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玠:三国乱世中的清流砥柱
毛玠:三国乱世中的清流砥柱

初遇明主,献策奠基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群雄割据,在这波谲云诡的时代浪潮中,一位以清廉刚正闻名的谋士,用一生践行着 “治国先治吏” 的理念。他既非驰骋沙场的猛将,也没有留下波谲云诡的权谋传奇,却在曹魏集团崛起的进程中,以十五字战略奠定根基,凭一己之力扭转官场风气,更在生死关头以凛然气节震动朝野 —— 他便是被曹操赞誉为 “国之司直” 的毛玠。

毛玠出身于陈留平丘(今河南封丘),年少时担任县吏,便已展现出清廉的本色。原本打算到荆州避乱的他,途中听闻刘表治理无方,改往鲁阳,后来投靠曹操。建安元年(196 年),他向曹操献上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 的战略。这短短十五字,犹如穿透黑暗的明灯: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推行屯田制度,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二者共同构成了曹魏集团崛起的坚实基石。曹操听罢,击节称善,郑重采纳,将毛玠擢升为幕府功曹。

铁律选官,整饬吏治
在曹操集团中,毛玠不仅以卓越的战略眼光著称,更以 “治吏能臣” 的形象名垂青史。他与崔琰共同掌管官员选拔时,立下了 “唯才是举、以廉为先” 的铁律。面对那些徒有虚名的名士,他将其拒之门外;对于权贵的请托,他也毫不留情地拒绝。史书记载,曹丕曾私下请托,希望安排亲信任职,毛玠直言:“您推荐的人不符合制度规定,恕我难以从命。” 他这种刚正不阿的作风,竟让当时官员回京述职时,都故意弄得面容垢污、衣着破旧,乘坐简陋的柴车,官场的奢靡之风因此大为改观。曹操感慨道:“用人能做到这样,天下自然就能治理好,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特意将象征高古风范的素色屏风赏赐给毛玠,这份殊荣在曹魏集团中是独一无二的。

直言进谏,蒙冤遭黜
建安十八年(213 年),曹操晋位魏公,毛玠升任尚书仆射,继续掌管选官大权。此时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毛玠秘密进谏:“袁绍因为嫡庶不分,导致了灭族之祸,废长立幼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曹操将他的这番话比作汉初周昌力保太子之事。当崔琰因言获罪被赐死后,毛玠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而他的刚直最终也为自己招致了灾祸。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他被诬陷 “借天灾非议朝政”,面对大理寺的审讯,他援引萧望之、贾谊等先贤的典故来自辩:“如果过错在我,行刑之日我会泰然处之;即便赐我宝剑让我自杀,我也会把它当作重赏。” 这番融合了文采与风骨的陈词,再加上桓阶、和洽等人的竭力保荐,最终使他免于死刑,但还是被罢官回家,不久后便郁郁而终。曹操听闻此事后,赏赐棺木钱帛,这位枭雄的复杂态度,恰恰印证了毛玠在曹魏政权中的特殊地位。

身后余响,清正流芳
毛玠身后留下了诸多历史谜题。在河南许昌毛王村的金龟岗上,一座封土三米的古墓静静矗立了千年;湖北麻城花桥镇的神道碑上,镌刻着梁代文人 “万古高风” 的追思。关于他晚年是否迁居麻城,清代方志学家周维秬考证指出:“陈留为籍,麻城为寓”,两地争相纪念的背后,正是后世对清廉精神的永恒追寻。他的儿子毛机承袭了郎中之职,毛氏后裔中更是涌现出明代进士毛羽仪等才俊,印证了 “清正传家” 的优良门风。
从梁启超称赞他为 “汉魏选官典范”,到《先贤行状》记载 “吏絜于上,俗移乎下”,历代的评价都聚焦于毛玠在重塑官场生态方面的卓绝努力。在权谋与征伐主导的三国叙事中,这位坚持 “治国必先治吏” 的能臣,如同浊世中的一股清流,用一生诠释着制度建设的深远力量。当 1800 年后的我们驻足河南封丘他的故里,或是仰望麻城的残碑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超越时代的凛然正气 —— 这或许正是历史长河中最珍贵的遗产。

网络配图丨侵权联系即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