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社大众文艺编辑部2025年第7期目录

投稿邮箱:cnqikantg@126.com
微信:185600102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非遗文化大布江拼布绣纹饰的民俗文化探究
李思思;丁健纯;胡婉萱;梁晓轩; 1-3
文艺评论
民间故事中公主形象的研究综述
刘艺玮; 4-6
露易丝·格丽克诗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英语诗歌研究之一
何云英; 7-9
论《巴桑的大海》的牧歌叙事及其北疆文化呈现
刘禹; 10-12
衍译与诗歌的诗性保留——以《在地铁站》和《野金银花》若干中译本为例
刘兰辉; 13-15
固原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研究
王小兵; 16-18
文博与数字化研究
少儿图书馆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探究——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童阅上海”为例
肖纯一; 19-22
高校图书馆视觉要素的提取方法及实践探究——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
胡萍;陆长玮;杨梦; 23-26
美术与设计研究
素描式的艺术风格沿用于木刻版画创作
利国杰; 27-29
城镇乡村建设中的厦门闽南特色乡土景观保护与升级研究
李光辉; 30-32
令人爱恨交加的设计——Comic Sans
刘书辰; 33-35
金箔在法海寺壁画与中世纪圣像画中的应用比较
赵鸿菲; 36-38
城市形象塑造中的户外公益广告设计
郑东隅; 39-41
音乐理论研究
山水在纽约:周文中的创作机制与风格面孔
吕冰冰; 42-44
浅析德沃夏克《丑小鬼之舞》音乐叙事性与演奏技巧分析
曹梦圆;吕晶;刘欣; 45-47
摇滚乐中女性参与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雨乐; 48-50
流行歌曲对西柏坡文化的推广研究
齐婉梦;郭栋; 51-53
盛宗亮钢琴套曲《我的歌》艺术特色及演奏难点探析
李蒙;鲁阳; 54-56
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校园模式”研究——以壮族天琴艺术为例
刘海嘉; 57-59
舞蹈与舞台艺术
文化认同视域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研究——以壮族民间舞蹈《蚂拐舞》为例
黄嘉瑜; 60-62
影视传媒研究
《哪吒之魔童降世》:文化符号的深度剖析与价值彰显
尚永霞; 63-65
中国故事,“纪”忆犹新——以《中国》为例多维探究新时代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
刘琛;李佳颐;高子蒨; 66-68
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对性别议题的建构及其受众影响研究——以《再见爱人4》节目为例
骆顺婷; 69-71
中国特色动画艺术在国际话语权中的战略价值研究
施俊;王烨然; 72-74
语言与写作研究
朱莉安?豪斯模型下的《牡丹亭?惊梦》机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
顾晓璇; 75-77
中国现代朗诵的发展路径研究
苏文清;张蕾; 78-80
针对老挝苗族学习中文的客体性优势分析
苟永开; 81-83+26
文史哲研究
“梦”以载道:庄子的精神试炼术
刘芳筱; 87-89
炎黄文化起源与早期传承的历史轨迹(二)殷商“亳”都与仲丁“嚣”都
李树春; 90-92
艺术学与艺术教育研究
探苗族元素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融合路径——以广西苗族盛装为例
徐梦柠; 93-95
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陶月; 96-98
“三元建构”式人才培养下的影视传媒专业评价机制研究
尚雨琪; 99-101
新课标下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庄一凡; 102-104
中国美学“逝者如斯”在平面设计中的探索及应用
邓嘉程; 105-107
AI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林立; 108-110
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历史教育功能
吴星橙; 111-113
高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薛欣; 114-116
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初探
丁宇凡; 117-119
新型舞蹈疗愈课程体系用户趋向性研究
黄晗郁;姚岚;唐浩杰; 120-122
共生视域下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方法研究
刘怡泓; 123-125
文化理论与教育
“楚怡”职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与理路——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刘承承; 126-128
高校思政课社会适应性:困境·路径——基于“问题导向”的视角
周永瑾; 129-132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现实困境与对策探讨
艾倩颐; 133-135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武端利;郭俊良; 136-138
西藏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切入探索
周宏; 139-141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探究
高博晗; 142-144
新时代思政教育论述的生成逻辑、实践指引和时代价值
王丹; 145-147
“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融通基础泰语教学的路径实践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泰语专业为例
陈琛;罗淑英; 148-150
AI技术赋能高校城乡社会调查课程实践策略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刘思源;孙彦斐; 151-153
中职钻石分级与鉴定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应用
张彩慧; 154-156
弘扬劳模精神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模为例
黄倩;张亮; 157-159
红色家风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周鑫杰; 160-162
张謇耕读教育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穆康; 163-165
应用导向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闫蕊; 166-168
艺术疗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于博文; 169-171
开放教育公共英语在线学习体验影响因素研究
白晴雪; 172-174
数字化时代“电写”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王换男;王志平; 175-177
“有温度、有深度”参与式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与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
阴秀琴; 178-180
中学美育中红色文化的价值与应用研究——以北京某中学艺术教育为例
王静凡; 181-18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张湘;马宝娟; 184-186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分析
钟亿;庾庐山; 187-189
“美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崔璐; 190-192
大数据赋能高职院校辅导员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彭熙麟;陈雪娇;宋小雪; 193-195
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东昌府木版年画为例
刘淑洋;武梦晨;刘玉雪; 196-198
高校舞蹈艺术实践与“思政+3”教育的互动探索
许媛媛;李林;刘斌; 199-201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协同机制的构建
江鹏扬;淳敬松; 202-204
新时代高校党建赋能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探析
胡白云; 205-2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传承与发扬——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新教材为例
江婷婷; 208-210
文化综合
“学习强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张海云;蔡慧; 211-213
3D全息沉浸式技术赋能萍乡傩舞传承的当代价值与路径探索
许愿;彭晔琴; 214-216
海南旅游业俄罗斯市场融入研究
曹文明; 217-219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审美价值链构建
熊一弛; 220-222
餐桌上的文化密码:中西饮食差异的剖析
李谦益; 223-22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路径分析
刘木槿; 226-228
© 本文版权归 豆友155070421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