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望见故乡——北美博物馆里的中国建筑
北美艺术博物馆自20世纪初以来素有建造“时代屋(period room)”的传统,策展人和赞助者恨不得将世界各地最精彩的建筑碎片搜集到博物馆中,让参观者每进入一个展厅就能沉浸式地身临其境感受不同的文化环境,“得益于”上世纪上半叶北美各大“帝国主义”式博物馆万物竞发勃勃生机地四处搜罗,博物馆里亚非欧各个时期的建筑琳琅满目:从17世纪的大马士革客厅到20世纪的日本茶室,从14世纪西班牙的修道院到18世纪的法国巴洛克大宅客厅,从17世纪麻省的木头小房子到20世纪莱特的大草原卧室,每次走进它们都万分享受,当然对我来说,逛逛时代屋也能让离家万里的游子有一些家乡的感觉,让我们在万里之外在他乡怀念一下故乡。
时代屋主要分两种:原构件搬迁的老房子和新造的建筑,第一种在美国最有名的便是大名鼎鼎的荫余堂,第二种最著名的例子是80年代苏州匠人在大都会博物馆阿斯特大厅建造的仿苏州园林的明轩,这篇文章里两种都会包含,文中尽量cover所有我去过的中国时代屋,文中顺序是我的个人喜爱顺序,仅做参考。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MIA)的中国收藏大部分是美国百货超市Target的老板Dayton夫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购买与捐赠,相比其他美国中国艺术的大馆,购藏史比较短暂,但老哥眼光毒辣手段老到,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管理混乱时期搞到了一批极好的中国古建,虽然都不是官式建筑,但其装饰极其丰富,现在在展厅展出的有四座建筑,分别是清末山西繁峙的大门,晚明苏州东山岛的大厅,清代的藏书楼和砖雕大门。
山西繁峙大门
这个大门放到山西确实平平无奇,简单的六柱大门,上面有“大清咸丰七年岁次丁巳孟夏月”(1858)的题记,这种晚清民间木构放在山西根本排不上号,但我对它的喜爱更多地出于私心,每次在博物馆展厅看到这座大门,看看精美的木雕、斑驳的题记和彩画,就能想到山西的木构,想到在山西访古的时光。谁让它是唯一一座北美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北方民间建筑呢。








东山岛的晚明大堂
这座三开间的大堂是90年代从东山岛搬到美国的,博物馆的官网介绍如下“大堂原本是位于东洞庭区东侧,靠近今东山镇的一座传统苏州式四合院的一部分。它建于十七世纪初,由吴氏家族建造,是传统上流社会住宅的主要礼堂。”大厅光线非常昏暗,不给人好好打灯,我感觉也是美国策展人的“东方主义”思想作祟,复原布置了一座江南会客厅,但墙边还摆放了一座山西的小木构神龛,我本人不太懂江南建筑的断代与鉴赏,但这么一座大厅体量与规格,还是给人极其震撼的感觉。







太湖畔的花园和藏书楼
这座藏书楼也是90年代流出的,来自太湖西洞庭山区塘里村的一处民居。博物馆复建的藏书楼和砖雕大门,并布置了一座假山花园,藏书楼建于1797年,一楼的花厅里也都做了实景复原,非常迷人。砖雕门楼上有精彩的吉祥图案以及年号(1728),博物馆极力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在这么小的空间里螺蛳壳里做道场,移步换景,非常美妙。









费城艺术博物馆
费城艺术博物馆有3座中国时代屋,最震撼的便是明末王承恩的巨大宅子,对面是大名鼎鼎的智化寺藻井所在的“中国庙宇”房间,隔壁是一个清代书房的复原房间,从收藏史来看,三座房间的入藏都是20世纪30年代,我们的老朋友兰登华尔纳在PMA1918-1923年担任馆长,在他的任上奠定了时代屋概念的基础,他的继任馆长们购买了几个房间的构件,组成了现在的有三座中国时代屋的展馆。
王承恩宅大厅
这座彩绘厅堂建于1640年左右,在现在北新桥三条,由明朝末代皇帝的宦官王承恩建造,当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他也随主自尽,清代后改建为理郡王府,1929年大殿入藏费馆,购买花费8000大洋,1940年在大洋彼岸组装完成。原王府大殿面阔五间,但因为空间不足,最后实际上面阔三间,室内陈列没有按照period room来恢复,而是与普通展厅无异,梁上彩画精美绝伦,博物馆近几年也做了不少彩画保护的项目。







智化寺藻井与庙宇厅
智化寺藻井鼎鼎大名自不必说,复原的庙宇大厅里的建筑构件除了智化殿的藻井,还有原装的天花和不知道从哪里搞的老门扇,当然这个展厅的通病还是光线过暗,藻井上的精彩的天宫楼阁很难看清,难搞。




