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秦到汉魏:探寻秦汉历史的制度与变革
从周秦到汉魏:探寻秦汉历史的制度与变革
秦晖教授的《秦汉史讲义》围绕秦汉时期的历史展开深入探讨,以“周秦之变”和“汉魏之变”为核心线索,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维度剖析了这一时期的制度演变、社会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变迁。这本书不仅为我们理解秦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见解,还引发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秦汉:中国第一帝国的独特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被视为中国第一帝国时代。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阶段类似,中国历史也有其独特的分期。秦汉之前,经历了三代的诸侯林立和春秋战国的过渡,秦汉实现了从诸侯割据到大一统帝国的转变,且在制度上奠定了中华帝国的诸多基础 。虽然秦汉之际、前后汉之际有政权更迭,但时间较短,不影响大帝国的制度连续。而从汉末“黄巾之乱”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混乱期,直到隋唐时期才再次出现大帝国的稳定阶段。在世界历史的范围内,秦汉帝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对后世影响深远,两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城市兴起、货币制度演变等,但也存在差异,像建筑技术、城市类型等方面。
周秦之变:从族群社会到编户齐民
周制的特征与儒家思想
周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小共同体本位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这个制度下,人们生活在“殷民七族”“怀姓九宗”等群体中,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宗、族血缘共同体 。孟子所讲的理想社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体现了这种社会的伦理化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层层分封,构成了一个类似大家族的等级序列,天子的共尊主要是伦理意义上的,不具有科层化的行政权力机构 。
儒家思想与周制紧密相连,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传承周公之道,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儒家强调性善论、教化论,重视推 荐贤人,如“乡举里选”,这种选举重视德望人缘,被称为“尚德之举” 。同时,周制下的人们认为孝高于忠,“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是普遍的观念,这与法家所倡导的忠君思想截然不同。
法家的兴起与秦制的形成
法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逐渐发展,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算计和争斗,因此需要通过法、术、势来治理国家 。法家反对贵族特权,打击贵族是为了维护皇权,而非维护民权。他们强调皇权无限,立法随意,执法也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与现代法治观念相差甚远。
商鞅变法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实践,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坏井田,开阡陌”,瓦解了小共同体本位的周制,推动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同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打破了族群纽带,使国家能够直接控制百姓,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制的主要特征包括以吏为师、无福利更无自由等,这些特征使得秦国在短期内实现了强大,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法道互补:“儒表法里”之下的强权与犬儒
从儒道互补到法道互补
道家思想在从周到秦的阶段中经历了演变。在西周时期,儒道都维护小共同体本位制度,儒家积极入世,希望恢复周制;道家则主张无为,顺其自然,从消极方面维护周制 。到了战国时期,儒道逐渐对立,道家的“无为”思想与法家的弱肉强食理念逐渐趋同,尤其在庄周时代,道家的犬儒主义色彩愈发明显。
汉初,黄老之术盛行,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一方面,道家发源于楚地,在楚地原有道儒两家中势力较大;另一方面,它更适应“汉承秦制”的需要 。在秦亡之后,周制和秦制曾展开较量,项羽试图恢复封建制,但刘邦最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汉朝。汉初的统治者选择黄老之学,既希望避免重蹈秦的覆辙,又要维护中央集权,道家的无为思想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儒表法里的形成过程
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经历了分化和演变。古儒主张“在家靠亲情,在国靠革命”,但这种思想在秦以后受到统治者的排斥 。汉武帝时期,儒家逐渐被改造,“法儒”出现,他们放弃了古儒的父重于君、权责对应和“革命”观念,接受了法家的“三纲”之说,同时又试图通过天人感应学说来约束君主的行为,但效果有限。
叔孙通是儒家思想转变的关键人物,他制定的礼仪杂采秦仪,开创了“儒学法家化”的道路 。他的行为虽然受到当时一些儒生的指责,但却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使儒家逐渐被皇帝接受。此后,“以法入礼”成为儒表法里形成的重要步骤,从战国时期的“军法”对“军礼”的同化,到叔孙通制礼,再到西汉中期《周礼》的出现,儒家的“礼”逐渐被法家化,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工具。
秦汉经济:中国古代第一次商品经济高潮
农业与水利
秦汉时期,集约农业起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逐渐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水利工程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如都江堰、郑国渠等,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土地制度与商业
秦汉实行“名田宅”制度,对土地进行规范管理 。同时,贱商制度下出现了“伪市场经济”,商业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货殖列传》中记载了当时一些商人的活动,反映了秦汉时期商业的繁荣。与汉唐相比,秦汉时期的商品经济有其独特之处,在货币使用、市场规模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借贷与租佃关系
汉代的古典借贷关系与古希腊 - 罗马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租佃制方面,汉代与罗马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汉魏之变:儒表法里中的“儒里化”阶段
东汉以后,宗法复兴,以礼入法,法律的儒家化进程加快 。官员选拔标准道德化,社会组织发生变化,小共同体有所复兴。这些变化使得秦汉以来的法家化法律逐渐加上了儒家的伦理色彩,社会政治逻辑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与周秦之变相比,汉魏之变的深刻程度相对较弱,但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与思考
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秦之变使中国从族群社会走向编户齐民,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法道互补的“儒表法里”格局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传统;秦汉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础;汉魏之变则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秦汉时期的制度演变、思想斗争以及社会变革,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构建合理的制度、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