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设想书信主题,但变成笔记11条了
1、心灵深处有着方块字难以触碰的地方,像是挠不到的背部的某个角落那样,只能由母语或中西亚语言能够激活。这个方块字不可触及之处是由原始、柔软的回忆构成,包含童年、少年时代的家庭与生活。那里有暴晒的石子,夏季葡萄田的热浪,绵密的死土,白桦树下清凉的水渠,有苍天大树的树洞与玻璃球游戏。那里有流畅的文字呢喃而成的意义不明的阿拉伯语文段,带点神秘色彩。还有充盈着棉花的柔软的灯芯绒长垫,浮夸的金色玻璃器皿与瓜果。贯穿日常的交际习俗,眼神与禁忌。
2、潜意识的排除法——尽管表面上思想转折,抛却了此前自认为正确的政论,然而底色与潜意识难以撼动,这些残存的核废料难以消除,总是绕过人的意识,源源不断地产生迫使人不走向特定空间与道路的磁铁般排斥的力量,甚至最浅显的影响服装穿搭。似乎难以落入人们常说的“变成了最厌恶的人”的俗套,见识到了体内不可控的疯狂逃避的力量。尽管我去向未知,然而残存的意识在替我做排除法。
3、物质在小说中的作用,商品、事物、摆件、装饰的描写可能起到怎样的效果。A、我读到Dubravka小说中的前南斯拉夫的流亡者不厌其烦地描述着他们在荷兰的市场上从自己人那里购买那怕不那么喜爱的“他们那边的东西”,如南斯拉夫时期的糖果、糕点、背包。在此,物质的详细描述表现为了代表“思念”或对过去的依恋,或者是更加复杂的爱恨交织下的下意识地宿命般地对那些本能渴望的趋近。B、使得小说更具生活气息,增添现实主义,增加真实性、故事性。C、高超的物质描写可能会用物质描写来渲染主题、气氛等抽象的“文学空气”或风格。
4、坦诚地描述不道德或广义的“不当”的冲动,其实在暗中塑造着角色形象及其心理历程。譬如代表隐藏的愤怒的冲动:“猛烈撞击他的头”、“攻击性地呕吐在他身上”,被锁了删两行。。。
5、很多小说都在结尾,拉开一个时间段后,总结性的罗列前文中出现过的诸多人物的去向,“听说,xx最后xxx了”,作为某种交代,有时产生反差、叫人唏嘘的东西。 6.被锁了删了
7、欲望与爱情的差别。?
8、外部的加强作用:心理学效应。被怀疑,暗示,贴标签,于是日渐落入他们编织的陷阱中,走向了他人的期待或怀疑的形象。
9、当时提出的“开放身体任由外语流入”的理念,以身体为容器,打造均势,既然存在一次语言转换,就可以有更多次,在开放的世界探索。——也是走向人类,超越各种形式的身份的约束。
10、在不同地点写作会写出不同内容?影响机制。
11、道德主义与文学创作可能是矛盾的,放不开就写不好。可能得做到在道德方面区别“表象”与“根本”,深与浅的能力,形式上可以不道德和答案,内核上可以是道德的。或者干脆不要这个框架,直接解除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