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体验
前些日子,有一天忽然狂风暴雨,我正在外面,想到家里窗户忘记关了,我挂念书房里的书,有不少堆在窗户边上。等我赶回到家,饶是晚了,计有二十来本书惨遭浸水,顶上的几本已经被雨水泡发了,像干木耳泡在水里,已经舒展开来。读书人最心疼书,碰上这种事,像被劈头盖脸淋了一头水一样。我宁愿那雨淋在我身上,而不是书上。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读书倒在其次,趁着电商平台把那些近乎报废的书重新买回来才要紧。这其中有一本兰小欢写的《置身事内》,这本书近年来颇为流行,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喜爱。我也仔细读了几次,看作者从微观到宏观,娓娓道来各种经济政策在中国政府中的作用和影响。国内有关经济的著作,深刻的总容易晦涩,好读的又显得浅显。能兼具深刻和好读,这本《置身事内》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想说的是,当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为了更加理解其中的内容,或者说,为了拓展更多的视角,我就打开了视频平台——如今视频平台上不乏解构图书和电影的视频,有些讲得好,有些讲得乱七八糟,最可恶的是掐头去尾,几乎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为了视频的流量去刻意制造一些噱头,实在有失读书人的体面。我如是找了关于《置身事内》的一些解读视频来看,很快就发现其中的问题,很多视频的作者局限于本书的“事权和财权”来解读中国经济,穿插书中的一些博弈案例,这些案例有类似于八卦的趣味。坦白说,正是那些生动的案例,让这本书的趣味性增加了不少。然而一旦我们把这些趣味性作为解构本书的基础,那就离作者的初衷相去甚远。至于本书后面章节提到的政府融资和债务、政府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中的角色作用,以及化债方法和风险等内容,就很少有人提到了。仿佛这些做视频的人只翻阅了书的前两章,就迫不及待开始制作视频。这不是为了把知识传播到更多的人,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
短视频的即时满足蔓延到长视频,长视频会让人走进一个误区,就是看了关于图书或者电影的解读,就好像我们已经亲自阅读了那本书和那部电影,再去翻书或者观影就显得多此一举。记得上大学的第一课,是关于专业的介绍。我们学的电子信息工程,那天在学校的大课堂上,教室里密密麻麻坐着小两百号人,九月的天气还很闷热,搞得人有些烦躁。我们坐在下面,有人聊天,有人看书,也有人索性趴在桌子上睡起了觉。就是在一个时间,我忽然端坐起来,打算好好听一听老师的介绍。我于是听到了一句受用终身的话:未来的世界是属于掌握信息的人,掌握了信息而不会使用信息,那就是没用的信息。
我后来读到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他在开头就讲到了“信息不对称”,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会帮助我们找到赢的方向。这就跟那堂专业介绍课呼应起来了。在我的理解里,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看书是其中之一,看视频也是,亲身经历总结经验教训也是。由此延展开来,我们需要纠正一个观念,就是看书从来不能算是一种爱好,而是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途径。我们假设一个人喜欢设计,那么他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设计的灵感,也可以通过观影来拓展自己的眼界,更可以去伟大的建筑面前来感受其带来的震撼。我们都心知肚明,看网络小说和看自然科学是不相同的。
我没有想到有一天,视频内容会因流量异化,人们为了获得精神的满足,为流量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杨德昌在电影《一一》里说到,电影被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那些三分钟看电影的视频则为人类的生命摁下了快进键。汽车提升了人类出行的效率,但是把车速飚到两百码,这其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我想到我的小时候,我正嗷嗷待哺,我奶奶总是把食物放进自己的嘴里嚼成糊状,吐到勺子上面,再送进我的嘴里。我稍大一些的时候,我奶奶乐此不疲地谈论这件事,让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恶心起来。我想说的是,我吃过那样人造的“米糊”,是因为我还没有强壮的胃来消化。所有美好的食物都值得我们亲自去品尝,所有的书和电影也如是。
-
海海海海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24 0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