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会好好养自己!
查看话题 >在失控与掌控之间,向自然借来一种柔软的活法
有时候,生活的失控就像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打乱计划,吹散平衡,让我们陷入无力、焦虑,甚至自责。
可不是所有的风,都需要迎头硬扛。
当柳树在风中低垂,它不是脆弱,而是让风穿过自己,静待风停的时刻;当我们种下一株植物,哪怕冒出不请自来的野草,我们也开始学会放下控制,允许生命如其所是地生长。
原来,在失控与掌控之间,还藏着另一种姿态——温柔地站稳,在混乱中也不放弃对自己的陪伴。

灵濛:
“我们生活之中有很多失控的时刻,会觉得生活好像忽然起风了——那些时刻让我们感到焦虑、无力,感受到一种难以掌控的混乱。我不断地去追问自己,这种失控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后来意识到,或许它来自我们长期以来对安全感的执着。
就像我们小时候,似乎只要是按照一条老师、父母给的主线去长大,好好读书、努力、听话,才能得到大人们的掌声,拥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正是被灌输了听话、优秀才配得到爱的这种逻辑,好像只要我们偏离了这条主线,就容易陷入一种自责当中,陷入一种失控当中。我们对自己形成了一种隐性要求:我必须持续稳定,表现好、状态佳,才能得到大家的爱,大家的接受,大家的肯定。”

阿狗:
“是的,在上学的时候,这种“付出 - 回报”的模式其实是比较线性的。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优秀了,大家就会夸你。但当我们真正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之后,才发现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现实更像是站在一阵四面八方吹来的风里。你不知道风什么时候起,更不知道它会从哪个方向吹来。你做好了计划、做了很多努力,但总是被打乱,被重置。”
灵濛:
“我们原以为自己只要找到适应社会规则的方式,就能站稳。但其实,问题可能不在于规则变了,而是世界本身就是这样的:混乱的、不可预测的、没有固定节奏的。”

阿狗:
“虽然我们都明白,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往往不在我们的计划之内。但当我们真的面对那些计划被打乱、生活节奏脱轨的时刻时,我们几乎是下意识地会陷入一种慌乱、无力和焦虑中。
面对这些情绪,我们过去的习惯是尽快让自己回到正轨——变得高效、乐观、自律。于是我们会试图压制那些情绪,拼命让自己变得好一点、积极一点。”
灵濛:
“是的,那种感觉特别像两个小人在脑子里拉扯:一个理性的大脑想让我振作起来,要自律,但另外一个小人说我真的很累,我很想休息。
出去玩、休息的时候不会完全地投入和尽兴,脑中总会有一个声音提醒着自己:会不会把时间玩过了,以至于没有更多时间去完成工作的需要做的事?”
阿狗:
“我们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各种情绪和状态贴上标签:积极、努力、高效是‘好’的;懒散、拖延、焦虑是‘不好’的。于是理性的那个小人就会出来拉扯本能的小人,让我们否定和抗拒自己的情绪。”
灵濛:
“这个时候特别像在玩多米诺骨牌。当我们太聚焦于一定要扶好它,一定不能有差错,这种情况下我们变得高度紧张、焦虑,就越容易出错。把这边扶起来,那边又倒了,我们就在不断地扶起和摆正当中,变得手忙脚乱。很多时候,好像并不是在处理那件事本身,而是在奋力赶走这种焦虑,在对抗这种情绪。”

阿狗:
“当我们想要拼命驱赶负面情绪,反而更把注意力投注在它的身上了。
就比如说我之前总是要求自己不要睡多了。有时睡午觉一下子睡了两个多小时才起来,内心就会想:完了,这一天就废了。起来后会想:时间太紧张了,我一定要加快速度来做事,于是自己就带着要加快速度的焦虑感去度过剩下的那些时间。但其实,后面的事我并没有静心去做,效果还是会不好。因为我把‘睡多了’的这种焦虑给延伸过去了。”
有时候,当我们经历了一件让自己感到失控的事情,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啊?结果后面几天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多倒霉的事情。其实换一个角度去想,每天都会有顺心的事情和不顺心的事情,但只是因为我们太把注意力放在倒霉上面了。”
灵濛:
“我最近也在想,所谓‘失控’就像一张折叠的纸,它有两面。如果我们只看到其中一面,就会觉得那是倒霉、焦虑、恐慌、不好的状态。我们习惯性地把它归类为负面情绪,觉得必须赶走、对抗。
但如果把它翻过来,也许会发现,它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是不是该休息了?是不是该停下来,放空一下,好好走走、放松放松?是不是该重新关照一下自己的状态?
那种情绪的爆发,可能是我们的身体在说话——原来我累了这么久,一直没有被自己看见、被自己安放。当我开始接纳情绪的出现,才意识到,它是以这种‘失控’的方式,来告诉我它已经压抑很久了。
我最近对觉察情绪这个说法有了新的体会。以前听到冥想引导时总会说:‘去觉察你当下的情绪’,我很困惑那是什么意思。现在我才明白,那其实是不带标签地看见情绪本身,不评判它好坏,而是允许它来,也允许它走。”

