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难沟通?《恒星时刻》教你听懂孩子的潜台词!
家长们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你对孩子关怀备至、步步小心,可他却冷着脸、动不动就怼你一句“你烦不烦”;你觉得只是提醒他早点写作业,却被他一脸厌恶地关上了房门;你鼓起勇气想和他谈谈内心,却总换来一句“没事”,然后转身回房、戴上耳机、继续沉默……青春期的孩子,好像突然就和父母隔了一道看不见的墙,太难沟通……
我也曾为此焦头烂额,直到读到《恒星时刻》我才发现,原来问题不在家长是否努力沟通,而在于家长说的不是孩子听得懂的“语言”。与其说孩子“难沟通”,不如说我们不懂他们的“潜台词”:比如他们说“我不想上学了”,潜台词可能是“我感到无力、我怕失败”;他们大喊“别管我”,可能是想说“我需要你的理解,但别逼我立刻回应”……这些“潜台词”,我们很难直接从孩子口中听到。但《恒星时刻》可以成为“翻译器”,帮助我们听懂孩子的情绪密码。
《恒星时刻》不是一本说教式的心理读物,而是一本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的杂志。它每一期主题都紧扣孩子最真实的成长困惑:从“我为什么讨厌同学”到“我怕让爸妈失望”,从“我是不是不够好”到“我为什么总想刷手机”,……每一个问题都让人惊叹:原来孩子心里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心结”。它与孩子对话的语气温柔又真实,让我学到了很多——它不会批评孩子的焦虑、嫉妒、脆弱……而是把这些本被视作“负面”的情绪,认真地摊开来分析: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这种想法正常吗?可以怎么办?你并不孤单,你的感受是被理解的……
比如在一期《让我成为我自己》里,有一篇文章直接写道:“我就是看不惯那个长得好、成绩好、大家都喜欢的班长。”作者不仅没批评这个“看不惯”,反而认真地讨论了嫉妒背后的心理机制,引导孩子学会觉察和调节情绪。那种理解和包容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湿了眼眶:在这个对孩子动不动就要求“阳光”“向上”“积极面对”的世界里,终于有人允许他们“看不惯”“受不了”“撑不住”。孩子在里面看见了自己,而我,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也看见了“小时候的我”。那个总想表现好一点、怕爸妈不高兴、想休息却不敢松懈的小孩,好像也终于被理解了。

而这份理解,源于杂志背后专业而温暖的力量。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恒星时刻》不是几个文艺编辑拍拍脑袋搞出来的杂志,它背后是全国顶尖心理学团队的支持,比如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家,他们写的每一篇文章、做的每一个策划,都是在结合孩子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精心打磨。它科学而又动人,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心理学,让孩子真正能把它当成一份“贴心”的陪伴!
除了专业,它最让我信服的,还有那一份“站在孩子一边”的姿态。比如在《和爸妈的冒险指南》那期里,杂志毫不回避亲子之间的裂痕:很多孩子感觉到的“爱有条件”,其实真的存在。父母爱得深沉,但有时候爱的方式却让孩子喘不过气。而《恒星时刻》没有简单地劝孩子“体谅父母”“乖一点就好了”,它更想告诉孩子:父母不完美,但你也可以慢慢走出这些影响,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也告诉父母:孩子叛逆的背后,其实是想让你看看真正的他。当我们都愿意听见彼此的“潜台词”,沟通才真正开始……
现在每当我和孩子陷入争执时,我都会提醒自己:他不是不讲理,而是有情绪、有需要,只是他还不会表达。我也不急着讲道理了,而是和他一起读《恒星时刻》里的文章,一起聊聊文中的“别人”,不知不觉,我们也就聊到了彼此。这本杂志拆开了我与孩子间的那道墙,它是孩子的“知音”,更是我们父母的“心药”!
趁着杂志铺特惠大促,我赶紧给孩子续订了一年的《恒星时刻》,现在上杂志铺订阅《恒星时刻》不仅能参与全场杂志五折起促销,还可叠加阅读津贴和优惠券折上折,更有AI阅读助手免费送,别错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