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向:我在加拿大用针线延续家族传承,探索中西文化的交融

转自:DSC设计罐头

大家好,我是苏向,是一名来自中国苏州,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视觉艺术专业,现居加拿大温哥华的多媒介艺术家。我的艺术主要通过装置艺术、绘画、摄影和影像的表达手法,探索中西文化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自我身份的定义。
本次受到罐头说的邀请,我将为大家分享我作为自由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我的个人作品,灵感来源,在UBC学习视觉艺术的经历,以及对加拿大艺术市场的认知,希望能带给朋友们一些启发~
(此处强烈建议观看我们的采访视频!!!)
+Part 01.
在加拿大当独立艺术家,我不断探索中西文化的交融
我的第一个个展是我2012年毕业后回家乡苏州做的一个展览,它叫《风》,以摄影、影像和装置作品为主。展览里有两千多只风车组成的一个装置作品,当时在开幕式的时候我说过,希望有一天这两千多只风车形成的这股风能吹到温哥华。

+++ Pinwheel,苏州,2012,苏向
10年之后,我在温哥华中山公园进行了一个个人的展览,叫Intangible Thread,Part I(隐形的线,第一部分)。在这个展览里面,我将这个风车的这个作品也放入其中,让这股风真正的从苏州吹到了温哥华。

+++ Intangible Thread part II,温哥华,2022,苏向
+最新的个展:隐形的线,第二部分

目前在温哥华中山公园正在展出的是我的另一个展览:Intangible Thread,Part II(隐形的线,第二部分)。我在中山公园有六个月的驻留艺术家时间。这个展跟之前的第一部分很不一样,用到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以线和针为主。

+++ Intangible Thread part II,温哥华,2022
这个展览从一个放有三匹布的展柜作为起点,最老的布距今已有将近七八十年了,分别由我太奶奶、奶奶、妈妈织造的。这三匹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主要是以十字的形式去编织,但是又有点不太一样,年代越近的布颜色更丰富一些,纹样可能也会更复杂一些。


这个箱子是我妈妈结婚时候的箱子,里面装着的就是我从苏州带过来的,祖祖辈辈织的不同的布,大部分是奶奶和我母亲织的。当时织一匹布大概需要花费3-5个月的时间,因为他们都是用空余时间织造,并且都只是给亲人用的。而这次这个展的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这些布。

+++ Intangible Thread part II,温哥华,2022,苏向
在最初的作品中,我提取了她们最初织布的一些元素,比如说正方形的图形元素,也有单纯的线的元素。虽然我将这种纺织元素用很当代的手法在画布上表达出来,但是观众依然能追溯到最初的布的结构以及色彩。
从这些简单的,经纬交错的图形开始,我渐渐地开始想办法突破这种原始的形制,去寻找一个更能表达自我的创作方式。于是我就开始尝试做不同的图形,做一些特别的形态和肌理,用线一层一层地叠加,从而出现不同的层次。这些一点点形成的层次其实也能表达出我寻找自我,形成自我的过程。在那之后,我又开始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想以一种可以突破潜意识的形式,去尝试一些更抽象的表达。



+++ Intangible Thread part II,温哥华,2022,苏向
在这一组作品里,我尝试了更自由的创作方式,通过潜意识去连接这些线,形成一些比较抽象的图案。这一组作品我也希望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能量,就好像东西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力量慢慢地融合的一个过程。

其实从做这些作品之前,我也有试着通过绘画和摄影作品去讨论文化和身份的定义。当我接触到线这种材料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它可以成为连接我和我的家庭,以及文化背景的一个媒介。我之前也有绘画的经历,并且我认为东西方文化的重叠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应该有很多的层次,是丰富且立体的,所以我依然选择了用画布作为作品的基础,并在此之上用线和针慢慢的叠加,从而创造出更抽象,更立体,同时更有层次感的东西。
+Part 02.
艺术学生的作品灵感可以从哪里来?
我觉得作品灵感来源和个人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你经历过的事情,看过的书,去过的地方,成长的环境,还有接触过的人,都是你的经历和财富。我觉得有时候突然涌现的某个瞬间或是某个点会把人带入一个深层次的思考中。比如对于我来说,就可以是东西方文化的这个冲突和融合,并且经历这个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如何成长为现在的自己。
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出生和成长都在苏州,一直到将近20岁的时候,才离开苏州,所以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离开苏州之后我来温哥华留学,开始学习艺术。

我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家里有一个很大很传统的木质织布机,每天晚上我的奶奶和母亲就会在那边纺纱织布,我就在旁边玩,这也是我非常美好的一段童年记忆。但因为出国留学再回去的时候,发现这些东西都没有了,因为中国的变化,苏州的变化太巨大了,很多传统的手工业也慢慢就消失了。

