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引擎”驱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人才则是激活这一关键环节的核心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而人才正是筑强堡垒的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唯有以人才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方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引才聚智,夯实基层治理“基本盘”
基层治理面临人口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治理任务繁重等挑战,亟需专业化人才注入“源头活水”。一方面,要拓宽引才渠道,通过“乡土人才回流计划”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返乡参与治理,发挥其视野开阔、技术熟悉的优势;另一方面,需建立柔性引才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基层治理专家工作站”,邀请法律、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人才定期驻点指导,破解基层治理中的专业瓶颈。例如,浙江某社区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队,通过“网格化+专业化”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2%,充分彰显专业人才的治理效能。
二、育才赋能,打造基层治理“先锋队”
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治理成效。要构建“理论培训+实践锻炼+考核激励”的育才体系:依托党校、行政学院开展常态化轮训,重点强化数字化治理、群众工作等能力;推行“导师帮带制”,让基层治理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与年轻干部结成对子,在信访调解、应急处突等实战中锤炼本领;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将治理创新成果、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激励干部主动作为。如重庆推行的“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培训计划”,通过“课堂+现场+网络”三维教学,培育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骨干,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三、用才增效,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人才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要打破传统治理思维,让人才在基层治理的“赛道”上各展其长:鼓励技术型人才参与“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如江苏某村通过引入电商人才打造农产品直播平台,不仅带动村民增收,更通过线上民意收集机制提升了治理精准度;支持乡土文化人才挖掘地域特色资源,以文化凝聚治理共识,贵州苗寨依托非遗传承人建立“文化议事会”,将传统习俗与村规民约结合,实现了“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乡”的自治目标。
四、留才留心,厚植基层治理“生态土壤”
基层条件相对艰苦,留住人才需从“待遇保障”与“情感认同”双向发力。一方面,完善薪酬激励、职称评定等政策,对长期扎根基层的人才给予住房、子女教育等倾斜支持,如广东推行的“基层人才津贴倍增计划”,让一线治理者“劳有所得”;另一方面,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文化氛围,通过“基层治理标兵”评选、优秀案例分享会等形式,增强人才的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唯有让人才在基层“安下身、扎下根”,才能避免“引才时热热闹闹,留才时冷冷清清”的困境。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人才引领基层治理,不仅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以更开放的视野引才、更精准的举措育才、更灵活的机制用才、更贴心的服务留才,才能让基层成为人才成长的“练兵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最终绘就“人才聚、治理优、百姓安”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