扎卢日内则匆匆结束通话。有时,他甚至干脆不接米利的电话。
为了维持两人之间的沟通,五角大楼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电话联络链:米利的助手先联系加州国民警卫队司令戴维·鲍德温少将,鲍德温再打电话给位于洛杉矶的一位富有的飞艇制造商伊戈尔·帕斯捷尔纳克——他小时候曾在利沃夫与乌克兰当时的国防部长奥列克西·雷兹尼科夫一起长大。雷兹尼科夫随后会找到扎卢日内,对他说:“我知道你对米利有意见,但你还是得回他电话。”
正是在一连串快速发展的事件中,这种零散的联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
3月,俄罗斯在进攻基辅受挫后,迅速调整战略,转而集中力量攻打东线和南线。美国原本判断这一调整至少需要数月时间,结果俄军仅用了两个半星期就完成部署。
唐纳休将军与美军欧洲与非洲司令部司令克里斯托弗·卡沃利将军得出结论:如果盟军不尽快调整战略,面对兵力与装备均处劣势的乌克兰将难以取胜。换句话说,盟军必须开始提供重型进攻性武器——例如M777榴弹炮及其弹药。
此前,拜登政府已紧急向乌克兰运送了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但M777的援助则是支持大规模地面战争的重要一步。
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三世与米利将军决定由第18空降军负责武器运输和培训乌克兰军队使用这些装备。拜登总统批准提供M777后,德国威斯巴登的托尼·巴斯礼堂被正式设为行动总部。
一位波兰将军被任命为唐纳休的副手,一位英国将军负责管理由篮球馆改建而成的后勤中心,加拿大方面则派员负责训练任务。
礼堂的地下室被改造成“融合中心”,用于整合并生成关于俄军部署、动向和作战意图的情报。情报人员透露,中情局、国家安全局、国防情报局和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的官员,以及盟国的情报人员,都在这里协同工作。
第18空降军被称为“龙军团”,这项新行动也被命名为“龙任务”。现在,唯一缺的就是乌克兰高级将领的正式参与。
4月26日,在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米利将军将雷兹尼科夫和扎卢日内的一位副手介绍给了卡沃利与唐纳休将军,他说:“这就是你们要合作的人,他们会成为你们的关键伙伴。”
信任开始在双方之间建立。雷兹尼科夫表示愿意与扎卢日内沟通。回到基辅后,他说:“我们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前往威斯巴登,合作就此开始。”
这个伙伴关系的核心,是两位将军——乌克兰的扎布罗茨基与美国的唐纳休。
扎布罗茨基将军成为乌克兰方面在威斯巴登的主要联系人,尽管他当时在议会任职,身份并不正式,但在各方面,他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与许多乌克兰军方同僚一样,扎布罗茨基对敌人了如指掌。1990年代,他曾在圣彼得堡的军事学院就读,并在俄罗斯军队服役五年。
他同样熟悉美国:2005至2006年间,他曾在堪萨斯州利文沃思堡的美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学习。八年后,他领导了一次深入俄军支持部队后方的危险任务,部分灵感来自他在利文沃思学过的一个案例——南北战争期间,南军将领J.E.B.斯图尔特绕过北军乔治·麦克莱伦将军的著名侦察行动。这次行动引起了五角大楼一些关键人物的注意,他们认为扎布罗茨基是值得合作的指挥官。
扎布罗茨基回忆起他在威斯巴登的第一天:“我的任务是搞清楚:这位唐纳休将军是谁?他有多大的权限?他到底能帮我们什么?”
唐纳休将军在特种部队的秘密世界中颇具传奇色彩。他曾与中情局暗杀小组及地方盟友合作,在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和阿富汗等地追捕恐怖组织头目。作为三角洲部队的前领导人,他曾协助与库尔德武装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对抗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卡沃利将军曾形容他是“漫画书里的超级英雄”。
如今,他向扎布罗茨基将军及其战友——基里连科少将展示了一张乌克兰东部和南部战区的地图,显示俄军兵力远超乌军。他引用乌克兰的战斗口号“荣耀归于乌克兰”,发出挑战:“你们可以对任何人高喊‘荣耀归于乌克兰’,可我不在乎你们有多勇敢——看看这些数字。”随后,他详细介绍了一个计划,希望在秋季前扭转战场形势。扎布罗茨基将军回忆道。
第一步已经展开——乌克兰炮兵开始接受M777榴弹炮的操作训练。接下来,“龙任务部队”将协助他们利用这些武器阻止俄军推进。随后,乌克兰将发起反攻。
那天晚上,扎布罗茨基将军向基辅的上级写了一封信。
他说:“很多国家都希望支持乌克兰。”但“必须有人来统筹协调,把各项事务组织起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并规划未来的需求。我对总司令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合作伙伴。’”
不久,近20名乌克兰军官——包括情报人员、作战规划师、通信和火控专家——陆续抵达德国威斯巴登。每天清晨,军官们回忆道,乌克兰人与美方人员会聚在一起,研究俄军的武器系统和地面部队,寻找最具打击价值的目标。随后,这些优先目标清单被送往情报融合中心,军官们在那里分析数据流,确定目标精确位置。
在美国欧洲司令部内部,这一过程引发了一场微妙而激烈的语言争论:考虑到任务的敏感性,是否直接称其为“目标”会显得过于挑衅?
