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如是读:第六十二讲(上)
第六十二讲/修法编叁串结(上)
文 | 林大中
到上一讲结束,唯识编§1-14,法相编§1-11,修法编§1-36都讲完了,显然修法编比前两编的总和还要长,必须单用一讲来总体地串结一下。
§1自性第一义篇,要有五。一、这是佛的无问自说,只有与会大众都问不了的问题佛才会无问自说。二、一切修行最终为修这个“法自性第一义心”,所以要把“自性第一义篇”放在“修法编”编首的位置。三、把“七种自性”和“七种第一义”都搞明白,叫作“法自性第一义心”。四、“七种自性”摄一切世法出世法,“七种第一义”只摄出世间法,但“七种自性”中间有一个岔路口,如果你以皈依佛法为“因”,以六度万行为“缘”,就会“成”就到“七种第一义”那条路上去。五、通常所说“四悉檀”不是佛说的,而是古德说的,佛说“悉檀”是“自悉檀”。
§2离分别篇,要也有五。一、上一篇首先明确,一切修行最终为修诸佛如来的“法自性第一义心”,现在这一篇则明确,要修诸佛“法自性第一义心”,就是要“离分别”,而要“离分别”,就必须把藏识的情况搞清楚。二、藏识的大要在前后两偈,前偈要在“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后偈要在“色于心中无/心依境见有”。三、“离分别”的关键一步在“无所有相”,即八地“无生法忍”。四、“无所有相者,谓由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也就是说,学佛远不是这一辈子的事,久修二乘或者外道是这辈子修学大乘空门的预科。五、“不正因故,而言有无,二俱不成”,愚痴凡夫因为看不见兔角而说兔无角,属于“事相计著”,属于那些只知道感性直观地理解世界的人,能够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则属于“名相计著”,属于那种能够对事物进行抽象思辨的人。这是本篇乃至本经最细微深入的一个层面,藕益大师似乎都未能进入。
§3净自心现流一时四身篇,要只有三。一、净自心现流渐次而非一时,是时间性的,佛对众生的智照一时而非渐次,却是非时间性的,或许就是为了把这个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说清楚,佛才会把法报应化佛“一时四身”的事情和诸修行者“净自心现流”的事情放在一起来说。二、什么叫做“法性佛非所攀缘”,如《涅槃经》开示,“因缘无处,故名无住”。三、不攀缘诸佛如何广度众生,如《深密经》开示,“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4声闻乘二相篇,要只有二。一、自证圣智殊胜相是说声闻乘如何证人无我,分别执著自性相则说声闻乘为什么只能证人无我,二相篇是从褒贬两方面从成就和局限两方面说声闻乘。二、声闻乘的“分别执著自性相”,就是对“自共相”也就是对二元观念的执著,所以“回小向大”,仅仅把度一己之心换作度一切众生心是不够的,还要把众生赖以活命的二元观念,换作诸佛如来超出一切有无空有超出一切对待的观念,你才能够换普通车为高铁,换二乘为大乘。
§5常不思议篇,要在两个字,“自”和“因”,“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因为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不是因为自相成就的)”,“我第一义常不思议,(是以)第一义因相成,(是)远离有无(的),(是)自证圣智所行相故有相,(是)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以自证圣智为其因故有因的常,名不思议常。此“因”非彼“因”,此“自”非彼“自”。以为万物有因,是某种因生的那个“因”,不能成立,万物是“因缘”生的;众生自我的“自”及万法自性的“自”,也不能成立,“因缘”生故无所谓“自”;自证圣智为其因故照明万物无非“因缘”,“因缘”生、“因缘”住、“因缘”异、“因缘”灭,无有终始恒恒如斯名“常”,这是人的脑子思议不了的,属于“不可思议的常”叫“常不思议”。这一篇比较费脑子,因为是在勉强地思议不可思议。
§6五种性篇,要有六。一、种性和果实相对,所以五种性没有菩萨,因为菩萨是还在上学还没有毕业的佛,还不是最终的果实。二、“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他们都是未得解脱而自以为得了解脱,所以把外道归在声闻乘中放在一起说。三、声闻种性“于缘起相不乐观察”,缘觉种性则“观察诸因缘法故,(复)不著诸因缘法”,也就是说,在遍计依他圆成三性中,声闻只观察遍计,以灭遍计为圆成,缘觉只观察依他,以不著依他为圆成。四、“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性”,唯识编第十二篇“如来藏藏识之名”有谓,“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譬如大海而有波浪”,没有波浪的大海叫“不思议阿赖耶识”。五、“不定种性者,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所谓不定是在上述三种其实是四种,因为附带地还说了外道,是在声闻乘、缘觉、佛和外道四种种性中不定。六、“何者无种性,谓一阐提...有二种。一者以舍一切善根故,(一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不入涅槃不成佛叫无种姓却有两种人,一种是谤法阐提,一种则是像地藏菩萨那样,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叫菩萨阐提。
