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宋朝
纵览华夏5000年风起云涌,不难发现300年是道坎儿。强盛如盛唐,也不过289年的国祚。可人口中的弱宋,竟是唯一一个历史超过300年的朝代。陈桥兵变拉开了这个王朝的序幕,烛影斧声又为它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所谓的弱宋,竟然有世界上最强的水军;有南唐仅用500人破敌10万的将帅;北宋首都东京人口达150多万,被称之为世界第一大都市,是当时巴黎、伦敦的十多倍。宋朝拥有世界第一的造船技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都在宋代出现,促成了领先世界数百年的科技。它民殷国富,文采风流,是一个人口总数突破1亿的辉煌王朝,是陈寅恪口中华夏民族之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
提到宋朝就不得不提他们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位老兄年纪轻轻就有个创业梦,20岁就收拾包袱,走上了北漂之路。然而赵匡胤投了无数份简历,却没收到过一份offer。无奈之下,他只好一路给各位枭雄打打零工。最困窘时,他得到了一位老和尚的提点:乱世从军才是升职加薪的必经之路。于是赵匡胤恍然大悟,公元948年就去往后周太祖郭威的“公司”打卡上班。在后周“公司”,他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好老板——后周世宗柴荣。赵匡胤和柴荣双剑合璧,天下无敌:抵御北汉、固守扬州、击退南唐,他们走到哪里,胜利就跟到哪里。公元959年,38岁的柴荣仅仅当了6年皇帝就英年早逝。第二年春节,契丹人蠢蠢欲动,打算联合北汉攻打后周。不得已,赵匡胤春节加班带兵打仗,路过陈桥时,就轮到他安排的“托儿”发挥作用了。在他的幕僚赵普与弟弟赵光义的鼓动下,军中将士纷纷表示想和大哥赵匡胤一起干票大的,他们将一件黄袍披在装醉的赵匡胤身上。待到他酒醒时,不得不在下属的“仙人跳”下就范。得知外敌侵犯的消息是假后,赵匡胤火速改变进军方向,兵不血刃地拿下后周都城开封。后周“公司”破产清算,而大宋王朝趁机注册开张。
公元961年,跟随赵匡胤“搞事情”的实权将领们被他留下喝酒团建。酒过三巡,赵匡胤吐露烦恼:“部下们深得军心,这可不好了。”听到这话,老将们吓出一身冷汗,纷纷表示要回家躺平,不再跟着大哥“996”。于是乎,团建过后,赵匡胤不冲突、不流血地收回了兵权。黄袍穿上了,兵权拿回来了,想要稳坐天下,赵匡胤还需要地盘。军师赵普提交的统一策划案上只有八个大字:“先南后北,先易后难。”15年间,北宋占京湖、灭后蜀、定江南。就在赵匡胤想要北伐一统中原的时候,他的身体却突然宣告罢工。病重之际,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前来皇宫商议要事。据说在此期间,有人看到宫中烛影晃动,似乎是赵匡胤起身退避,随后又听到斧子戳地的声音——“烛影斧声”成了皇位传承的千古谜团。
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的可不只是哥哥的皇位,还有哥哥统一天下的梦想。他稳固统治后,就强迫军阀陈洪进和钱俶交“保护费”,将他们割据的地盘——福建漳泉和吴越王国统统充公,纳入宋朝版图。这两位军阀“纳土归宋”后,宋太宗又亲征北汉,终于在公元979年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此时,中原王朝的拼图还差了一块,而这块残缺的拼图正被辽国紧握在手中。对此,宋太宗表示要亲自向辽国“讨债”,夺回幽云16州。于是,高粱河之战拉开序幕。宋军本想趁辽军不备,一举攻克幽州,谁知辽军打出一张“王炸”——骑兵。他们发挥骑兵优势,远道增援,宋军首战失利。此后,原本信心十足的宋军开始忌惮辽军的威势,士气大减。面对战败的结果,宋太宗不信邪,决定再次北伐。公元986年,雍熙北伐正式开始。起初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收复了河北的瓦桥关和涿州,随后又计划兵分三路围攻幽州。然而就在此时,宋军粮道却被切断,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又指挥失误,导致宋军兵败如山倒,名将杨业因此战死。宋太宗“讨债”不成,反而给了辽军袭扰边境的借口。北伐的失败,使得宋朝的对外战略从进攻转向了全面防守。潘美和王侁也因此成了《杨家将》中洗不清的“大反派”。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公元1004年,辽国不满于在边境烧杀抢掠,企图通过战争直接入主中原。然而,战争刚刚打响,他们就对上了力主抗战的宰相寇准。作为一个“听话的好老板”,宋真宗在寇准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在澶州与辽军对峙。此时,宋朝局势本是一片大好,但宋真宗却贪图苟安,急于求和,于是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不过,让宋真宗声名远扬的可不止“澶渊之盟”,还有他的皇后刘娥。作为“中国版灰姑娘”,刘娥可比灰姑娘励志得多:不仅以二婚身份嫁给了皇帝,更在皇帝死后成为大宋第一位摄政太后。据史书记载,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垂帘听政十余年,直到她死后,宋仁宗才得以亲政。
