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签翻译的关键要点

食品标签翻译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与企业的合规经营。随着2024年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实施,标签翻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要求更为严格。以下是食品标签翻译的核心要点:
成分表的专业表达规范 成分表翻译必须遵循"准确、规范、统一"三大原则:
- 食品添加剂必须采用国家标准命名,如"山梨酸钾"应译为"Potassium Sorbate",不可使用俗称
- 过敏原信息需突出标示,使用国际通用警示语"Contains: [过敏原]"
- 营养成分表需严格按GB 28050-2024标准转换单位,如"千焦"须译为"kJ"
常见翻译错误警示 近期市场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
- 计量单位错误(如将"克"误译为"gram"而非标准"g")
- 功效声称违规(如将"增强免疫力"直译为"boost immunity"可能面临处罚)
- 保质期表述不规范(应使用"Use by [日期]"或"Best before [日期]")
特殊成分的处理技巧
- 传统食材需附加说明(如"茯苓"译为"Poria cocos (Chinese medicinal mushroom)")
- 加工工艺要准确表达(如"熏制"译为"smoked"而非"flavored")
- 复合配料需逐项列明(如"调味料"必须展开具体成分)
信实翻译的质控要点 我们采用"三审三校"制度:
- 初译由食品专业译者完成
- 二校对照最新国标核查
- 终审由持证营养师复核
2024年新规重点提示
- 新增7类致敏原强制标示要求
- 营养成分表允许误差范围缩小至±5%
- 二维码追溯信息需双语呈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