阿狗:
“我们在观察柳树的时候,也发现了同样的智慧。很多树总是把枝丫伸得高高的,但柳树却一直低着头。风起时,水流湍急时,它就把枝叶顺下来,让它们随着风、水的方向飘动,顺流而下。
它没有急于对抗这些力量,反而是把风和水当作一种契机。柳树允许自己的一小部分顺着风流走、随水漂去,而正是这样,它得以在远方重新生根。
我们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当我们陷入情绪的风雨中,第一反应是绷紧、对抗,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得快点恢复。可如果我们也能像柳树那样,把注意力稍微松开一点,顺着那阵风呆一会儿,情绪可能反而会自己慢慢过去。
就像柳树知道,风会起,也会停;水会急,但也会缓。情绪也一样,它们来了,也会走。我们不需要硬撑着、逼迫自己强行稳定,有时候顺流而下,也是另一种活下去的方式。”

灵濛:
“这时,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暂停一下,可我们太习惯于把‘生活失控了’理解成‘我没有掌控好’。我们的大脑一旦面对失控,就会立刻拉响警报:是不是有危险?我要立刻处理、立刻修复、立刻重新掌控。但问题是,一旦‘控制失败’,我们就会立刻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我失败了,我做得不够好,我为什么连这个都控制不了?
其实很多时候,焦虑感并不是来自于当下那件具体的事情,而是来自我们早年形成的惯性反应,是我们脑子里那套隐形公式在作祟。比如:‘我做不好这件事 = 我不够好’,‘我没有进步 = 我在退步’,‘我不能失败 = 我得一直赢’。我们特别容易相信这些逻辑,以至于一旦哪里出了差错,就本能地觉得是我的错。”
阿狗:
“会感觉很多时候我们是把责任给背得太多了。就像那些不可控的事情,不应该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们又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没有做好。”
灵濛:
“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比如朋友状态不好,我会下意识觉得是不是我没有照顾好她。我会拼命想办法让她好起来,可是她后来跟我说:其实你不用考虑得那么多。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也许我真的背得太多了。我不是一定要把一切都扛下来,才是一个好的朋友。
想到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里的一句台词——‘你不是生来就要做保姆,而是你有颗照顾别人的心’。
我们总是想着要去照顾别人,把很多事都安排好,其实是因为我们太善良了,太想把别人照顾好了。但也往往是在这种‘照顾一切’的过程中,我们容易感到疲惫,也容易自责。只要出现一点点问题,我们就会第一时间怀疑自己,是不是我没有做得够好?是不是我让别人失望了?是不是我成了别人的负担?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常常忽略了最该被照顾的那个自己。”

灵濛:
“其实在我们种一株植物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一个人能够完全掌控的。你会精心地松土、浇水,小心翼翼地照顾它,但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在你种下这株植物的旁边,会突然长出几棵小草。
那些小草可能是土壤里原本就有的,也可能是风传播过来的种子落了进来。甚至有时候,连你种下的那颗种子本身,最终长出来的样子都与你的设想不一样。
植物长得是狂放还是挺拔,是否如我们所愿,那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予它适当的养分、照顾它、等待它自然地生长。
而在养植物的过程中,我也开始反过来思考:我们是不是也该学着把自己重新养一遍?重新养自己的过程,不是要把自己训练成理想中的样子,而是温柔地对待自己,给自己留一些自由生长的余地。”
阿狗:
“既然生活中有一些事是我们自己能控制,而有一些事是完全是不请自来的,当我们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分析一下,这件让我们失控的事情的源头是在哪里?这个源头我们可以去试着去调整、去改变,还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它?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把自己和它隔绝开来,选择放手。”
灵濛:
“当我们睡过头了,可以换个角度看待:或许我只是需要多休息一下。醒来之后,我还是可以继续完成其他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可以掌控的部分。
可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他人的态度,哪怕我们努力沟通,别人还是可能临时变卦;又或者社交媒体上,那些煽动焦虑的信息不断出现——这些都不受我们左右。我们能做的,只是选择屏蔽、减少关注,给自己一点空间。
甚至连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时候都不听使唤——计划再多,身体累了就是动不了。这个时候,逼自己反而更焦虑。”

阿狗:
“我之前其实一直有一个疑问:既然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那我们会不会永远都陷在一种无力的状态里?直到最近,我在街道和公园里看到荔枝树开了很多很多花,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它们几乎都没有结果。
前年荔枝树的果子挂满枝头,所以去年我们也在期待着。但去年整个荔枝季,我们等了又等,几乎没见到什么果实。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停止了生长。它们依然在活着,只是选择把那一年用来休养和扎根。
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每一年都高产,都有成绩。即使有一年没有结果,也不代表我们失败了,不代表我们不值得被爱。也许那只是我们在为接下来的某个春天蓄力。我们没必要逼自己永远高效、永远热情、永远积极向上。就算状态不好,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配拥有温柔、自由和安全的生活,我们依然值得被自己爱着。”
灵濛:
“我们总是在说,要一年比一年更好,要不断进步。但我就在想,为什么一定要越来越好?我今年就算和去年一样,甚至比去年过得差一点,也不行吗?是不是只要没有‘更好’,我们就要否定这一年?
我发现我们很容易把人生想象成一个不断向上的梯子,好像只要不停往上爬才算没白活。但其实人生不是梯子,它更像是一辆随时可能转弯、停顿、甚至倒退的过山车。它的轨迹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
我们也可以去学习自然的节奏:有时候是生长,有时候是暂停;有时候硕果累累,有时候默默扎根。我们不需要永远热情满满、精力充沛,才配得上被爱。即使处在低谷期的我们,也依然是完整的自己。”

