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赋、只有拼命!南师大专硕经验贴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专硕初复试&总分第一名 的高分经验!
南师大戏剧与影视于2024年开始招生,24级统招人数为14人,25级统招人数由招生目录的9人扩招到15人,其中阁楼学员8人组团上岸,占总名额的一半❗包揽初试&录取前三名!
学员档案
昵称:洛笙
学号:GL122(阁楼全程班学员)
拟录取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
初试总分:393分(初复试&总分第一)
PART 01 专业课备考经验
大家好,我是刚上岸南师大专硕的阁楼全程班学员洛笙,学号是GL122。2023年,我初战南师大专硕,以总分第15名的1分之差跌落悬崖;2024年二战以初试393分、复试笔试135分,面试94分的绝对优势拿下初复试&总分第一。
两年,361到393分的距离,是3435个小时的咬牙死磕。没有天赋异禀的传奇,只有日均7.4个小时雷打不动的系统攻坚——逆风翻盘的密钥,就是把"拼命"二字焊进每个晨昏。

01.专业一、艺术概论
彭吉象老师的艺术概论上编部分,我刚开始学的时候很难读懂。在第一年,我甚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艺术概论的上编部分一字不差的全部背下来,这是非常愚蠢的学习方法!这种"复读机式"学习不仅痛苦,效果更可怕:即便笔试侥幸过关,复试面对导师的灵活提问绝对会露馅。考研选拔的是会思考的头脑,而不是移动硬盘,因此专业课的复习一定要理解,制定框架,最后再背诵。
第一年我按部就班背完了参考书目及笔记,以为胜券在握,直到考卷上出现超出参考书目范围的理论题,才发现南师专硕相较于学硕命题,是有不同侧重和方向的。因此有些不懂的理论只能在考场上乱编,综合来说还是对学校出题不够了解也不够谨慎,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因此,在第二年备考时,我吸取了教训,决定把马工程、彭吉象、王宏建的三本艺术概论都了熟于心。我仍然以彭吉象的艺术概论为基础,随后又重新梳理了王宏建和马工程两本书,并进行知识点补充,实际上马工程和王宏建的艺术概论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与彭吉象相重合的,但这两本书的一些独有观点仍不能忽视。面对这些复杂的概念,回归书本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除了认真细读这两本书以外,我还会给每一章手写框架并总结内容,再将这些内容与前一年所做的彭吉象的框架相互比较,重复的概念都以背诵过的彭吉象的书为准,没有出现的过的概念则标红加以补充,同时购买一些艺术概论的例子资料,每天晚上都翻阅一下,拓展自己的例子素材。
而阁楼的艺概笔记也很巧妙地将三本书结合起来,非常适合我们当作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去进行查缺补漏。拿到考卷后,试卷果然更加偏重王宏建和马工程的艺术概论,幸亏提前背过,最终取得了133分的成绩,单科排名第二。
02. 专业二、戏剧影视
南师大的专业二考察的内容非常繁琐,包括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导论,戏剧概论,播音主持理论等,这些内容每一个都需要稳扎稳打,耐心理解。
第一年备考,我跟紧阁楼的中外影史课程,并把笔记背熟,南师大往年对电影理论的考察是非常浅显的,因而我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所忽视。其次,播音主持的理论内容并不多,我认为考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第一年直接战略性放弃掉了这个板块,最后的考题也只涉及一道播音题目,并不占大头。但电影理论却考了往年都没有涉及到的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再加上卷子的分数占比绝大部分都放在最后一道分析题上面,而我自己的分析题练习不够,在考场上提炼不出优美的语言和有逻辑层次的内容,因此最终成绩不尽人意,只有111分。
第二年我的电影史和电影导论方面紧跟阁楼的笔记,把南师大的常考内容背熟记牢,电影理论我则回归到陈晓云老师的《电影理论基础》,把这本书吃透的同时自己做框架,戏剧概论部分则是把阁楼的戏剧点睛笔记背好,播音主持理论的板块仍然战略放弃,如果出现播音相关的考题,在考场上简单编写即可。

面对去年的分析题占比,我决定从8月开始,和自己的考研伙伴每周都出一套完整的模拟题,我们互相批改订正,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也会和教务学姐不断交流如何改善答题。在这个练习过程中除了能够精进自己的名解和简答技巧,更能最大程度的训练自己的大题逻辑和语言流畅度,同时我们也每周都在知网上下载比较优秀的电影分析或导演分析论文,剖析作者的写作逻辑和写作方法,将其总结并加以运用到最后的分析题上,最终这门课取得125分的成绩,单科排名第一。


