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关于“一人分饰双角”的佳片电影推荐】
随着瑞安·库格勒(Ryan Coogler)执导的影片《罪人》(Sinners,片中迈克尔·B·乔丹[Michael B. Jordan]一人分饰两角、担任两大主演角色)上映,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一人分饰两角这一表演形式的精彩历史。

迄今为止,迈克尔·B·乔丹(Michael B. Jordan)出演了瑞安·库格勒(Ryan Coogler)执导的每一部电影。或许是为了弥补在《黑豹2:瓦坎达万岁》(Black Panther: Wakanda Forever,2022年)中仅让他露了一面的遗憾,库格勒的新作《罪人》(Sinners)让乔丹一人分饰两角,分别饰演密西西比州的一对孪生黑帮兄弟斯莫克(Smoke)和斯塔克(Stack)。两人试图用私酿酒赚来的钱在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方地区开一家夜总会,结果引来了不速之客。
斯莫克和斯塔克在银幕上以一种二重奏的形式出现,乔丹凭借精湛的演技,巧妙地切换自身的强烈气场与个人魅力,塑造出了一对既谨慎戒备、又委曲求全且颇具谋略的黑人男性形象,他们在暴力体制下奋力抗争。现代电影技术使得一名演员扮演多个角色的复杂任务,即便不能说是变得更容易了,但至少对那些雄心勃勃、注重艺术风格的电影制作人来说,这种表演形式更具吸引力,成为了他们作品的核心噱头。双重角色表演充分利用了电影制作的独特条件:剪辑技术让演员能够多次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这是舞台上的现场表演者无法做到的。
电影中最为人熟知的双重角色表演例子多偏向商业片——每个人都记得迈克·梅尔斯(Mike Myers)在《王牌大贱谍》(Austin Powers)系列电影中同时饰演英雄和反派,12岁的林赛·罗韩(Lindsay Lohan)在《天生一对》(The Parent Trap,1998年)中饰演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姐妹时的惊艳表现,以及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在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编剧的元喜剧《改编剧本》(Adaptation,2002年)中演绎出各种神经质状态的精彩演出。为致敬双重角色表演这一艰辛技艺及其悠久历史,以下是10部将双重角色表演作为核心看点的优秀电影。
第十部——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 表演者:布丽吉特·赫尔姆 Brigitte Helm

在导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那场堪称艰苦卓绝的拍摄过程中,布丽吉特·赫尔姆(Brigette Helm)在17岁至19岁期间,于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中一人分饰两角,分别扮演玛丽亚(Maria)和机器人。她凭借这一角色一炮而红,表演惊艳四座——她饰演的玛丽亚是一位年轻女子,以谦卑的天使形象行走于工人阶级之中;而“机器人”(Maschinenmensch)则是仿照玛丽亚形象制造出的人形机器人,试图煽动工人反抗他们的统治者,将大都会这座城市拖入混乱的深渊。
电影通过广角镜头展现身着白衣的赫尔姆被一群身着黑衣的孩童环绕,以及清晰明亮的面部特写,凸显了玛丽亚圣洁的特质。相比之下,邪恶的机器人则表演了一段极具诱惑力的性感舞蹈,让男性观众陷入疯狂——这一情节直白地隐喻了魏玛共和国时期颓废风气下潜藏的危险。尽管电影中的性别观念值得商榷(朗让这位年轻女演员同时演绎了圣女与荡妇这两种极端形象),但赫尔姆在这部处女作中展现出的大胆且丰富的表演风格,在近100年的时间里一直令人惊叹不已。
第九部——老瑞和哈迪之小皮孩儿 Brats (1930) 表演者:奥利·哈代 Oliver Hardy 和斯坦·劳莱 Stan Laurel

