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之国将成为看不见稻穗的国度
2025年4月16日
作者:小松泰信
出处:JA新闻 【地方の眼力】专栏
翻译:ChatGPT
引言:
「日本的农业正一步步走向衰退,粮食自给率维持在30%的水平,看不到任何上升的迹象。我觉得国家并没有想要保护农业的意愿。相比欧美,给予农家的补助金少得可怜,像我们家这样的小农户根本得不到任何好处。我们家在10年前就退出了水稻种植」(摘自《每日新闻》4月14日刊,山口县一位50多岁女性的投稿)
正文:
确实是“极其异常的状态”
日本农林水产省在4月14日发布消息称,3月31日至4月6日期间,在全国超市出售的大米每5公斤的平均价格为4214日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这一价格刷新了自2022年3月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与前一周相比上涨了8日元,价格连续14周上涨。虽然从3月下旬起部分商店开始上架储备米,但截至目前,释放储备米的效果依然有限。
同一天,该省召开了与大米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意见交流会,要求他们采取措施以推动降价。出席会议的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表示:“这是一个极其不正常的状态。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政府释放储备米的意图和目的。”
然而,大臣向业者解释储备米释放的意图和目的这件事本身,就可以说是“极其不正常的状态”。
政府储备米无法送达
《西日本新闻》(4月16日刊)报道了一些地方流通业者的痛苦心声:“在我们的流通范围内根本没有看到储备米的流通。虽然很困难,但只能忍耐。”由此反映出政府释放储备米的惠及范围因地区或零售商规模的不同而出现偏差。
宫崎县一家超市的店长表示:“县内的业者没有参与储备米的招标,因此没有进货。四月份起不得不提高大米价格。”该超市的采购负责人说:“储备米几乎都集中在东京以东地区”,因此“运输成本高,最终在店头的价格还是会很高,所以我们放弃了采购”。
储备米的储存地点主要集中在日本东部,全日本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JA全农)的相关负责人也评论说:“确实,把米送到较远的地方运输费用会更高。”
“加强大米供应能力”的对策不可或缺
鉴于目前的情况,《西日本新闻》(4月16日刊)的社论呼吁:“政府应当致力于解决主食大米的供需紧张状况,推动价格下降和稳定。”因为,“大米价格的飙升会波及到外食和便当等中食的涨价。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将对有正在长身体的孩子的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造成更大冲击。”
该社论指出,“储备米销售附带原则上一年内买回的条件,且参加投标者限于以JA全农为中心的收购业者”是问题所在,并表示:“为了提高市场降价的效果,有必要让储备米覆盖全国的批发业者。”
此外还强调,“从中长期来看,加强大米的供应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4月11日通过内阁会议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中,提出了到2030年将大米产量提升至比2023年多3%、达到818万吨的目标。但是,该目标建立在“种植面积从148万公顷减少到144万公顷,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实现增产”的前提之上,这种依赖提高生产率、减少耕地面积的方案被质疑过于“乐观”。
“支持与培育新农户”是关键
《爱媛新闻》(4月13日刊)的社论首先提到,4月1日施行、其运用基本方针已于11日通过内阁会议的《粮食供应困难事态对策法》。
该法律规定,“国家将根据粮食危机的严重程度,敦促生产者与进口商确保稳定供给或增加产量”,但社论指出,“如果农户没有能力应对增产或作物转型,该法就难以发挥实效。必须通过扩大支援与改善条件来促进农业经营的稳定,遏制农业从业者的减少与老龄化。”并进一步要求,“不仅要在平时分散进口来源并确保储备量,更要真正致力于加强国内生产能力。”
具体而言,社论强调,“支持与培育新农户”是关键,并呼吁:“希望通过土地集中以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就业型农业、推进利用数字技术的智慧农业等各种方式,努力确保接班人并提升生产率。”
阻止“大米进口扩大”
《北海道新闻》(4月12日刊)的社论指出:“必须回到克服后继者不足与生产基础脆弱、构建可持续农业的原点来制定政策”,同时对“围绕特朗普政府关税措施的日美谈判进展”表示担忧。因为,“美国已经明确表示希望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
“如果美国认为日本当前的状况是一个好机会,就有可能像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那样强硬地要求扩大大米进口。如果市场进一步开放,将不可避免地对北海道等地的生产者造成打击,从粮食安全保障的角度来看也将成为问题。”社论也向政府提出警告,“不能为了在汽车安全标准(小松注:被美方视为日本的非关税壁垒)等问题上妥协,而轻易作出让步。”
前门是特朗普,后门是财务省
如果说挡在前门的是老虎,也就是特朗普的话,那么守在后门的就是狼,也就是日本财务省。
财务省于15日召开财政制度等审议会(财政大臣的咨询机构)的小组会议,建议作为应对大米价格高涨的措施,应扩大进口大米的利用。指出政府在不加关税的情况下进口的“最低市场准入量”(Minimum Access)约77万吨中,将最多10万吨用于主食用途的额度若扩大,有助于确保大米的稳定供应。
然而,如果扩大了原本考虑到对稻作农户影响而设定的主食用途额度,廉价进口米将大量涌入,势必压缩稻作农户的收入。
如果“令和米骚动”之后,好不容易让稻作农户稍稍得以喘息的大米价格,又因为所谓的“价格高涨”而成为消费者与业者的灾祸,那就是政府恶政所致,生产者毫无过错。虽然不能责怪消费者与业者追求更便宜商品的行为,但在这种潮流中推波助澜的财政审议会与财务省,其罪责重大。
进口大米的增加只会加速农户对稻作的放弃,加速支持“瑞穗之国”的水田荒废。
充满成熟稻穗低垂、良田美景的乡村将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是垂头丧气、无言伫立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