PART 02 公共课备考经验
01. 英语
我在本科期间四级擦边430分,六级467分。我的英语基础特别差,高考英语满分120只考了68,但我深知高中英语不好主要是自己从没有认真学,所以提前一年从12月开始就背单词,英语也是所有考研科目中我投入时间最多的一门。
但我充满自信,虽然我确实要在学习天赋上比别人笨一点,但我相信所有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和练习。我每天都花3-4个小时学习英语,包括背单词,刷真题,听讲评,总结错误点,最后5500词足足背了7遍才上考场,第一年英语成绩78分,事实证明所谓不可能,往往只是努力未到临界点。
第二年我的备考开始的比较晚,5月份毕业之后我才回家开始复习,英语按照去年同样的方式学习,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真题上,到后面两遍刷题时,因为自己对真题太熟悉了以至于看到题目脑海中就自动检索出答案,这使我考试之前有种莫名的害怕,因此我只能加倍努力去复习自己之前的真题错误,牢记单词。
考研英语24和25两年的难度相比于前几年确实都有一定的提升,看到真题难度时,我的心态确受到了影响,坐在考场上的感觉和线下自己做真题是完全不同的,阅读很多都没看懂,来回修改了很多遍,新题型也十分不确定。考完试第二天我就对了答案,幸亏自己基础还在,成绩没有出现断崖下跌,最终得分72分,虽然不高,但对于我报考的院校来说这个成绩够用了。
02.政治
政治是让我感到最玄学的一门学科,实际上我的政治经验并不能作为正面经验,我希望各位同学要批判着看我的政治复习方法。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政治不用太早开始,七八月份开始就行。第一年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但害怕自己跟不上别人的进度,我也早早的就开始了政治刷题,自己买了一个刷题软件,每天下午刷个20道题,错的一塌糊涂,看完解析第二天也忘得干干净净,事实证明机械的刷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肯定是不行的。
在第一年,我只刷了一遍1000题,肖四肖八更是刷两遍就过去了,大题甚至连肖四都没有背完,考前那天晚上我背肖四到12点多,但第二天上了考场我却感觉良好,大题全都写出来了,选择甚至还觉得比较简单。然而,我的付出和回报的确也是成正比的,政治成绩只有可怜的58分,政治的失败也是我第一年考研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年我吸取教训,从5月份开始政治的学习,我报了徐涛老师的全程班,非常认真的听课,并且开始刷徐涛老师的优题库小程序,总共刷了三遍,我每天下午都会把自己刷过的错题再做一遍。同时还买了肖秀荣的1000题,一样刷三遍并且每天复习自己做错的题目,就这样一直刷到了11月中旬。
政治大题我也吸取了去年的教训,由于肖四出的比较晚,我怕自己还像去年一样脑子太笨背不完,所以我选择了曲艺的政治模板,从11月开始背,一个月的时间把模板背的滚瓜烂熟。肖四大题我只翻看了两遍,在发现模板可以套用到肖四的所有题目上之后,我就没有再背肖四。
想必大家也都看到了肖秀荣老师在考试当天发的微博,“25年政治可能是近十年来最难的一年”,我在考场上也感受到了难度的变化,但绝大多数题目我仍认为自己有把握做对。可现实却给了我重重一击,成绩出来后我的政治只有可怜的63分,这个分数虽然并没有过多影响我的总成绩,但可以说这仍然是我考研路上最差的一门。

总结这两年政治的失败经验,我想讲两点,首先字的好坏的确会影响评分标准,我的字很丑,毫无疑问的要比同样答案的同学在总分上至少低1-2分左右。但我并不建议大家练字,这太耗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大家可以在日常写字的过程中注意练习。
其次是政治大题,25年的政治选择的确很难,第二天对过答案之后,我的选择成绩是34分,远远没有达到我的目标期许。南京地区是考研旱区,打分本身就低,再加上我的字迹问题,大题这个分数其实也并不意外。
对此我想说,模板是可以用的,但必须要活学活用,在这一点上,政治模板并不适合我这种政治基础差的学生。如果有和我情况类似的同学,我建议你还是背肖四,肖四是所有政治考生必背的材料,即便题目故意反押题肖四,但绝大多数人写的答案必定不会是低分答案,所以请大家不要轻易放弃肖四。
PART 03 回顾备考的一年
真正走进二战考场的那两天,生理反应远比想象中剧烈。我面对餐食毫无食欲,胃里翻江倒海般的干呕感持续侵袭。这种近乎窒息的压力体验,在第一年备考时从未出现——或许这正是破釜沉舟的代价。考前最后一周,每分每秒都像被拉长的橡皮筋,但这种煎熬恰恰印证了:第二年的投入早已超越曾经的自己。

从十一月起,我的日学习时长固定在11小时,当月末更是进入全天候冲刺模式。放弃所有娱乐社交,换来的是三天就能完整过一遍两门专业课的惊人效率。那些捧着笔记在晨光中诵读、就着台灯在深夜里默写的画面,至今仍在记忆里闪着微光。
查分当日,握鼠标的手心沁满冷汗,脑中预演过无数次的"失败预案"在成绩弹出的瞬间烟消云散。当看见专业排名第一时,两年间的片段如胶片电影般闪现,所有苦楚终于化作决堤的泪水。这世上果然没有白费的努力,这些努力,终会在某个时刻给你最郑重的回应。

或许我们都曾是被天赋论刺痛的人,在图书馆见过太多游刃有余的身影。但两年间无数条专业书的批注、3400多个小时的时间累积告诉我:学术道路从不是聪明者的专利。当我们把"记不住"转化为"多记几遍",把"不理解"转变为"多问几次",那些笨拙却执着的坚持,终将铺就通向星辰的阶梯!
希望能够帮到你,有问题可以didi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