一些军官认为“目标”一词并无不妥;另一些人则倾向于称其为“情报线索”,因为俄军经常变换位置,相关信息仍需实地验证。
最终,这场争论由欧洲司令部情报主管蒂莫西·D·布朗少将定下基调:俄军部队的位置被称为“兴趣点”,而空中威胁的情报则称为“兴趣轨迹”。
一位美国官员解释说:“如果有人问你,‘你有没有向乌克兰提供目标?’你可以回答‘没有’,这并不算撒谎。”
每一个“兴趣点”都必须遵循情报共享规则,以降低俄罗斯对北约盟国进行报复的风险。
这些“兴趣点”不会出现在俄罗斯境内。扎布罗茨基将军解释说,如果乌克兰指挥官希望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必须依靠本国的情报和国产武器。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表示:“我们向俄罗斯传达的信息是,这场战争应当局限在乌克兰境内。”
白宫还禁止分享有关俄罗斯“战略级”指挥官的位置信息,例如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另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说:“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得知某国暗杀了我们的总参谋长,我们会作何反应?我们会开战。”同样,“龙任务部队”也不得提供可识别单个俄军人员位置的情报。
系统的运作方式如下:“龙任务部队”会向乌克兰提供俄军部队的坐标信息,但为了保护情报来源和手段不被俄方间谍识破,他们不会透露情报的获取方式。乌克兰方面通过安全云平台接收到这些坐标,并按优先级分类——一级、二级等。扎布罗茨基将军回忆道,当乌克兰人质疑这些情报的可信度时,多纳休将军会说:“别问我们怎么知道的。你只要相信,开火就能命中,你会满意结果的。如果不满意,告诉我们,我们会改进。”
该系统于5月正式启用。首个打击目标是一辆名为“动物园”的俄军装甲雷达车,它能侦测乌克兰炮兵阵地的位置,包括M777等火炮。情报融合中心在俄军控制的顿涅茨克附近发现了一辆“动物园”。
乌克兰人设下了一个陷阱:先向俄军阵地开火,诱使对方启动“动物园”雷达以追踪炮弹来源。此时,融合中心便锁定其坐标,准备实施打击。
在指定的作战日,扎布罗茨基将军表示,多纳休将军特意给乌军营长打去鼓励电话:“你感觉怎么样?”他问。“我感觉很好。”乌克兰人答道。多纳休随后检查卫星图像,确认目标和M777部署位置无误。随后,炮兵开火,成功摧毁了“动物园”。一位美国官员回忆:“那一刻,大家都觉得,‘我们真的做到了!’”
但一个关键问题仍未解决:这个系统能精准打击单一目标,但在大规模战斗中是否也能有效应对多个目标?
这正是顿涅茨克北部谢韦罗多涅茨克战役的核心问题。俄军试图架设浮桥过河,包围并攻占该市。扎布罗茨基将军称之为“超级大目标”。
这场战斗后来被广泛认为是乌克兰早期的重要胜利之一。浮桥变成了俄军的死亡陷阱,乌克兰估计至少消灭了400名俄军士兵。美方提供的“兴趣点”在打击俄军进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这一点并未公开披露。
战争最初几个月,战斗主要集中在乌克兰东部。但美方情报同时也在密切监视俄军在南部的动向,尤其是赫尔松等大城市周边的部队集结。很快,几支M777炮兵部队被调往南部,“龙任务部队”也开始提供针对俄军阵地的“兴趣点”。
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龙任务部队”生成“兴趣点”的速度越来越快,乌克兰的打击效率也显著提升。乌军越是展现出M777等系统的威力,盟国就越愿意提供更多新武器,而威斯巴登方面也持续提供更多“兴趣点”。
扎布罗茨基将军回忆道:“你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信任他们的吗?多纳休说,‘这是一份位置清单。’我们检查后表示,‘这100个点不错,但我们还需要另外50个。’结果他们真的又送来了50个。”
——————
M777逐渐成为乌克兰军队的主力火炮。但由于其155毫米炮弹的射程通常不超过15英里,在面对俄军在人数和装备上的压倒性优势时,仍显不足。
为了帮助乌克兰在精度、速度和射程方面取得优势,卡沃利将军和多纳休将军很快提出迈出关键一步——向乌克兰提供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HIMARS)。这种系统使用卫星制导火箭,打击范围可达50英里。
接下来的争论反映了美国战略思维的转变。
五角大楼官员最初反对,担心会消耗美军有限的HIMARS库存。但在5月,卡沃利将军访问华盛顿,并提出了有力的理由,最终说服了决策层。
当时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塞莱斯特·沃兰德回忆说:“米利总是说,‘你有一支小规模的俄罗斯式军队,在和一支大规模的俄罗斯式军队作战,打法一样,乌克兰人永远赢不了。’”她表示,卡沃利将军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了HIMARS,他们就能像我们一样作战,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可能开始击败俄军。”
在白宫,拜登及其顾问们在权衡这一战略理由的同时,也担心如果对俄罗斯施压过度,可能会让普京感到恐慌,从而升级战争。一位官员回忆说,当将军们请求提供HIMARS时,那一刻的感觉就像是“站在一条红线上,心里想着:如果再往前迈一步,会不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位官员说,当白宫最终决定迈出这一步时,“龙任务部队”就成了“整场战争的后勤中枢”。
位于威斯巴登的指挥中心会监督每一次HIMARS的打击。多纳休将军和他的助手会审查乌克兰方面提供的目标清单,建议他们如何部署发射器以及安排打击时机。乌克兰人只能使用美方提供的坐标进行打击。要发射弹头,HIMARS操作员还需要一张特殊的电子密钥卡,而美方可以随时停用这张卡。
HIMARS的打击几乎每周都会造成超过百名俄军伤亡。俄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士气低落,战斗意志也随之崩溃。随着HIMARS数量从8套增加到38套,乌克兰操作员的熟练度不断提升。一位美国官员表示,俄军的伤亡人数因此翻了五倍。
乌克兰将领扎布罗茨基将军解释说:“我们成了你们体系中的一部分,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但确实是其中的一环。”他还说:“大多数国家需要10年、20年甚至30年才能做到这些,但我们被迫在短短几周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