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劳务者
“劳务者”(労務者/ Rōmusha)在日语中意为“有薪资的义务劳工”;在英语中,该词通常指代在二战期间被迫为日军劳动的非日本人。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估计,日军于二战期间占领荷属东印度期间曾在爪哇岛强迫四百万至一千万名劳务者为其工作,其中很多都在严酷环境下死亡或被困于远离家乡之地。由于日方和盟军对该词的具体定义不同,劳务者总人数中可能包括“勤劳奉仕”(kinrōhōshi,无薪资的强制劳工)、当地辅助部队(如日军的盟友印尼志愿军‘乡土防卫义勇军’[Pembela Tanah Air])以及志愿去到其他印尼岛屿的国内移民者(transmigrant)的人数。
概览
日军强征的劳务者没有薪水,其人员主要来自苏门答腊岛、东印度尼西亚以及爪哇岛。其中约有10%是女性。他们的服务时长由日方按需决定,最短也就1天,有时只有完成特定项目后才算完成服务。他们担负的工作亦多种多样,轻者如家务活,重者如大型工程。按照总体规定,各县(regency/ kabupaten)都要动员劳务者,这些人必须能每天从家走到工地。但在规模极大的建设工程中,劳务者也会被送到其他省。指定工期结束后,他们会获准回家,会有新劳工来替换他们。但还有很多劳务者被从印尼送到其他受日方控制的东南亚地区。
虽然劳务者的确切人数无从知晓,但学者M. C. Ricklefs估计约有二十万到五十万爪哇劳工被从爪哇岛送到其他岛屿,最远被送到缅甸、泰国。Ricklefs估计在被带离爪哇的人当中只有七万人活到了战争结束。但Satō Shigeru则估计约有27万爪哇劳工被送到爪哇岛以外地区,其中有6万人被送到苏门答腊岛。Satō估计荷方与英方在战后共将135000人遣返回爪哇,其中不包括被送到苏门答腊的爪哇人。除被遣返者之外,也有一些人通过其他途径返乡,有时甚至是在日本投降之前。Satō称在海外死亡或受困的劳务者人数占比15%。
历史
在荷属东印度的殖民时期,使用无薪资劳工的现象很普遍。劳务者领到的薪水从未跟上过通货膨胀的速度,而且他们经常被迫在危险条件下工作,食物、住宿、医疗条件都很差。日方给劳工的总体待遇很差。劳务者的增补人员“勤劳奉仕”没有薪资,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以“邻组”(Tonarigumi)为单位征募勤劳奉仕的时间比按同样方式征募劳务者的时间要短一些;从理论上讲,勤劳奉仕是志愿者,但当局为了向日方表忠心而给“志愿者”施加了较大社会压力。1944年里,爪哇的勤劳奉仕数量大约为20万。劳务者等其他强制劳动制度的残酷是导致印尼人在日据期间大量死亡的一大原因。后来有一份联合国报告称,日方的占领大约导致四百万人死在印尼。另外,还有约240万人在1944-45年的饥荒期间死在爪哇。
乡土防卫义勇军还从1944年起将数千名劳务者投入军事设施建造工程;另外,由于盟军的封锁,乡土防卫义勇军还把劳务者用于经济项目,意图加强爪哇的自给自足能力。
1942-43年间以及1943-45年间,日军将大量劳务者一类的强制劳工分别用于修建泰缅铁路和苏门答腊铁路(Sumatra Railway)。劳务者死亡率(死于暴力、饥饿、疾病)比盟军战俘的死亡率要高得多。
参考资料
Library of Congress, 1992, "Indonesia: World War II and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1942-50;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45"
Post, The Encyclopedia of Indonesia in the Pacific War , pages 505, 578-579
Ricklefs, Merle Calvin (2008).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 1200 (4th ed.). Palgrave Macmillan. p. 337. ISBN 978-1-137-14918-3.
Satō, Shigeru (1994). War, Nationalism, and Peasants: Java Und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1945. Armonk, NY: M. E. Sharpe Incorporated. pp. 159–160. ISBN 9781317452355.
Cited in: Dower, John W. War Without Mercy: Race and Power in the Pacific War (1986; Pantheon; ISBN 0-394-75172-8).
Van der Eng, Pierre (2008) 'Food Supply in Java during War and Decolonisation, 1940–1950.' MPRA Paper No. 8852. pp. 35–38.
Hovinga, Henk (2010). The Sumatra Railroad: Final Destination Pakan Baroe 1943–45. Leiden: KITLV Press. ISBN 9789067183284.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