面对辽国和西夏的虎视眈眈,亲政后的宋仁宗开启改革。他任用范仲淹等能臣,推动庆历新政。他的“侄孙子”宋神宗也紧随其后,任用王安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变法虽为百姓谋福利,却也使得宋朝的党争愈演愈烈。大名鼎鼎的诗人苏轼就是因党争被贬黄州,然而被贬后,他反倒开启了造福百姓与文学创作的“第二人生”,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千古名句。
在此时期,宋朝的经济繁荣达到巅峰。北宋首都东京汴京人口达150多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都市。而当时的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大都市人口不过10万。外卖、出租车、夜市小吃街在宋朝应有尽有,甚至出现了24小时营业的餐厅。丰富的夜生活,使得宋朝人的饮食习惯从两餐变为三餐。
不仅是经济,宋朝的科技与文化也高度发达。在国力巅峰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文人的“天堂”里,无数诗人创作出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的宋词。然而,公元1100年,北宋皇位上坐了一位“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这位皇帝对朝政“一问三不知”,却对逛青楼、修艮岳、收“花石纲”头头是道。至于朝政,他直接“外包”给奸臣蔡京。在蔡京的胡作非为下,民间起义不断,《水浒传》中提及的宋江起义正是爆发于此时。
公元1118年,宋徽宗心血来潮决定联金攻辽。然而,他没想到灭辽后,金军竟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见此情景,宋徽宗吓得直接传位给儿子宋钦宗赵桓。公元1127年,开封城被攻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靖康之难中,金人将大宋宗室几乎一网打尽,却意外放过了康王赵构。侥幸逃脱的赵构成功登上皇位,并与金朝展开了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帮助下,金军屡屡受挫,赵构成了最终的赢家。然而,这位“游戏赢家”却无意扩大地盘,只求与金军议和,偏安南方。在他的统治下,南宋与金议和、纳贡,成为常态。
当岳飞即将收复故都之际,宋高宗不惜连发12道金牌,令其停止北伐,甚至以“莫须有”之罪处死岳飞,只愿守护江南的“一亩三分地”。而另一位热血青年张俊则一心主战,于公元1163年出兵北伐。但因各路将领不和、轻敌等原因,北伐仅20天便宣告破产。偏安南方、无法收复失地的现实,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悲叹。陆游因此写出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名句,辛弃疾则因主张北伐却壮志未酬,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悲壮词篇。
北伐失败后,南宋灭金的梦想并未熄灭。公元1232年,当蒙古向南宋发出联手灭金的“邀请函”时,宋理宗果断加入。他派兵与蒙军协同攻破蔡州,灭亡金朝。金朝灭亡后,宋理宗迅速组建“核心团队”,准备一鼓作气收复三京。公元1234年,南宋成功收复南京应天、东京开封,但在收复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此后,南宋军队士气低落,而蒙古则趁机南侵。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被俘。南宋官员拥立新帝继续抗元,然而在海丰一战中,文天祥兵败被俘。崖山海战中,宋军再败,复国无望。南宋遗臣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跳海殉国,10万军民紧随其后。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
一口气看完北宋王朝167年历史,唐宋元明清,为何宋朝不是大一统王朝呢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一口气看完北宋王朝 167 年历史:
公元 960 年,后周将军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迫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登基称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宋太祖积极拉拢各地方势力。其间,后周大将李筠与后周太祖的外甥李重进先后发动叛乱,史称“二李之乱”。李筠和李重进先后在山西潞州起兵。宋太祖赵匡胤重用赵普,并听从赵普的建议御驾亲征,最终李筠、李重进两人兵败身亡,“二李之乱”得以平定。