《老瑞和哈迪之小皮孩儿》(Brats)是劳莱与哈代(Laurel and Hardy)这对英美喜剧巨星共同出演的三部短片中的第一部,片中他们一人分饰两角——饰演他们自己的孩子。故事发生在妻子们外出度假的夜晚,斯坦(Stan,劳莱饰)和奥利(Ollie,哈代饰)想尽办法让各自的儿子(两个小家伙简直就是他们各自的缩小版)乖乖上床睡觉。每当“顽童版”的劳莱与哈代(“顽童版”劳莱没有他父亲的胡子)出现在屏幕上时,影片中的场景布置都会以巨大的比例呈现。
《老瑞和哈迪之小皮孩儿》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简短时长内的滑稽打闹和超大场景的攀爬表演,更在于两组劳莱与哈代角色相互映衬,都展现出了幼稚无知的一面——父母试图表现出权威与老练,结果却恰恰凸显了他们与孩子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内心的童真以字面意义上的后代形式体现出来。作为劳莱与哈代主演的少数几部短片之一,《老瑞和哈迪之小皮孩儿》放大了他们混乱无序的喜剧风格。
第八部——狼城脂粉侠 Cat Ballou (1965) 表演者:李·马文 Lee Marvin

李·马文(Lee Marvin)是这份演员名单中唯一一位凭借双角色表演斩获奥斯卡奖的演员。在影片中,马文出色地演绎了两个经典角色:一个是落魄的枪手“小子”谢利(Kid Shelleen),另一个则是紧追昔日教师、如今沦为女匪的卡特·巴洛(Cat Ballou,简·方达饰[Jane Fonda])之父不放的冷面杀手蒂姆·斯特劳恩(Tim Strawn)。到出演这部影片时,马文已在约翰·福特(John Ford)、唐·希格尔(Don Seigel)和伯特·肯尼迪(Budd Boettiche)等导演的西部片中崭露头角,并因在《大热浪》(The Big Heat,1953年)和《黑岩喋血记》(Bad Day at Black Rock,1955年)等影片中饰演严肃的硬汉角色而获得了低调的赞誉。
马文那沙哑且充满威胁的声音,使他成为饰演冷酷杀手斯特劳恩的不二人选,但这个杀手之所以令人毛骨悚然,正是因为谢利这个角色完全是一团糟:他骑着醉醺醺的马,说话结结巴巴、焦虑不安(更别提枪法还极差),直到他喝上一口威士忌才有所改观。若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慷慨解读《狼城脂粉侠》这部电影,可以注意到谢利必须摒弃自己的缺点和恶习,才能击败他那阴暗、冷酷的另一面自我。
第七部——心中天网岛 心中天網島 (1969) 表演者:岩下志麻 Shima Iwashita

已故导演新藤兼人(Masahiro Shinoda)毕生致力于揭开日本历史中根深蒂固的社会禁忌。他改编了18世纪的一部“文乐”(bunraku,一种以木偶表演的传统日本戏剧),在这部改编作品中,新藤兼人强化了故事中怯懦的纸商与他所爱的艺伎之间爱情故事的人工痕迹(从而凸显了其荒谬性)。在“黑子”(kuroko,传统日本戏剧中在幕后或舞台上协助表演的舞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些舞台工作人员出现在场景中以加剧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演员们愈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内化的责任和自我毁灭的冲动所束缚。
在这部《心中天网岛》(Double Suicide,此处为结合文意意译,原片名直译可保留为《双自杀》但结合剧情意译为《心中天网岛》更贴合情感表达)中,女演员岩下志麻(Shima Iwashita)一人分饰两角,既扮演纸商的艺伎情人,又扮演他饱受折磨的妻子。影片编织了一幅因受制于社会依赖关系而深感束缚的苦涩而焦虑的情感画卷。片中人物所处的世界,社会稳定必须以牺牲对下层人的接纳为代价,而岩下志麻充满同情心且急切的表演相得益彰。这两个女性角色都身处传统编织的截然不同却又相似的牢笼之中,但只有地位较低的那个女人注定要走向影片高潮时那场命定的暴力之举。
第六部——孽扣 Dead Ringers (1988) 表演者:杰里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杰里米·艾恩斯(Jeremy Irons)在片中饰演同卵双胞胎妇科医生贝弗利(Beverly)和艾略特·曼特尔(Elliot Mantle),他完美演绎出了两人自鸣得意的竞争意识、危险的魅力以及戒断之痛——而且他所付出的努力,是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电影中其他所有主演角色的两倍。柯南伯格电影中那种渴望释放极致狂喜与痛苦(同时天真地认为自己能够应对)的典型特质,在这对双胞胎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加倍体现,且又因两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有所抵消。他们相互助长彼此最糟糕的倾向,在现实世界中上演着医学上关于胎儿在子宫内吞噬同卵双胞胎的传说,并威胁着要扼杀他们共同的情人凯丽(Cary,海蒂·冯·帕莱斯克饰[Heidi von Palleske])。
柯南伯格的这部电影后来催生了一部性别互换的迷你剧,由无可挑剔的蕾切尔·薇姿(Rachel Weisz)饰演贝弗利和艾略特,但电影版凭借其独特且持久的感染力,对失败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沉思。随着《孽扣》(Dead Ringers,此处为对应影片名意译,原片名直译可保留但结合文意意译更贴合)这部影片不可避免地走向忧郁的结局,贝弗利和艾略特陷入了自我厌恶的麻木状态,而杰里米·艾恩斯以一种诡异而细腻的方式演绎出兄弟二人之间的相互照应,让观众感同身受,痛苦不堪。
第五部——两生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 表演者:伊莲娜·雅各布 Irène Jacob

