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行走 Walk in Central
本文刊于香港《明报》,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谢谢黎主编、孙编辑。
最近为香港珠海学院文化遗产硕士班上一门课,这一天,我把课堂搬到了香港中环。中环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心脏,有很强的标示作用,新盖的楼盘,把距离中环的距离写在楼盘广告上, “仅xx 分钟到中环”。在中环上班的人,被称为“金融精英”或“中环丽人”。中环是香港开埠的官方中心,但现在看见的楼大多为1960年后建,寸土万金。班上的同学全来自内地,带他们行走中环,可以看见香港的经济脉动、历史延续、超高密度、建筑设计和空间处理。
我设想在中环行走,必须是正常的上班天,这样,同学们可以看见和置身于中环的繁忙华丽。但30几个学生,在闹市行走,要突出学习重点,排除“杂音”,还要讲解,要找恰当的地方走路和停留,中途要有洗手间和简单休息处。
历史中环
是日下午,全班在中环圣约翰座堂前集合,圣约翰座堂建成于1849年。我让同学们看中环地图。我说,殖民者远道来到香港,他要安定下来,就要造总督府,政府办公楼(现政府山位置)和教堂,这个教堂开始是给军人用的,是精神慰藉的需要。圣约翰座堂信奉英国国教Anglicanism, 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都宏伟的多,在殖民地的同类建筑,一般比较仓促简陋。同学们进入教堂内,坐下或缓步走动,我让同学们看屋顶桁架,祭坛,中殿 (Nave)和耳室 (Transept)的交汇。这个教堂祭坛朝东,有简化的哥特元素。
我们离开教堂,在山路上走。我介绍说底下的皇后大道,是开埠时的海岸线、早期的马路。我们从山岗走天桥,穿过皇后大道中,到渣打银行。在天桥上,同学们看皇后大道,宽度是19世纪定下的,但楼宇,却是20世纪末的。路宽和楼高之比,可能达到1:20,形成窄高山谷。在渣打银行大厅的楼道里,一道天桥连到汇丰银行,另一个口子,可以看见高高的门厅,简化的古典建筑语言,还有设计者画的彩色玻璃画。这是“银行乃现代教堂”的隐喻。
在渣打银行门前过德辅道,这是整个行程中,唯一一次等红绿灯过马路。到皇后像广场,全班站定,往东看,是建成于1912年的高等法院 (现为终审法院),这是香港开埠60多年来,最体面的建筑,古典复兴手法。往南看,是庞然的汇丰银行第四代总部大楼,我介绍了汇丰的结构,8组桅杆、衣架式的悬吊结构,和留出的地面广场。
商业中环
从皇后像广场进入太子大厦,后面的行程,学生脚不碰触中环马路 (正如一本书名 “Cities without ground”)。从太子大厦的天桥穿到嘉轩广场,再折到置地广场,走入去,是置地的2层,俯望中庭。我介绍到,这是1982年落成的建筑,是香港较早出现的带中庭建筑。这个中庭含半圆形的咖啡餐厅,有上下自动扶梯,喷水池,节日时有装饰。是日中庭热闹,某家店铺门口,记者长枪短炮,正在等待某明星来剪彩。学生感叹于40几年前的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
从这层过天桥,到历山大厦,在天桥和大厦的转角玻璃,同学们可以看见电车在德辅道蜿蜒游来,香港会在下午的太阳里,显出立面和结构的精细。从历山大厦走到遮打大厦,苏富比拍卖行的展厅设于此,精英和丽人们在通道、交通厅和自动扶梯涌动,展厅玻璃隔断里外都是人,玻璃透明且无边框,一不注意,头会撞上去。毕加索雷诺阿赵无级张大千吴冠中在壁上展示着他们的灵动风采。全班临时解散,观展15分钟。
看完展览,集中队伍,跨过宽阔的干诺道,到了交易广场的平台。交易广场大楼前,亨利.摩尔的铜雕在喷水池中发光,我们进入大楼,乘自动扶梯而上,扶梯两边花儿竞放,壁上水帘汨汨漫下,像是进了水帘洞。到达高敞圆厅,我说,这是1986年的建筑,两座相同的大楼,L形夹住圆厅,我们的脚下就是交易大厅,以前很热闹的,现在电子交易,已经没有了红马甲的激烈竞价景象。圆厅原来面海,在1992年填海和造IFC大楼后,海景只剩下一条。大家推门到屋顶平台,这里有花坛座椅太阳伞。有些办公室白领,在这里抽烟聊天。同学们在这里休息了20分钟。
回到交易广场平台,下面是巴士总站。我们朝IFC 大楼进发,这是今天行程中唯一一座21世纪落成的建筑。我们在商场里,走过苹果店,乘自动扶梯直去屋顶。在屋顶上,可以看见湛蓝维港和对岸的西九龙,往里圈看,是下面的巴士\的士交通站,再下面是香港机铁和东涌线月台。这是典型的交通引导的开发 (TOD)。
私人提供的“公共空间”
同学们在IFC 的屋顶平台,闲坐聊天。我说,今天我们在香港中环闹市,走过的天桥,在几处地方休息,上洗手间,这些都是私人公司提供的“公共空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理所当然追逐利润,但政府要有适当干预和渠道,引导私人的建筑,尽可能地为社会服务。否则,这种闹市会更加挤迫、没有人性。一个高密度但有人情味的建筑环境,让使用者和白领们方便,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公司业务和大楼租务,形成双赢局面。
从圣约翰教堂到IFC,大约走了千米,从殖民地走到全球化。这段天桥行,浓缩了香港的历史和现代,管治和商业,城市和建筑。天桥上,门厅里,人看人,车辆在下面奔驰。1992年,一位从公务员下海的甘肃人潘石屹,在湾仔天桥上看见人们疾速行走,深感震动。回北京后,他创立了SOHO 中国。早潘先生几年,我在中环交易广场,看见上班的人流,在大柱镜面玻璃里的变形转动,也同样感动。现在来自内地的学生,对香港是熟悉的,很多城市的花俏繁荣,超过香港。但2025年春天,在中环的行走,依然让他们感受到时代、时尚和厚度。


-
名字还在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2 16:15:46
-
heo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22:30:45
-
薄荷清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21:58:08
-
bubuca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20:18:31
-
绿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17:12:37
-
简章 纸短情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15:52:03
-
Patrick Magn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14:23:31
-
Cucko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14:09:03
-
好公民库尔蕾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13:45:46
-
小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12:47:11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12:17:54
-
老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21 11:48:07
拾贝岛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长沙看但丁 《神曲》 (10人喜欢)
- 现代在心 古典在手 - 阅读李华武 (Remo Riva) 先生的建筑设计 (8人喜欢)
- 看海的图书馆 (18人喜欢)
- 陆谦受的上海和香港 (19人喜欢)
- 投稿有多难? (4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