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这个不是香港的香港
最近常用的软件 carousell 通知要清理聊天记录,吓得我急忙做备份的同时,看着当年的许多聊天记录,也勾起了不少记忆。用这个软件,主要为了去香港买买买。 以前刚开始去香港时,写了一篇“造访这个不是香港 的香港”,结果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可能是因为 忙,也可能是因为肚里墨水不足。我看了下,当时是2018年3月,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外加2023年一年,我可以说经历了很刺激的每周往返港深的三年。 现在是时候补写一篇了。
三年下来,对香港的认识深也不深。不深,是因为我主要跑的场所是地铁、商场,香港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深,是因为我的业务,可以说算是让我相当透彻的了解了香港的某一面。 我以为,任何一位华人,都很值得多跑跑香港。你在理解当地的同时,也在理解自己。
但作为内地人,跑香港也要讲究方法技巧。出于各种原因,两地有物价落差,一般的内地老百姓,过去香港的第一印象都是物价太贵,买不起。我的建议是,如果个人收入不高,那完全可以通过两地差异赚钱,然后慢慢拉近消费水平。比如那边上班,深圳居住。或者没法找到香港的正职,想办法弄点兼职也行。再不然做代购,其实也是很好的路子。我的主要业务就是做代购。不要以为代购都是拉一大箱又累又不体面,那种是没做选品,做的都是大路货,竞争大,那当然吃力不讨好。如果选品选好了,完全可以轻松愉快,拉个小箱子就赚很大,还可以在买完目标货品之余走走逛逛赏玩一番。像我就主要只做书籍这一块,借助 carousell 或者以前的 港雅、fb,精研一下玩法,利润就足以很丰厚,基本上一周跑一趟,可以在扣除基本费用后(路费+一两顿餐费),净赚1000+ ,要是拼一点,做到2000也不是问题。这样一个月基本相当于可以拿1.5或者2倍工资了。所以听到别人吐槽香港物价贵,我都是笑而不语,心里想法:那是你不会玩。 扯这么远,主要是表达一点:香港和内地的巨大差异,既可以是一种无奈的遗憾,也可以是让普通人的生活获得改变的机会。
总的来说,两地目前在不少领域依然有难以兼容的地方。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也是某种必然。香港早了很多年实现一定程度的现代化,虽然回归了,但依然既近又远。很多人依然停留在雾里看花的阶段。
很难理解,但不是不能理解;原地不动,或向前走,都是一种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