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色彩素雅且质地亲肤的生活织物
几周之前在旅途的舟车劳顿中偶然听到了本书作者在《在场》中的演讲,一回到家就下单了这本电子书。全文只有九万字,写的也都是生活日常和四邻趣事,读起来很轻松,很快就看完了。
作者的演讲之所以能触动我,促使我以最快的速度下单,主要是因为我目前的状况和当年作者刚搬进八平米时有些类似,都在重建生活的过程中。我去年刚从工作了十几年的国内某研究机构离职,来到日本东北的一座小城旅居,就这样从一个卷不赢又躺不平的“中椒”,成了游离于祖国发展洪流之外的"社会闲散人员"。之前多年“蜡烛两头烧”,身心俱疲,所以利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来躺平修复。随着自身劳动力逐渐被再生产出来,心中难免开始盘算该如何重建生活秩序和职业路径。因此我很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以及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既然是借鉴,就难免有一番比较。例如作者细数了自己过去二十年曾住过的三十个地方,那么我也数一数。博士毕业刚开始工作时,在单位附近租了一个老破小(1),前后一共住了十个月。期间,我去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夏村)访问了一个月,住在UVA Conner 附近一个名叫Grandmarc的学生公寓里(2)。
从老破小搬出来之后,有一年多时间一直在上海和夏村之间辗转:等签证和中途更新签证期间,我住在上海西郊的单位职工宿舍(3); 第二次访问夏村,图便宜住在Downtown的 7 1/2 ST 和 Cherry Avenue 之间(4),不过由于听闻附近治安不太好,三个月后又换回到Grandmarc。由于两者租期衔接不上,中间还临时在Jefferson Park Avenue的一间学生公寓(5)过渡了一两周。
结束访问回国之后,我继续四处找房。离开一年多的时间里,单位附近老破小的租金上涨了不少,性价比愈发低,所以还是算了,而西郊的职工宿舍距离单位单程通勤需要1-2小时,也不宜久居。最后我选择了一个位于西郊职工宿舍和单位正中的小区,单程通勤四十分钟。我租了其中一间有大落地窗的复式公寓(6),但也就住了不到一年就转租出去了,因为我买房了(7)。当时上海西郊还有一万多一平的房子,我买的是紧凑的小户型,结果没想到一口气住了八年。2022年,为了孩子上学,时隔多年我又搬回市中心,租住在一间位于十九楼的老破大(8)——大是为了孩子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但电梯经常坏, 时常需要走上走下。在老破大住了一年七个月之后我便居家搬来了这座日本小城(9)。
掰着指头数一数,毕业后一共也就住过九个地方,和作者比还差得远。上海西郊的房子没有卖,但租出去了,除了像奶牛一样每个月产出一点被动收入,也算给我一个心理托底——这世界再大也还有我和孩子的容身之所啊,所以衷心祈祷它健康安宁,远离水火!
从毕业之后,我找房的宗旨一直是“必须有独立卫浴”,宁可多付一点租金也不要合租,哪怕是刚毕业时住的老破小也不例外。因为是整租,又位于市中心,一个月租金就要占去我当时月收入的一半,所以中途去夏村的一个月里,屋子就这样白白空置着,令我颇为心疼。但如果要我和别人合租共用卫浴,或者像本书作者一样去公共澡堂,又实在无福消受。读本科的时候去学校公共澡堂就已经让我感到非常难为情。我通常只敢在浴室快关门没有什么人的时候去,而且尽量避开同宿舍室友。奇怪的是,八九十年代我还是小朋友的时候,经常跟家中大人去单位的大澡堂子洗澡,却从来没有感到过不好意思。
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日式澡堂叫“钱汤”,所以《千与千寻》里的“钱婆婆”和“汤婆婆”是这么来的。前几周在外旅行,住的旅馆提供日式洗浴,用的还是山上引下来的温泉水。孩子吵着要去体验,无奈只好带她去体验,结果才走进更衣室,看见几位住客洗浴完毕光着身子走出来,我就退却了。现在回忆起来,那间浴室并没有像传统的“钱汤”一样,有一位老板坐在“番台”上眼观六路。如果有的话,我恐怕更是不敢进去了。
