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敦煌变楼兰
到了敦煌,真印证了那句古诗,“春风不度玉门关”。四月初,北京已是花红柳绿,春水荡漾,而敦煌仍是一片肃杀,寸草不生。满眼都是灰蒙蒙的,空气中似乎含着沙尘,楼房的外立面也是土黄色,视野中很少亮色。
从敦煌市区到鸣沙山,竟然只有几公里,赫然一大片沙漠和几座沙山,就摆在市区的边上,如同很多的城市的游乐园。可想而知,只须一阵风,鸣沙山的沙尘就到了敦煌,比开车慢不了多少。

从莫高窟的售票处上大巴,到莫高窟还有十几公里路。茫茫大漠之中仅此一条公路,车窗两侧皆是荒漠,了无生机,骆驼草是唯一的植物,偶尔能看到一条干涸的河床, 此情此景,说不尽的苍凉,真个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尽管敦煌地区少雨干旱,但古时敦煌的生态环境并不差,特别是汉唐时期,有着大片的湖泊和绿洲,当地军民屯垦戍边,敦煌一时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的大粮仓。
在敦煌纳入中国版图之前,是游牧民族的牧场,水草丰美,生活着逐水而居的月氏和乌孙等多个游牧民族。汉武帝设敦煌等四州之后,逐渐将敦煌改造成了农业区。与中原的农区不同,这里是绿洲农业,不靠降水,靠水利灌溉。祁连山脉的冰川融水和党河为敦煌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党河被称为敦煌的母亲河。在唐朝,敦煌还建成水利枢纽,可以分配水源至几大主干渠,形成覆盖绿洲的灌溉网络。

敦煌生产的粮食不仅使边防驻军自给自足,而且还为过往的商旅、军队提供补给。尽管敦煌处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沙漠的边缘,但并不需要中原为其运输给养,自给自足,活得好好的。
在汉唐时期,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第一重镇,相当于当年的深圳,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口岸。敦煌为什么叫敦煌,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当年的繁荣富足景象可想而知。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唐时扬一益二,可谓天下之盛,益州即成都,敦煌的元宵灯会把扬州和益州都比下去了。可以想见,敦煌元宵灯会之夜,人头攒动,火树银花,宝马香车,一夜鱼龙舞。这应该是当年敦煌的写照,忆往昔,敦煌曾经高度繁荣。
汉武帝打开了西域大门,开通了丝绸之路,有了丝绸之路,才有了莫高窟。莫高窟始自十六国,直至元代,共开凿了700多个洞窟,仅在唐代就开凿了200多个洞窟,几乎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古语道:盛世念佛,乱世入道,说的是天下太平时入佛教,乱世则入道教。唐朝热衷于开凿佛窟,足以见得当时的敦煌国泰民安,既有钱又有闲。

汉代是敦煌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唐代是敦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安史之乱之后,丝绸之路阻断,敦煌的繁华盛况一去不复返,从此走向了衰败没落之路。
敦煌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从中唐开始,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各有之。中唐之后,气候变冷,中国进入了冰期,祁连山融水减少,江河断流,不能再为敦煌的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绿洲随之萎缩,缺水的农田撂荒,后逐渐荒漠化,变成了戈壁和沙漠。
安史之乱时,吐蕃占据敦煌,宋朝西夏一统河西四郡,明朝退守嘉峪关,放弃了敦煌郡。在近千年中,敦煌地区战乱不断,几易政权。唐朝建设的水利系统无人经营和管理,早已被废弃,汉武帝建立的农业区,又恢复成了牧场。
由于地面水源减少,人们转而过度开采地下水,致使沙洲迅速萎缩,地面湖泊几乎全部消失。月牙泉靠地下水补水,一度月牙泉几近干涸见底。

敦煌生态环境恶化,不是一朝一夕,是历朝历代破坏环境叠加造成的后果。尽管存在着自然因素,但人为因素占大头,是造成敦煌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敦煌往西,是楼兰,再往西,是罗布泊,如今楼兰已经被沙漠吞没,罗布泊成了死海。专家呼吁,如果敦煌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敦煌将成为下一个楼兰或罗布泊。回顾敦煌过往的历史,方知此言不虚。
松下乱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伏羲庙到黄帝陵 (3人喜欢)
- 白塔寺也叫百塔寺 (2人喜欢)
- 谁才是天下第一号石窟? (5人喜欢)
- 马蹄寺过去的故事 (4人喜欢)
- 西夏遗珠大佛寺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