尽管这部影片淡化了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此前作品(如《十诫》[Dekalog]、《盲打误撞》[Blind Chance]、《影迷》[Camera Buff])中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大胆风格,但片中梦幻般的“分身”剧情所设定的双重背景——后共产主义时代的波兰和作为欧洲现代性化身的巴黎——却引人深思,这似乎暗示着导演据说已对波兰政治失去兴趣(尽管他后来在《三色:白》[Three Colours: White]中又回归了波兰与法国关系的主题)。
伊莲娜·雅各布(Irène Jacob)一人分饰两角,既扮演因病早逝的年轻歌手薇罗妮卡(Weronika),又扮演对自身超自然跨国纽带一无所知的现代巴黎女性薇罗妮卡(Véronique,此处为保持角色名一致而统一译法,实际根据角色不同可区分译名,但文中为体现角色关联性未作区分)。这两个角色并未同屏出现:我们直到薇罗妮卡(Weronika)去世后才见到薇罗妮卡(Véronique),因此片名所指角色的故事带有一种奇特而悲剧性的线性特征。当雅各布得知自己存在背后的真相时,她以一种强烈的震惊和悲伤将这种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雅各布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那晦涩却深刻的宇宙观反思的媒介:揭开一个我们无法用语言解开的谜团,会是多么令人震撼?
第四部——宿敌 Enemy (2013) 表演者: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2013年多伦多电影节上,《宿敌》(Enemy)与主流且节奏紧凑的《囚徒》(Prisoners)一同展映——自那以后,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再未触及这部在加拿大拍摄的惊悚片中那种扣人心弦的诡异氛围。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饰演亚当(Adam),一位疲惫不堪的教授,他发现自己竟然有个一模一样的分身——安东尼(Anthony),后者是本地一位演员,在烂片里跑龙套。作为同样生活在多伦多的两个人,吉伦哈尔将男性焦虑和性不安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两位“分身”都极度关注对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而这些都是自己无法企及的。
在维伦纽瓦一系列以失意、无力的男性角色为主的电影中,他对吉伦哈尔的双重运用尤为突出,深入且全面地探讨了男性欲望与自我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在《夜行者》(Nightcrawler)中化身“特拉维斯·比克尔”(Travis Bickle,此处借指电影《出租车司机》中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充满暴力倾向的出租车司机)之前,吉伦哈尔就已凭借活力与自我毁灭式的攻击性,挖掘出隐藏在城市倦怠表象下的紧张与危险:维伦纽瓦这部关于现代身份的论述,或许可以描述为一个男人给自己戴上了绿帽子,同时还矢口否认自己显而易见的脆弱。
第三部——异形:契约 Alien: Covenant (2017) 表演者: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这份片单中唯一的续集是《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在其中饰演两个角色,这种情况在演员先在一部前作中出演一个角色,随后又在续集中一人分饰两角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年)的结尾,韦兰德-尤坦尼公司(Weyland-Yutani)制造的高级仿生人大卫(David)与伊丽莎白·肖(Elizabeth Shaw)一同驶向太空,寻求关于生命存在的答案。而在这部令人沮丧、不堪入目的续集《异形:契约》中,当准备不足的殖民者们降落在“契约4号”星球(Planet 4)上时,大卫已经扮演起了维克多·弗兰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此处借指小说《弗兰肯斯坦》中创造怪物的科学家)的角色,设计出一种完美生物体,以此报复人类创造者在他身上植入的种种局限。
殖民者中有一位名叫沃尔特(Walter)的仿生人,他是大卫型号的温和改良版,如今操着一口美国口音,秉持着务实的工作理念(他的名字是为了致敬《异形》系列制片人沃尔特·希尔[Walter Hill])。沃尔特在与自己这位乖戾、不受约束的“前辈”大卫接触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哲学层面的可能性以及一种渴望达到更高存在状态的性欲渴望——即便大卫的优越性将沃尔特贬低为自己异形阴谋中的一块垫脚石。
第二部——阴风阵阵 Suspiria (2018) 表演者: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卢卡·瓜达尼诺(Luca Guadagnino)翻拍的《阴风阵阵》(Suspiria)尚未获得与达里欧·阿基多(Dario Argento)原版相同的“经典”标签,但自七年前上映以来,其反直觉的节奏便吸引了一群忠实拥趸。与原版将德国舞蹈学校由女巫教派掌控的真相保留到最后一刻才揭晓不同,2018年版的《阴风阵阵》对女巫教派的结构和内部矛盾直言不讳、深入探究,精明沉稳的布兰克夫人(Madame Blanc,由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饰演)与病入膏肓、年迈的马库斯母亲(Mother Markus,同样由斯文顿短暂饰演)之间暗流涌动、相互算计。
斯文顿还以德国人的视角诠释了这部电影,她饰演年迈的精神分析学家约瑟夫·克莱姆佩雷尔(Josef Klemperer),在被迫目睹女巫们的安息日仪式之前,他就已经察觉到了她们的暴行。斯文顿化名卢茨·埃伯斯多夫(Lutz Ebersdorf),带着浓重的口音穿梭于分裂的德国,其焦虑、迷茫的状态与布兰克夫人的镇定自若和强烈情感形成鲜明对比,她无法看清自己所在城市中那些势力正在积蓄的清晰力量与强大能量。
第一部——我们 Us (2019) 表演者:露皮塔·尼永奥 Lupita Nyong'o