+++ 我的家乡,2012年的摄影作品,苏向
当我再回去,看到只留下这些布的时候,还是很感慨的。所以我也希望通过比较当代的艺术手法去传承这个很特别的纺织技艺,完成我们好几代人,对纺织工艺的传承。
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提到身份认同的概念,你的身份到底是什么?除了你本身特殊的身份,比如说你说你是艺术家,你的名字是什么,你是一个女性,一个母亲。那除了这些之外你还是谁?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里,在这样充满变化的时代,你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如何定义自己?每个艺术家探索和挖掘的角度可能会不一样。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主题还是文化与身份吧~
+Part 03.
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读视觉艺术的体验如何?
关于我接触艺术的缘由说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当时刚刚来加拿大留学,我跟其他大多数学生一样,想学商科,也学了一阵。但是有一次我就想学一门选修课,然后就觉得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也比较喜欢动漫卡通,觉得很好玩,就想在UBC选一节艺术的课程试一下。之前看其他小孩画素描之类的,所以我的概念里,艺术就是画画素描这些。当时选了艺术一,然后发现学的时候跟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越学越不懂。之后就开始查很多资料,也觉得特别有意思。
我们带着东方的文化来到加拿大,在这里一个完全全新的西方文化里会接触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在学习艺术之前,我对文化的这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强。但是当接触艺术之后突然觉得这两种文化是那么的不一样。有时交融着,有时又饱含冲突,这些碰撞也拓宽了我的思路。
在觉得艺术越学越觉得有意思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转了专业,去学视觉艺术了。
+作为UBC Visual Arts(视觉艺术)的学生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我大部分时间喜欢在家自己做作品,除了上课来studio。但是有也有学生喜欢一直在studio画。

其实我当时最喜欢的是摄影,因为我发现,当我拿起相机的时候非常有感觉,然后那段时间就拍了好多摄影作品。但是毕业之后因为要带孩子,有时候不是特别方便,就又开始画画,并且开始做装置艺术,因为这些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大一部分。

我现在最喜欢的可能是做装置因为我觉得它跟空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而且更有互动性。然后它更能把艺术的氛围带入空间里,也会给观众带来一些更welcoming的感觉,视觉冲击力可能也会更大一些。
+加拿大的艺术大环境?
加拿大因为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一个国家,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这个移民。虽然别人可能会不懂你的东西但是会非常的尊重,会包容并且接受不同的文化,这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觉得东西方文化虽然有碰撞,但是慢慢通过你的艺术去呈现东方文化里的元素,其实西方也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不仅是艺术,当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慢慢往深层走,往高处走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可以融合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呈现,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精神的交流。
+Part 04.
加拿大艺术市场现状?华人艺术家发展前景?
加拿大当代艺术市场不管对艺术家来说还是对画廊来说,在这两年由于疫情原因都是比较艰难的,有很多画廊因此关闭,希望疫情过后能慢慢恢复吧。和美国的艺术市场相比的话,美国的市场可能会更活跃一些,加拿大这边还是比较温和的。大家对艺术品的收藏也更趋向于理性化。
跟国内相比的话,国内由于经济发展的比较迅速,大家有很多热钱去炒作画作,但在加拿大会比较理性,不太会把一个画作炒作成天价,收藏者的消费是非常理性的,艺术品的价格也是比较合理的。我觉得如果你要做收藏或者买艺术品的话,来加拿大买还挺值得的,因为这个价格真的是非常的合理。
我觉得温哥华的亚洲人其实还是挺多的,也有自己的社区,再加上这边文化比较开放,大家对每一种文化接受度都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然后在这边其实也有很多跟自己背景类似的一些艺术家,就会有建立起一些联系。

当然当我刚搬到西温来的时候,还是经历过一些比较让人惊讶的事情的。因为西温当时大部分还是以加拿大本地人为主。我记得当时我刚搬过来,去看这边一个社区的展览。
当我进到那个画廊的时候有一个本地的艺术家就问我:为什么你来这边?当时我也非常的震惊,但是我就跟他说因为我也是艺术家,有新展览就想来看看。所以对他们来说,突然有一个亚洲面孔闯入他们的世界他们也很震惊,对我来说我也很惊讶他会这么问我。
但是慢慢这几年,随着移民的华人越来越多,亚洲移民越来越多,艺术社区也慢慢开始欢迎并接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也在那边也开始有新的展览。今年他们也邀请我作为一个顾问去帮他们选一些艺术家来参加2022-2023年的展览,我觉得这也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其实虽然纺织是苏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工业,我做的这些项目也有一个传承的意义在里面,但是西方也有纺织文化,所以它的表达其实是非常容易就能被理解的。很多本地人看了我的作品他们会联想到,自己妈妈或是祖母做的纺织,当地的印第安人他们原来的那些纺织工艺也会有一些类似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通过纺织,通过线,把这几种文化联系在一起,把好多不同的地域和人群联系在一起,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传递想法的方式。
采访嘉宾 |苏向视频拍摄|Luna 剪辑/编辑|Danny 主编 | 鹏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