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灵感丨新田园主义--未来城市和农耕文明的“共生”

转自:IMPACT STUDIO
建筑的意义是个比较难说清楚的话题。首先在功能方面,建筑无外乎是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这也是它的物理意义。然而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掺杂设计者对世界、环境、城市和生活的看法。因此,建筑同时又是依照人的主观意识而产生的,体现在建筑师对经济文化的提炼,以及对人与社会的思考。
城市化在不断加速使其格局也在不断扩张,也许未来的城市会更趋向于“共生”和“一体化”的形式。当建筑的各种功能之间存在更强的联系,并具备兼容性和共享性时,我们的城市才能满足新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是来自Impact Studio刘同学的作品,刘同学对于建筑细节的刻画十分出彩,并在项目中加入了自己对于建筑功能与意义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可持续性的探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刘同学对于作品集制作方面的感悟和建议吧~
arch IMPACT STUDIO 01|设计概念

建筑首先应该为人的需求服务,所以在“现象—分析—问题—成果”的思考过程中,我更倾向于从人的需求出发,由物理需求和心理感知来排列组合不同的空间,从而形成设计的雏形。
食物和住所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资源逐渐饱和。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需要新的方式来满足众多人口对食物的需求。垂直农业的概念最早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r. Dickson Despommier提出。这种新型室内种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污染,修复城市生态,并提供更多的食物。
02|前期分析背景分析

早在农耕文明时期,几千年来住所与食物交织在一起,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然而农业聚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发生了改变。城市开始出现,并且与农产品种植逐渐脱节。随着工业的发展,先进的运输与储存技术使更长的供应链得以实现。然而人口激增,饥荒,土地开垦过度和污染等问题还是会不断出现。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城市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耕地面积却是有限的。将生态的概念融入超高层的竖向空间设计,并思考城市问题和未来发展,例如如何将食物带回城市,并重构城市人口与农业的关系,是这个项目尝试去实现的目标。
场地选择

选择重庆做为场地,是因为它是中国的发达城市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重庆山地面积较大,并且农业耕地开发度较高,是垂直农业更容易发展的地方。场地选在了嘉陵江北边重庆商业区边沿的位置。
运作流程

作为一个农业综合体,它的首要功能就是种植农作物。在此基础上,我希望还能够加入畜牧业,同时做为它的核心功能,为城市人口提供不同种类的食物,如肉、蛋、奶等。农作物可以作为牲畜的食物,同时牲畜也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次要功能分为两部分,一是农业综合体的内部运作,如科研、办公、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二是为游客提供参观娱乐的场所,如集市、展馆、采摘体验中心、餐厅等。
03|设计方案体块生成

场地的体块是斜向四十五度,三个方向均有道路。东南方向是一片开放绿地,西南方向是主要街道。

根据上述对于功能的想法,我先把农业综合体分为三个塔楼,分别用于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临街面的塔楼作为对游客开放的空间,种植业的塔楼旋转四十五度面向正南,从而可以得到更好的光照。

之后调整裙房与各个塔楼的的位置和尺度,例如调整临街塔楼的尺度而使种植业塔楼能够得到更好的通风和光照;调整整体三个塔楼的高差使其从体量上看更加和谐;另外调整裙房使其顺应塔楼的体量,并设置面对景观的公共开放空间。

下一步则是对应体量来思考更详细的功能安排。我把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塔楼分别分为了上下两部分,用于不同类型的农业产品,并且在建筑物中部设置了空中农场。在保证功能完整的同时,也使整个建筑物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最后细化各个体块的形态,比如使入口裙房顺应主街道的方向;调整空中农场的形状并加入吊车元素;另外调整塔楼顶部的样式使其更加美观。
功能、流线细化

功能分区概念图用简单的人物与设施展示了三个塔楼的三条流线及相对应的功能。种植业塔楼的上半部分能得到更多的光照,所以做为谷物的生长区域;下半部分则为蔬果的种植区域。畜牧业塔楼也分为了鱼池、牲畜和禽类三个部分,并分别设有室内和室外空间。同时,每个部分都配备了技术区域(产品的培育和实验)和加工区域(加工处理与包装)。产品的运输从上至下,最后到达储藏区域和集市区域。另一方面,临街塔楼为游客提供了参观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并且人们可以从广场直接到达集市。从入口处的广场依次向上为大厅、集市、展馆、体验中心、餐厅和图书馆,最上部分是员工的办公区域。游客可以在了解垂直农场的概念与科技之后,去参观培育与加工的过程,并亲自体验采摘,享受美食,真正了解他们食物的来源和加工方式。
建筑结构细化

下一步是在体量的基础上加入建筑结构,以及细化每一部分的平面。三个塔楼拥有各自的垂直交通系统,并且在裙房部分和空中农场部分相互连接。临街塔楼设置了朝向空中农场的观光电梯和朝向景观的户外楼梯与阳台,便于游客使用。从临街塔楼顶部的旋转楼梯可以直接到达空中农场进行参观游览。农场处设置了可供运输牲畜的吊车。爆炸图中更详细地展示了每个部分,如空间的排布,功能的划分,核心筒的位置等。此外,在立面的设计上选择了更有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同时也能获得更充足的光照和更好的景观。
04|后期图纸平面图

首层大厅和休息室向临街方向开放。咖啡厅面朝景观。内部分别是娱乐室、仓库、装载区、杂物间和员工区域。三个货梯都可以通向中间仓库。仓库连接装载区域,通向农业综合体的背街一侧,货物即可被运送到城市的各区域。

建筑中部三个塔楼是分离的。裙房顶部是开放绿地。养殖区域分为室内和室外,图书馆外的阳台面向景观。

空中农场的首层是商业区和养殖区。游客可以从户外楼梯或观光电梯到达并进行参观游览。

建筑顶部的部分是种植区和养殖区的办公区域, 包括档案室、设备控制间、会议室、办公室等。
效果图

农业综合体人视图

农业综合体半鸟瞰图

前广场效果图

空中农场效果图
幕墙结构

两种玻璃幕墙剖面图
完整图纸排版





05|最终录取


06|关于作者

IMPACT STUDIO学员
LIU WEI
University of Toronto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录取:香港大学 & 新加坡国立大学
最开始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呢?
一开始,我选择出国留学,是因为我想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我希望可以通过出国读书来尝试和感受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学习氛围,不出去走一走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其次,我认为国内的教育虽然好,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觉得可以出国读书,一方面可以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一方面还可以开阔自己的思路和眼界,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段不寻常的学习经历,感受更加自由的生活,也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独立,早日长大,早日奉献自己的价值,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过设计的学习和作品集的制作,感觉和学校的课程作业有什么不同呢?
相比于学校的课程而言,作品集的制作会让我的思路更加自由,对于选题和设计没有太多的限制。作品集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作品也代表着自己对建筑的理解。项目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是由自己完成的,包括任务书的设计。而我们知道,学校的课程是给了我们一个任务书,按照规范来设计。因此,作品集的制作相对于学校课程做会更加的自由,而且在选题方向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项目,而不是一味的遵从规范。
有什么想对准备出国学习的学弟学妹说的建议或分享的经验呢?
出国留学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而我可以给到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尽量早点开始做准备,给自己预留出非常充足的时间,并且认真的去对待每一个过程,保证万无一失。当我们在做作品集的时候,由于面临的压力巨大,所以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心情,所以我们一定要尽量保持心情的愉悦,保证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申请学校过程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要时常质疑自己,怀疑自己。但是呢,我们也不要过度自信,要保持一个正常的期待值。在学习和生活中,我的建议是要放轻松,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尽力就好。
arch IMPACT 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