§7大修行篇,要也有六。一、“谓观察自心所现,远离生住灭见,善知外法有无,专求自证圣智”,说法身菩萨只需要修四个阶段,也就是说佛系大学只有四个年级,就像现在的本科一样。二、一年级,观察万物世界一切不过自心所现。三、二年级,得离生住灭见,“得”是动词,“离生住灭见”是宾语从句,宾语从句中“离”又是动词,在三昧中用法眼真实观见内外一切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就能逮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获意生身。四、“意生身者,随意速去如念即至,无有障碍名意生身”,“如是意生身...为化一切诸众生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远离生住灭见”,随时随地依意念去一切世界化度众生名意生身。五、然后三年级,“观察外法有无”,怎么到这时候才让我们观察外法有无,这不是在世间体察民间疾苦,而是从出世间就像从天上下来那样观察民间疾苦。六、再然后就毕业了,“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也就是说最后破无始无明住地证入佛地的这一步,佛并没有说,因为说的只是“菩萨摩诃萨成大修行”,也就是大菩萨的修行,并没要说你们如何毕业,如何成佛。
§8离妄说篇,要有八。一、“有四种妄相言说,一者相言说,二者梦言说,三者妄执言说,四者无始言说”。二、“相言说者,所谓执著色等诸相而生”,言说因外相起,和世间认识完全相同,不知外相本是执著的结果,则和世间认识完全不同。三、“梦言说者,念本受用虚妄境界,依境界梦觉已,知依虚妄境界不实而生”,这和世间认识并没什么区别。四、“执著言说者,本所闻所作生”,执著于言说本身者,是因为忆/系/执/念原本所闻所作之业而生,这也和世间认识完全不同。五、“无始言说者,从无始来执著戏论烦恼种子熏习而生”,无始言说不仅有无始以来人人平等的烦恼种子,还有无始以来每个人各自不同造业的积淀,这更和世间认识完全不同了。六、“众生言语...从头胸喉鼻唇舌牙齿转故,和合出声”,和世间认识完全相同,“言语、妄相...非异非不异”,属于佛家语言学本体论。七、“有言语说第一义,非言语即第一义”,则属于佛家实用主义语言学。八、“言语不能了第一义...应离种种言语妄相”,这应当怎么说呢,说过河拆桥,说卸磨杀驴都可以,说假道灭虢可能更准确些。
§9离妄计篇,要有五。一、“离妄计”就是离二元对待的观念,也就是弃离众生赖以活命的“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四句”。二、“凡夫无智不知心量,妄习为因执著外物,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自性”,“心量”指佛的心量,无待绝待无能无所无心之心名为“心量”,凡夫不知佛的心量所以才会执著有无四句。三、“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这个三量不是古印度因明学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而是佛立的现量比量圣教量,依《深密经》,大体应该是这么个意思:如来言音一级/本母二级/行相三级/道理四级/证成道理五级/由五种相名为清净六级/现量比量圣教量七级。四、“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起有性分别,这四个短句是四个阶陛,首先要把三种量,佛所宣说的证成道理名下的现量比量圣教量在自己心中立起来,然后就能于自己内心证到如来地自证圣法,然后就能离二自性法,执著诸法自性和执著言说自性,然后就能起有性分别,什么有性,超越有无的有,“于有及无,不起于想”的“有性分别”。五、“诸佛说法离于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佛要我们离四句,实际上要我们离的是世人赖以活命赖以生存的对外物对万法自性的探索追求和执著,是“寻思但行有相境界”的思维定式,四句只是这种思维定式的构成要素源代码,众人大德们却显然把四句也当作一种有相境界来寻思了,有把它发展为“离四句绝百非”的,更有把它发展为种种“不二”的,似乎并没有人领会佛的真意,佛是要你离弃寻思但行有相境界的思维定式,别把眼光总盯在外面,要你把矛头转向自己深入进去,进行一场唯识的自我革命。
§10四种禅篇,要也有五。一、“有四种禅...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二、“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非想灭尽定,是名愚夫所行禅”,这是修人无我的禅。三、“谓观人无我自相同相故,见愚痴凡夫、外道自相同相自他相无实故,观法无我诸地行相义次第故,大慧,是名观察义禅”,这是次第修人无我、法无我的禅。四、“谓观察虚妄分别因缘,如实知二种无我,如实分别一切诸法无实体相,尔时不住分别心中,得寂静境界...是名攀缘真如禅”,这是直修二无我的禅。五、“谓如实入如来地故,入内身圣智相三空三种乐行故,能成办众生所作不可思议...是名诸如来禅”,这是诸佛如来所得所证无行而行的禅。