阿狗:
“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失控的感受和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就要彻底放弃掌控,把一切交给外界,也不再设想未来、不再做计划。
我们真正想放下的,是那种‘非得一切尽在掌控’、‘凡事都要按计划来’的强硬方式。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姿态,去建立一种更柔和的掌控感。
我们都知道,生活不可能完全照着我们的设想进行。风浪总会来,计划也总会被打乱。但就算站在风浪里,我们也依然可以对自己说一句—— ‘我还在这里,我知道我该往哪边去’。”
灵濛:
“就像柳树一样,哪怕风再大,它的根始终扎在地里。它没有硬扛风的方向,但也没有被吹倒。柔软,不是脆弱,而是让我们在混乱中依然有根。”

阿狗:
“我们俩也都试着在建立一些能够帮自己柔和站立的方式。
比如我以前就是典型的计划控,每天排满了待办事项,一件事还没做完就要奔赴下一件。时间被填满,连写作这种本该享受的过程,也变成了一个任务,久而久之我觉得自己像个工具人,沉浸感和创造力都一点点流失了。
虽然我现在仍然是在做计划,但现在只是告诉自己,每天就完成一件最重要的事就可以了,其他的能不能完成都随缘吧。换了个思维去看待计划之后,感觉会变得轻松很多。”
灵濛:
“其实,一天最重要的那件事不一定非得是工作。可以是去好好陪伴家人,或者和朋友见一面,去聊聊天、吃顿饭。
我们常常把最重要的事情局限在那些让我们焦虑、紧张的工作或任务上,好像只有完成它们,今天才算是有意义的。但其实,也许你今天最想做的,只是一件让你心动的小事——比如看一部电影、读一本期待已久的书。
我最近也在写‘可控 - 不可控’的日记。比如找工作时,可以把可控的写在左边:更新简历、练习面试……而右边是不可控的:比如 HR 什么时候回、市场有没有机会……当我把这些写下来,自己也更清楚——哪些是我该负责的,哪些并不在我掌控之内。
这个练习可以帮我们从那种‘一出错就是我不好’的思维里跳出来。因为现实中,有太多我们根本决定不了的事。”
阿狗:
“我还尝试在每周设一个‘什么都不做也可以’的日子。像我会把周六设为随心日,不写清单,不要求自己达成什么目标。想发呆就发呆,想学点什么就学点什么。那天,我会跟着身体的节奏走,而不是让理性牵着我走。”
灵濛:
“其实也不一定要等到特定的一天,只要你感觉累了、混乱了,就可以让自己暂时不站稳一下。允许自己放空一下、摆烂一下,去做一件你最想做的事——哪怕只是好好躺下休息。‘摆烂’不是贬义词,它只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阿狗:
“给自己这样的留白时刻,是在帮我们和那种‘必须掌控一切’的执念拉开距离。哪怕只是去拉伸、散步、深呼吸、好好喝一杯热水,这些微小的行动,都是在关照自己。”

灵濛: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情绪出了问题,其实是身体在先发出信号。像是胸口发闷、肩膀紧绷、后背酸胀……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告诉我们:我累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哪里不舒服?是不是哪儿一直在用力?然后做几次深呼吸,轻轻吸气,再慢慢释放出去,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让身体松一松。
身体和情绪是连在一起的。当身体被照顾好了,情绪往往也会慢慢柔和下来。就像我自己,常常要到快下班的时候才意识到今天身体有多不舒服。因为在专注做事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声音。别等到它‘报警’了,才想起来去照顾它。”
阿狗:
“我最近还换了一个入睡前的小提问。以前我总是问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现在我换成了:‘今天,有没有哪一刻,我是在好好照顾我自己?’昨天我的答案是,中午睡了一场深沉的午觉。这种提问的转换可以引导我去更好地关照、陪伴自己。”
灵濛:
“就像我们前面聊到的这些方法,你也可以试试看,或许能帮你在失控的时候,感到一点轻松。
未来的风,依然会吹来。有些风从我们想不到的方向起,我们的情绪还会起伏,计划也可能再次被打乱。但愿我们能在这些混乱中,慢慢学会:不再苛责自己,去识别什么是我能掌控的,屏蔽那些我无法控制的,也不再强迫自己立刻好起来。
失控不等于失败。自然从不会责怪一棵弯下来的树,它只关心这棵树有没有好好活着。”
阿狗: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放下一些本不属于我们的负担,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温柔地站稳。”
我们围绕这个话题,还录制了一期播客,陪你一起在风中找回安稳的呼吸。如果你感兴趣,欢迎收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