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熊猫”
上课时,我得知班上仅有极个别同学见过活生生的熊猫。当时有点意外,再一想也合理。深圳动物园的门票要200多一个人,一家人去就是好多的费用。就算偶尔搞活动,如果不是一直关注,也不会知道。我跟家人说这件事的时候,我又想,我们肯定也有我们没见过的“熊猫”,连“熊猫”是什么还不知道呢。今天我和学生说,每个群体都有自己没见过的“熊猫”,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好自卑的,也没什么好骄傲的。 而且我发现,让学生写作文: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一个物品时,学生都没有想法。可见他们在人与自我这个主题上,也落下了很多的功课。他们沉迷手机,上课睡觉,逃避现实。不都是因为体内住着一个个孤独的灵魂,他们常常打趣自己缺爱。 他们的家庭要么是多子女,要么是单亲,要么是父母不在身边。而且父母的休息时间总是与孩子的放假时间错开,加上也不太懂得如何和孩子交心,所以孩子得到的能量少,学习就不容易好,也容易不听话和不遵守纪律。那他们就很难得到肯定与自信。因为学习不好,生活又不好找到别的支点,只好破罐破摔。与父母的关系又会受影响。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吧。 而现在的考试,越来越注重体验,见识,和能力。我也不要过于担心他们,虽然家庭的托举是欠缺了些,在学校也难以学会太多知识,但是他们因此也没有被学习消耗过多的体力,脑力和心力。留着将来在社会这所学校发挥也好。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