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还在在意华语文学?
没想到文学再次进入主流媒体的讨论,竟然是因为《孔雀菩提》的抄袭。而《孔雀菩提》没能因为“莫言学生首作”进入大众视野,也没能因为理想国文学奖短名单入围被人广泛阅读,最后被人们熟知,竟然是因为抄原作蝈蝈抄成蛐蛐、最后被对昆虫习性颇有研究的网友指出当时的环境不可能有蛐蛐而大出圈。
笑死我了,真的想问,时至今日,到底有没有人还在阅读华语文学啊?
且不说那些分西瓜、捧臭脚、攀关系的传统奖项,就连理想国每年的短名单拎出来,也能读出一种“看到作者在努力,但是好像也没努力出啥来”的颓废之感。这种感觉很像我小时候一度把新概念文学大赛奉为圭臬,但从中读到一篇虎头蛇尾莫名其妙的文章后一整个人都摸不着头脑:这也入围啦?
更何况华语文学或已成为世界上最不赚钱的文化产业分支。在末世最后还辉煌过一次的,恐怕是郭敬明集团了。作为成功的作家经纪,他效仿欧美的出版模式,一度垄断了年轻作者的青春文学和严肃文学出版渠道。现在想想都觉得无语,谁能想到华语文学最后一次赚钱,全都仰仗郭敬明。
人民文学都开始给董宇辉颁奖了,华语文学怕是借谁的尸都没办法还魂了。一想到董宇辉每天朗诵鸡汤语录都能被夸是“最后一个文人”,我就真的很想站出来问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积淀都哪去了?!都哪去了?!
答案很复杂,更不便展开详谈,那也只能祝大家早安、午安、晚安。
而如今想靠写字谋生或大火,唯一的出路就是影视化了。可是就算是《百年孤独》,影视化了都完全不对味,文学本就该是超越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东西。
人会越来越少地读书,这也许是科技、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书不会消失,文学也不会,它躲进一个更小众一些的圈子里,依旧在开枝散叶。但华语文学可能是真死透了吧。到底是谁还在在意华语文学啊?不会是我吧?
当然了,可能网文还在如火如荼为作者们实现财富自由吧,虽然我也会在做其他事时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网文,但我实在难以将网文创作算作文学。
最后想用多年前的一个似段子非段子的小事结尾:班宇虽然领军东北文学复兴,但多年来还是在小圈子里小范围红火。而某年突然《冬泳》大卖特卖,起因是易烊千玺在自己的 Instagram 分享了这本书的封面。粉丝们纷纷下单偶像同款,看没看的不知道,但严肃文学从销量上看起来好像死而复生了一样。而后不久有八卦帖闲聊天,说四字分享这本书未必是爱看书,不过是因为彼时在和女星搞暧昧,《冬泳》二字的首字母缩写恰好是对方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