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思想」与「一流智力」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虚构了一个极权主义的未来世界,其中大洋国的统治方式包括用新话(newspeak)在人们的头脑中创造双重思想(doublethink)。关于双重思想,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双重思想意味着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同时保持并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的能力。
比如说你通过常识知道2+2=4,但这个国家普遍承认2+2=5,你相信了前一种说法,也被迫接受了后一种说法,这就是“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官员落马的通报中也经常出现“双重思想”这个词。)政府的工作人员知道这是一句谎言,但为了宣传这个谎言,他们必须假装相信,久而久之就会把谎言当成真理,把真理当成谎言,产生一种“有意识的无意识催眠”。这在现代心理学中被称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从这个语境来看,“双重思想”毫无疑问是一个有负面色彩的词语。这个问题本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但最近我读到了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的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出自1936年发表的《崩溃》)
我惊讶于这两句非常相似的话却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在思考之后,我理解了它们的区别。奥威尔的“双重思想”侧重于被动接受,是一种洗脑、记忆修改和思维控制的过程;而菲茨杰拉德的“一流智力”侧重于主动探索,聪明的人让相互矛盾的想法在自己的头脑中辩论,让自己的观点接受对立观点的审视和攻讦,从而使自己更加接近真理。在菲茨杰拉德的那句话中,“仍保持行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避免了认知失调的结果。
我试着用科学史的一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关于光的本质,19和20世纪的物理学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首先,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波,而牛顿认为光是粒子——这几乎是盖棺定论了;19世纪的托马斯·杨、麦克斯韦用完美的实验无懈可击地证明了光应该是一种波;到了20世纪,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又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头脑只能接受其中一种观点(比如说,如果坚信光是一种波,你就无法解释光电效应;如果坚信光是一种粒子,你就无法解释双缝实验),那么你就不可能认知现实,相反会遇到很多很多的矛盾和冲突。而具有“一流智力”的德布罗意,奇迹般地将这两种想法结合在一起,认为所有物质(包括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能说明这一点。心理学家菲利普·泰特洛克研究了数百位著名专家的预测,他发现,相比于从单一理论视角看待世界的人,那些综合考虑各种矛盾观点的人预测得更准。(见《狐狸与刺猬》)普通人思考问题也应避免一根筋思维,就比如最近的“订婚强奸案”,许多人至今仍然坚信这是骗婚、诬告或仙人跳,当许多相反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只接受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事实——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可能抵达真实。
如果给菲茨杰拉德的“一流智力”找一个反义词,我认为就是“一根筋”:头脑中只容得下一种想法,完全没有思考对立想法的能力,这恐怕也是认知失调的症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野原新之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余随笔(3)丨谈谈英译中的“一词多义” (8人喜欢)
- 如果男人也要缠足,它还会流行吗? (4人喜欢)
- 2025年4月书单丨向往自由,人才会有不同的追求 (5人喜欢)
- 公共说理不应该滥用情绪化的语言——从“跪”这个字想到 (17人喜欢)
- 碎片化读书丨不合时宜的问题是有害的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