一部当代恐怖片仅用“我们”(US)这两个字母作为片名,却对美国社会进行了直接且充满活力的评论,这并不令人意外。许多影评人都评论过乔丹·皮尔(Jordan Peele)这部不祥的恐怖片与W. E. B. 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双重意识”(Double Consciousness)概念之间的联系。这部电影的主题分量十足,其直截了当、深入骨髓的恐怖感,都通过露皮塔·尼永奥(Lupita Nyong’o)出色的双重表演得以展现。她在片中饰演阿德莱德(Adelaide),一位带着家人回到童年创伤发生地的海岸的母亲,同时还饰演阿德莱德的“被束缚”分身——红衣女子(Red)。红衣女子和她的同类注定要在秘密的地下社会里,模仿她们的“地上”分身。
尼永奥是一位极具表现力的演员,阿德莱德惊恐而警惕的神情与红衣女子瞪大的双眼和明显充满暴力的笑容(更不用说她那因少言寡语而沙哑的嗓音)相互映衬,这凸显出皮尔对社会拒绝正视其底层阶级这一现象最犀利的观察。
稀有电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稀有电影记事3】 (11人喜欢)
- 【10部日本关于时空穿越的佳片电影推荐】 (16人喜欢)
- 【10部来自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佳片电影推荐】 (11人喜欢)
- 【稀有电影:记录一次完整的资源搜索过程】 (57人喜欢)
- 【10部关于露营的佳片电影推荐】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