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把真实生活玩成“生存模式”
去年冬天在西安,我从酒店去机场,约到的是辆臭车。
车里的气味令人窒息。就像网上评论的那样,像是“钻进了长时间不洗澡的司机的被窝”。在我的这次经历中,这是字面意思:副驾座位上的确堆着被子。
虽然被熏得头晕脑胀,但我明白,这不只是司机师傅的问题。毕竟,若有可以洗澡、能够回家休息的话,谁会愿意住在臭烘烘的车里呢。那是夜里零下十几度的西安啊。
李宗盛唱得凄凉: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有一篇文章算了一笔账,结论很无力:没办法。知乎上有一个回答说:“因为以前平台压榨还没那么严重,司机是可以回家休息的……说到底还是分配问题,平台通过垄断地位,抽取了极度不公平的超高报酬,网约车师傅就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到死都是以为自己不努力。”
还是没办法。没有选择。

陷入生存模式
游戏中经常有“生存模式”。敌人一波波涌来,永无止境。玩家努力对抗,直到失败。有些游戏只有生存模式,例如俄罗斯方块。
在生存模式里,玩家一定会输。只不过玩家越强,输得越慢而已。但结局是注定的——一定会输。
在有些论坛上,用户开始讨论生活中的“生存模式”。这指的是一种应对长期压力和困难的生活状态:人们将大部分时间和努力都用于满足基本需求,身心俱疲,几乎没有余力去追求其他目标、享受生活或成长。
显然,这是一种只关注眼前任务、被紧张驱动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变成了马拉松,却没有终点线;一场漫长战斗,却看不到胜利的可能。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会缩小到只关注最紧迫的需求——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保住工作、支付账单。这必然会缺乏享受和满足感,会限制长期规划和目标,同时伴随着焦虑、疲惫、沮丧、无助等负面情绪。
而和游戏不一样的是,真实生活中的生存模式失败,没有重开一局的选项。
疲于奔命,直到崩溃;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生存模式这个概念,大概可以算是游戏回馈现实的产物。它的根源是贫困:金钱贫困、精力贫困、时间贫困。
这些贫困都会带来压力。而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精疲力尽,并更倾向于采取一些短期的、以生存为导向的应对策略。
《贫穷的本质》 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为什么他们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
这本书认为,因为陷入贫困的生活是不确定的。因为不确定,缺乏对生活的掌控感,所以人们不会做长远规划,而更倾向于短期享受。
另一本《稀缺》则从神经科学角度补充了一些观点。这本书的作者发现, 稀缺(不仅指金钱,也包括时间、精力等)会极大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让人们陷入只关注某些方面,而无视其它所有可能性的“管窥视野”。
这本书的作者们将受稀缺影响的状态称为“稀缺心态”。稀缺会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这是一种演化得来的生存优势;但是它会增加认知负荷,引发负面情绪,以及降低计划、组织、抑制冲动等高级认知过程的能力,削弱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等等心理资本,让人们更难应对挑战和保持积极心态。
这不只是理论和观察,也经过实践验证——十几年前,一位美国畅销书作家卧底了一个月,写了一本《我在底层的生活》。她发现,从事零工、临时工、低薪工作的人,生活成本反而会更高一些,花钱会更大手大脚一些,攒钱会更困难一些,身体也会更差一些。
她认为,这是因为低收入人群往往无法负担较贵但更高效的选择如汽车、稳定的住所、健康食品,而只能选择那些实际更贵但单价似乎便宜一点的选择(如出租车、汽车旅馆、快餐)。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贫穷让人工作,工作令人贫穷。

