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控制的我,如何逃向他人”——【细读笔记】乘客(《观察》11)(卡夫卡)
视频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CL3z2Euf/
【1】上下车的行为似乎是一个象征,即把自己“交付”给某物,所以上下车的平台实际上也象征着“我”濒临交付的时刻。“我”在此时此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待被交付的、或者说是被某种自己之外的东西推着走的“物”,自己的身体与行为完全不受自己掌控,自己在自己之外。我们常说,生活中有些时刻会让你突然“悟”到某种东西,这篇小说写的也许就是这一类特殊的时刻。
【2】这似乎是一种疏离感,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我”没有重要到不可或缺的地步,但也没有不重要到可以完全脱离的程度。“我”既透明,又存在。
【3】这句话假如不是作者故意在语法上有所创新的话,我只能说译得不好。参考其它译本,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我”认为自己并没有权利在某些地方提出要求。暂时采取这个意思。
“我”的主动性在这种处境中是缺失的,或者说是被压抑的。“我”现在就是以最接近一个物的方式存在,但“我”的自我意识又不可能被物化,所以和这个物化了的“我”发生错位。
【4】这句话本来写的是“我”失去主动性、变成一个被推着走的物的种种表现,但在句子中间,主语由“我”换成了“人们”,似乎是在暗示,这些“人们”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我”组成的,或者说,“我”由于彻底失去了主动性,因而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我”,而是和“人们”没有区别了。这里的“我”看待自己的方式,和“我”看待“人们”的方式似乎是一样的。
【5】“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出这些事或动作,似乎也没有人要求“我”做这些事或动作,那么“我”为什么会做呢?“我”到底是被什么东西推着走的呢?假如把“我”比作一块浮冰,那么河水是什么呢?谁为“我”的这些行动负责呢?“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却说这一切“无关紧要”,这意味着“我”又回到这种浑浑噩噩的、麻木的状态之中去了。显然这不是无关紧要的,否则第一段的意义就不存在了。这个“无关紧要”是因为不愿继续思考而自我宽慰的话。
【6】这句话可能也是翻译的问题,另一个版本的意思是,姑娘的面目对“我”来说显得非常真切,似乎曾经接触过。这篇的表述容易让人误会“我”有某种类似性骚扰的想法。不过本版也有好处,就是把它翻译为肢体的动作,阐释与想象的空间更大。因为肢体动作可以象征抽象动作,但反过来就不行。“摸”可以象征着“接触”,但“接触”不能象征着“摸”,象征一定是具体的指向抽象的,而且可以是一对多的。最典型的象征物就是十字架,它可以象征耶稣基督信仰、苦难与救赎、酷刑、医院、救死扶伤的精神……一个符号带出一个巨大的“所指库”,我说的阐释与想象空间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个可能的意思是,现在“我”和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是错位的,“我”飘在自己之上、之外,并且试图以“看”的方式逃离自己,逃到那个姑娘身上去。在这个意义上,“摸”比“接触”更好,这是一种把视觉替换为触觉的通感表达。
【7】这段是典型的白描,你甚至找不出一个对事物有所渲染或夸张的词。这也看得出叙事人对这个姑娘没有轻佻的情欲或恶意,而是就其所是地如实描述。“我”的观察为什么如此细致呢?我的理解是,“我”对他人的细致观察,是“我”逃离自身的一种努力或挣扎,因为“我”并不能在对自己的感知中触摸到某种实在或真实的东西,所以“我”只能贪婪地感受他人的鲜活存在,从里面吸取某种实在感或真实感。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目光的轨迹——衣服,手,脸,头发,耳朵——大致遵循由远及近的顺序(“我”的眼睛应该离她的耳朵最近,因为“我”站得比她低一点)。这也许是在表现,“我”的目光由遮掩徘徊到大胆直视的过程。
这一段当然是对这个姑娘的人物描写,可是它起到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塑造这个姑娘的形象,反而是塑造正在“看”的这个“我”的形象。我读小说的一个经验就是,不要把所有注意力都用来跟着叙事人去看他所看见的,而是要分一部分注意力,反过来看叙事人的“看”,因为叙事人的叙事行为就是对他自身的人物塑造。这就好比看电影时,我们不能只看镜头里展示出来的东西,而是要时时刻刻注意到镜头在哪里,镜头的角度是怎样的,镜头的运动意味着什么。虽然我们没办法直接看见镜头后面有什么,但镜头从来都不止拍摄那些被拍摄的东西,它的任何一次对对象的拍摄都是在更深的意义上的对自己的拍摄。
【8】显然,“我”对她感到惊奇。为什么?似乎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衣着整洁或者种种类似的优秀特质,而是因为她是如此地鲜活和真实,而“我”在对自己的感知中,已经好久没有体会过这种鲜活和真实感了。这是一种——我似乎很爱用这个词——形而上的感受,它和这个姑娘本身是什么样子有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决定性的(或者说,她之所以在“我”的眼里是美的和洁净的,正是因为“我”从她那里获得了真实感;她的美既是引导我去获得真实感的契机,又是这种真实感的直接显现;“我”看一个邋遢的大老爷们大概也会获得这种真实感,但“我”可能根本就不会去看,自然也就没这个机会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看她的目光。“我”因为对自身的疏离而试图逃到真实的他人身上,并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真实。真实感并非现成地存在于世界上,而是一种凭空出现的、奇迹般的感受,这就是“我”感到惊奇的原因。而“我”本能地认为她也应当像“我”一样为她的鲜活的真实感感到惊奇,这恰恰说明这种真实感对“我”而言是多么真实,乃至于“我”几乎把它当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就像在大街上遇到神仙显灵一样。
【9】“我”为什么渴望她的确认?如果她始终不确认,“我”也就始终无法确定,自己所看到的奇迹是不是真实的。奇迹固然令人惊心动魄,但奇迹也是超自然的,我们永远没办法留住它作为永久的依靠,否则它也就不是奇迹了。但她又不可能开口确认,因为她不是奇迹的创造者,她只是个普通人。这种巨大的张力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