作者提到她大学时住在一楼,遇到过偷窥者。我有过更加严重的类似经历。在夏村时住的Grandmarc ,以及周边住户主要是UVA的本科生,年轻人太能闹腾。在一次盛大的橄榄球比赛之后,一名男生喝多了,不知怎么爬到了我的阳台上,死命拍着落地窗,嚷嚷着要闯进来找他女朋友——天知道他女朋友是谁?!我只是碰巧住在沿街一楼才倒了这个霉。面对这个神志不清乱拍乱喊的醉汉,我只好报警。结果警察来时他已经在阳台上睡着了,四个人各抬一肢才把他弄走。
书中说到的繁琐的垃圾分类,刚来日本时,我也曾经苦恼过——扔垃圾时还要和物业给的一张垃圾分类表一一对照。但时间长了,熟能生巧,现在凭经验基本上不会扔错了。而且我住的地方并不禁止前一天晚上把垃圾放到收集箱。收集箱由坚韧的塑料网覆盖,应该可以有效防乌鸦和野猫吧。
回忆了一下,我似乎还没有过在大都市中参加文化活动而错过“终电”的经历。用时髦的讲法 ,我是 一个J人,对时间的管理一向严格。记得有一年上海电影节,维斯康蒂的《豹》在浦东展映,展映版本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为了赶“终电”,我没有看完最后半小时就提前离场了。有了孩子之后,似乎也不再有那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文化活动被溜娃所取代,还好我西郊住处的周边有山有湖有国家森林公园,都是溜娃好去处。
作者书中详细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和一些老年人打交道的经历。通篇看下来,只觉得作者脾气太好。这几位老人的某些观念在我看来还带着上一个时代的陈腐之气,有时还缺乏边界感,比如金星堂老板认为女性爱拉帮结派,洗衣房阿姨建议作者嫁个有钱老头,Mako女店主做媒不成还埋怨作者。而吉井大大居然都欣然包容了。换我肯定做不到,况且我还有点谱系特征,说话过于直接,忍不住回怼,估计会把老人家们都气跑。
其中最让我唏嘘的是那位洗衣房阿姨,我只看到了一个被吃干抹净的女性的一生。她逃离了与家暴前夫的婚姻,却没有去争取自己应得的经济利益。也许是实在无法忍受,只求迅速了结吧,所以放弃了与虎谋皮。辛苦四十年,和前夫一起打拼下三家分店,却落得一个年逾七旬还需要妹妹接济才能生活的下场, 唉!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陆续又听了几期作者参与的播客,比如“岩中花述”,“看理想圆桌”,“除你武器”等,也知道了一些让人颇感遗憾的后续。例如,书的第一部分提到的那位因为骨折住院失联而被人误会“孤独死”的邻居大叔,几年之后最终还是孤独死了。而作者打工的咖喱店,因为老板在感染新冠后,嗅觉受损,最后不得不关店,关店之前,老板还很好心地想付给作者遣散费。
其实这本书读到后面,我原先那个想要借鉴的想法已经不重要了。怎么能借鉴得了呢?作为资深宅女实在做不到每天去公共澡堂和洗衣房。在我的国家,体力劳动时薪那么低,可能养不起一份不能保证稳定收入的创造性劳动 。况且我还有一个孩子,即使将自身的物质需求压缩到极致,也还要为孩子的未来打算。更何况我目前也不是单身,有很多地方也不能完全依着自己性子来。
但难以借鉴不代表这次阅读没有意义,至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原有生活模式被断崖式打破,并不意味着万劫不复。一个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是富有弹性的,我们迟早会找到一种新的平衡,建立一种新的模式,让生活重新运行起来。最后还要赞一句,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力实在过人。经过她的书写,那些原本并不引人注目的瞬间和当下变得清晰夺目,跃然纸上。
也许我也应该立即开始书写,敏锐的感受如果不及时变成有形的文字,就只会变成折磨自己的内耗。而一旦写在纸上(或者电脑上),字字句句便是条条经纬,也许最终能如作者这样,织出一匹色彩素雅且质地亲肤的生活织物。
AXX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做一名独立研究者的可能性 (10人喜欢)
- 魔兽升三年级了
- 我如何走上天文学研究的道路然后又背弃它(四) (6人喜欢)
- 我如何走上天文学研究的道路然后又背弃它(三) (3人喜欢)
- 我如何走上天文学研究的道路然后又背弃它(二)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