为什么会陷入生存模式
生存模式是个负向循环。一旦进入,就会持续下滑。除非罕见的好运——例如彩票中奖——但即便如此,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稀缺心态也会让人们很快再次落入“生存模式”中。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神经元主导的“肯定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个体不再是被外部力量压迫,而是成为自身的施虐者,不断追求卓越和自我优化。这种内在的压力导致了倦怠、抑郁等心理疾病。
卓越?自我优化?那是什么?
在消费主义文化下,卓越和自我优化大概可以等同于能买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些物欲往往来自于我们获取的信息,特别是推送的“你可能会喜欢”的信息流。沉溺于信息流的行为,往往和压力过大导致的精力耗竭相关;而压力的最主要来源,是工作。
所以,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让我们耗尽了精力,变得疲惫、焦虑而烦躁,于是去刷信息流获得廉价的多巴胺刺激;继而在营销信息和社交比较的催化下产生物欲,对自己的生活不满足,想要买更多的东西。这指向的直觉结果自然是钱不够花,需要更长工作时间。
这就是个负螺旋,环环相扣。从消费主义的文化构建、将商品解释为解决方案,到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麻痹,再到精力和认知资源的枯竭,最后又回到消费主义的文化构建。
太精巧了,精巧得不像是设计出来的,而更像是为适应人类本能而演化出来的。这是吞噬我们幸福和希望的摄魂怪。
是的,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模型,过于简化了个体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将信息流完全视为负面的刺激源,忽视个体能动性和应对机制,简化了工作时长和压力的其他驱动因素,忽略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家庭组织形式变化等等等等,将这一切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因果模型。
这只是让这一复杂问题变得易于理解的尝试。我想陷入这种循环是种风险和趋势;就我个人观察,它的确也在影响着许多人。
而这一切,又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被放大。红皇后效应依然有效:你要想留在原地,就得拼命奔跑。
坂田银时大喊:“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啊!”

如何避免陷入生存模式
生存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在于:由于缺乏时间和精力,我们无法做出合理的长期决策;而无法做出长期决策,又导致所有事情都变得紧急且重要,进一步占据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所有复杂的、长期的规划和选择,都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支撑。
生存模式会将人困在一个持续消耗精力、制造欲望、并最终导致财务和精神双重挤压的陷阱中。要打破这个负向循环,可能需要多个层面的努力,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在强大的系统压力和惯性下,我们可以选择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意识到身处循环是改变的第一步,改变始于觉察。大家都在忙,忙得晕头转向,忙得没时间停下来想一想。可要说忙,谁忙得过马可·奥勒留呢;但这位罗马哲学家皇帝却在《沉思录》中写道:“不要在生活中如此忙碌以致没有闲暇。”
消费主义、完美主义、社交媒体、技术依赖、能力缺失等等等等共同促进了生存模式,但最少我们可以停下来想一想。
第二步,则是注意摄入的信息。我们看到的东西会决定我们的想法。保持信息来源干净,就像保持食物和饮水干净一样重要。减少低价值的信息摄入,避免占用认知资源,避免分心。练习正念可能会有效。
第三步,生存模式的关键是入不敷出,因此要减少购物,设定储蓄计划。这永远是值得的。
我并不是在谈断舍离。任何观念发展到极致都会异化,我们当然可以保留一点自己需要之外的东西,让自己更开心一些。只是这些“我想要”的东西,当它变成了“一定”、“不得不”的时候,往往会带来痛苦。这痛苦是不是有必要,就见仁见智了。
查理·芒格认为,幸福的秘诀之一是不嫉妒。嫉妒会导致贪婪,而贪婪则意味着试图获取那些难以获得的东西,这一过程永不停止,直到最终付出高昂的代价。
避免陷入生存模式的关键,在于主动掌控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务,而不是让他人替我们做出选择。我们的生活技能往往跟不上时代变化,如何有效管理时间和精力,如何合理规划财务,以及如何有效学习和探索新领域等等,这些技能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重要,大概也只能靠自学。
我们先减少想要的东西,才能获得需要的东西。
生存模式的反义词有不少,我喜欢的是“安宁”(Well-being): 强调内心平静、满足和幸福感。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压力或挑战——应该像竹子在风中摇曳却不折断,柔韧而有力量,并且持续生长。

最后,摘录几条论坛用户的相关评论吧:
“因为我们被编程了,却不知道我们的意识。学校没有教过这个!”
“我们从事着压榨灵魂的工作,为了买那些我们不需要的东西来钝化我们的意识,并用物质来塑造我们的身份。我们一直在为所有人炫耀。”
“你因为过于专注于一个目标,而屏蔽了许多让你快乐的事情。”
“开始做一些可能使生活长期可持续和愉快的事情。”
“当你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后,尝试学习新事物会变得更容易。”
“做最基本(或更少)的事情。把你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学习一项新技能,修改简历/履历,利用在那家公司学到的技能申请工作。”
“减少浪费的时间和开支。”
最后一句,刚好也是查理·芒格说过的。
猛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们用了太多抽象层次,未来看起来黯淡无光 (8人喜欢)
- 减少量化自我,增加决策反思 (4人喜欢)
- 要明白多少道理,才能过好一生——Gemini DeepResearch (2人喜欢)
- 发点牢骚 (5人喜欢)
- AI 提效思路和实践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