§11涅槃篇,要有四。一、“诸佛如来所说涅槃,说何等法名为涅槃”,《涅槃经》说有无上大般涅槃、大涅槃、涅槃乃至中涅槃、小涅槃,还说有三种涅槃,大乘涅槃、小乘涅槃和外道涅槃,《楞伽经》此处所说“涅槃”即“大涅槃”。所以本段经文最后说,“声闻缘觉知自共相舍离愦闹,不生颠倒不起分别,彼于其中生涅槃想”,否定小乘涅槃为涅槃,后面外道涅槃篇第五十六则说,“诸外道等虚妄分别涅槃之相,如彼外道所分别者无是涅槃”,否定外道涅槃为涅槃。二、《涅槃经》是依事相也就是依“法相”说问题,所以连外道“依世俗道断烦恼者,虽断还起,无实无真,无常乐我净”,也归在涅槃名下。本经则依严格的狭义的“唯识”在说问题,所以才会把涅槃标准定为“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识意意识见习转已”也就是“转识成智”,所以不但外道连小乘涅槃都不名涅槃。三、“离自相共相诸分别”和“圣者自证智所行”,离和得都是约内在的唯识作说,内在唯识地离凡转圣,外在才能法相地既解脱生死又不弃离世法。四、“无舍无得故,非断非常故,不一不异故,说名涅槃”,“非断非常”是约涅槃和生死的关系,既解脱生死又不弃离生死,即于生死得大自在名涅槃,这是常门人也必须认同的。“无舍无得”很容易使人联想《心经》的“无智亦无得”,《金刚经》的“无住生心”和《深密经》的“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似乎是约修行者和涅槃的关系在说,却是典型的空门说法,是非真实不了义的,是常门人不能认同的。“不一不异”则很难判断,如果这个一异就是四句中的一异,那就还是在说和生死的关系,就和非断非常重复了,佛恐怕不会这样叠床架屋地说话,所以只能是在说涅槃本身,就只能想到《涅槃经》,以一法身,示现无量,所以不一不异,名为涅槃。
§12二加持篇,要有五。一、“诸佛有二种加持,持诸菩萨,云何为二,谓令入三昧,及身现其前手摩其顶”。二、“初地菩萨摩诃萨蒙诸佛持力故,入菩萨大乘光明定”,这是第一种加持,令初地菩萨入三昧,这时候诸佛是不现身的。三、“入已诸佛如来手摩其顶受位住持力”,这是第二种加持,诸佛现身摩顶加持给一种力。四、“此菩萨摩诃萨蒙佛持力入三昧已,于百千劫集诸善根,渐入诸地善能通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处大莲花微妙宫殿坐于宝座,十方诸佛舒莲花手而灌其顶”,这种加持力将把菩萨一路护送到第十地法云地受诸佛灌顶受记作佛。五、“若不如是,彼菩萨便堕外道及以声闻魔境,则不能得无上菩提”,所以菩萨们需要诸佛加持,诸佛也一定会加持。
§13名句文身篇,要有八。一、“复次大慧,我当说名句文身相。诸菩萨摩诃萨善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能开悟一切众生”,似乎很简单的这点事,却是佛的无问自说。二、“名句文身相”,名构成句,句构成文,但名、句、文都是单独的实体,叫作名身、句身、文身,总名名句文身。而名句文身相的相字,就是“法相”的相,佛法看一切相无非法相。三、“名身者,谓依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依事立名”是说,名对应的不是物而是事,是众生的一切外部行为和活动当然也包括行为活动对象的物或事,所以名身不是名词,而是统指语言。四、“句身者,谓能显义决定究竟,是名句身”,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组合叫句子,这和世法认识没有任何区别。五、“文身者,谓由于此能成名句,是名文身”,是说离开完整的一个讲话或者一篇文章,所谓名和句是无从成立的,有点结构主义的意思,也和世法认识没有区别。六、“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文由名成,名由文显,和世法认识也没区别,有点文本的意思。七、“名谓非色四蕴”,非色四蕴就是受想行识,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名谓非色四蕴”就是世人那句话,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八、也就是说,这一篇是单纯从法相角度单纯依世谛而不是双约二谛说人类语言,从唯识角度依第一义谛说语言的就太多了,唯识编中多篇都有。
§14二乘四果篇,这一篇让我给说跑题了,从“真谛”一词说到我们的佛教史,下了一个很可怕的判断:真正领袖佛门并广泛影响世间的佛家终极观念,多非佛说,而为佛弟子说且多违佛说,比如马鸣“一心二门”谓“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违佛说“即彼妄法,诸圣智者心意意识诸恶习气自性法转依故,即说此妄名为真如”等等。然后解了三结和五见以及俱生和分别两组名相,却留下了一个问题,经文先说分别身见“见人无我即时舍离”,后说“普观察自他之身”以断俱生身见,但却没说俱生身见和人无我什么关系,三个译本全都一样,藕益大师的解则出天台,没有办法解决。
已经快6000字了,休息一下,这一讲恐怕要分几次才能讲完。
202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