清代文人书房
这个period room就平平无奇了,应该除了清代门扇再就没有其他原装的建筑构件了,几个门扇也是1929年入藏。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
碧波地(peobody)的荫余堂和其他北美博物馆的period room确实有本质的区别,其他北美博物馆的时代屋还是更多的从策展人的角度出发,选取同时代的各种展品填充到房间里,而荫余堂是一座完全原汁原味的徽州建筑,包括里面的各种陈设和历史痕迹都毫无改变的保留了下来。荫余堂的故事就不过多赘述了,简单地说就是80年代策展人白铃安女士在皖南休宁发现这座18世纪即将被拆掉的徽派建筑,经过各种协商,大金主fidelity集团(是的,碧波地博物馆只是保护收藏,房子本身是fidelity所有的)花费1.25亿美刀购入荫余堂,并在2003年异地重建完成。
我去过荫余堂好几回,每次都十分享受,荫余堂的展览也和其他period room大不相同,更多侧重于住在里面的人,包括各种风俗介绍,黄家几代人的介绍,几个婚丧嫁娶的短片令人印象深刻,荫余堂绝对是北美独一无二前无古人后也很难有来者的中国建筑收藏了。










大都会博物馆
大都会去太多回了,夜晚的明轩十分静谧,明轩是一个完全新建的时代屋,摘抄一下wiki上的介绍 “1976年,大都会博物馆购得一批中国明代家具。为了给这批家具打造一个合适的陈设背景,文森·阿斯特基金负责人、大都会博物馆董事布鲁克·阿斯特夫人愿意出资建造一座中国式庭院。1977年,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顾问、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方闻访问中国,与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商讨此事。陈从周提议仿照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中的殿春簃建造一座明式庭院,称为“明轩”。1978年9月国家建委决定成立“苏州园林管理处援外殿春簃”工程班子,由苏州市城建局负责完成设计图纸与模型。12月,中国驻美联络处文化参赞谢启美代表中方与大都会博物馆签订了建造合同。根据合同,先在苏州东园建造一套实样,第二套再运往美国。中方相当重视这一项目,特批从四川调运珍贵楠木用作梁柱材料。1979年4月第一套明轩建成。次月,阿斯特夫人与著名建筑师凯文·洛奇等访问苏州视察了明轩实样。年底,明轩项目总共193箱构件运抵纽约,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章表荣带领的27人施工团队也同期抵达。1980年1月,明轩拼装施工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开。经过五个月的施工,明轩于当年5月建成,并于6月正式对外开放。”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纳馆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展厅就是“中国庙宇”厅,1929年,我们的老朋友卢芹斋给开馆前的纳馆为了卖他的壁画,给出了中国艺术展厅“一揽子解决方案”,为了更成功卖出,他甚至还做了一个模型(在2022年大展还展出过),一开始博物馆方面嫌价格太贵,到了1931年,华尔纳和史克门因为购买了智化寺万佛阁的藻井进而考虑这个“中国庙宇”展厅的建设,1933年展厅建成,其中原装的建筑材料有门扇和天花藻井,除了这些著名的广胜寺壁画也在其中陈列。纳馆除了这个中国庙宇厅,纳馆还有一个琉璃坊,勉强算是半个中国建筑吧,比较怨念的是,纳馆万佛阁的藻井周围也是有天宫楼阁的,但不知道为啥放在仓库里一直没展。。。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中国建筑比较有趣,一个是祖大寿墓,一个是90年代找国内某个仿古工程队做的仿清官式建筑,说实话这假木构做的挺难看的,比明轩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比较可惜的是展厅进门摆了一个晋东南带题记的晚明乔氏琉璃鸱吻,精美绝伦,这玩意绝对是改开后从庙里偷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流吧。。









代顿艺术学院
Dayton Art Institute有一个很小的中国收藏,其中有一个“period room”,我不能确定里面有多少老的构件,大概是想仿一个明清的官式建筑吧,无甚可观,旁边有一对太原崇善寺的大理石雕刻,还不错。



西雅图艺术博物馆
这个可能就只能算半个中国建筑了吧,从京郊不知道谁的墓上搞的一堆石像生,散散乱乱的摆在博物馆大厅里。



彩蛋:喜马拉雅艺术
美国有三座博物馆有喜马拉雅period room: Rubin Museum of Art(RIP),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Newark Museum of Art (他来开过光), 三个大同小异:美国博物馆策展人因为深受东方主义影响,在喜马拉雅艺术展厅里特别喜欢搞巨昏暗的仏堂,唐卡、金铜造像、酥油灯配着小音乐,经常见着一堆白人在冥想打坐,仏堂都是新建的,没有原来的建筑构件,但还是很以假乱真的,还记得有次发了朋友圈,拓神问我“去西藏了?”,我和他讲都是美帝造的假建筑,笑。我的西藏艺术(无)入门还真都是在美帝博物馆,啥时候回国能去趟西藏就好了。









晨边公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个data driven镜头选购记录 (5人喜欢)
-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可爱的马赛克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