此后,赵匡胤为防止“自己的故事”重演,在宴会上采用“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收回军权。
此后,宋朝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南后北”战略,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 公元 963 年,宋军以讨伐叛军为由借道南平,向荆南节度使高继冲突袭江陵城,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南平德仁王高继冲被迫投降,南平灭亡。
* 公元 965 年,宋兵分两路大军征讨后蜀,攻取利州,直逼成都,后蜀末帝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 公元 971 年,宋军攻陷兴王府,南汉后主刘𬬮投降,南汉灭亡。
* 公元 975 年,宋军大败 10 万南唐军,攻破江宁,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公元 976 年,宋太祖赵匡胤暴死,享年 50 岁,在位 16 年。其弟赵光义抢在太祖之子赵德芳之前登基,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统一大业:
* 公元 978 年,割据福建的陈洪进和吴越国主钱俶相继投降。
* 公元 979 年,宋将潘美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北汉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北宋再次实现形势上的全国统一。
此后,北宋与西夏、辽、大理等国呈现对峙状态。
同年,宋太宗赵光义为夺回幽云 16 州,发兵北伐辽国。此战,辽军发挥骑兵优势,先败后胜,大败宋军数万人,史称“高粱河之战”。此后,宋辽战争中,宋军开始处于劣势。
公元 981 年,宋太宗趁越南内乱发兵攻打越南前黎朝。此战,宋军先胜后败,狼狈撤军,史称“白藤江之战”,至此,统一越南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
公元 986 年,宋军再次北伐。此次北伐,宋辽战争互有胜负,但与西夏的战争多次战败,西夏太祖李继迁率军多次击败宋军,自此宋军北伐再次失败。
公元 993 年,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于是宋太祖派两路大军讨伐,用了 3 年时间平定叛乱。
公元 997 年,赵光义在万岁殿去世,时年 59 岁,在位 21 年。皇太子赵恒继承帝位,是为宋真宗。
宋真宗时:
* 与其他正式减免税负,促进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史称“咸平之治”。
* 公元 1004 年,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 20 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在宋真宗的鼓舞下,宋军士气大振,消灭了辽军数千人,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辽国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与宋朝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宋军用每年白银 10 万两、绢帛 20 万匹,换得宋辽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开创了以岁币换和平的先例。宋军在取胜的情况下,反而以岁币求和,导致朝野震动,社会矛盾逐渐尖锐。
* 宋真宗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决定去泰山封禅。公元 1008 年,宋真宗在隆重庄严的气氛中,身着华贵的礼服,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泰山。从此以后,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再也没有皇帝到泰山封禅,封禅泰山的历史从此结束。
此后的宋真宗试图通过造神运动来掩盖澶渊之盟的耻辱,开始了各种焚香祭祀、拜神等仪式,持续达 15 年之久。结果,皇帝志得意满,百官神经兮兮,人民神志不清,北宋朝堂开始务虚而不务实。
公元 1022 年,宋真宗赵恒去世,享年 55 岁,在位共 25 年。年仅 13 岁的赵祯即皇帝位,是为宋仁宗。
宋仁宗即位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公元 1033 年,宋仁宗开始亲政。他知人善用,性情宽厚,作风简朴,让百姓休养生息,此时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嘉祐之治”。
公元 1038 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登基称帝,建立西夏。
公元 1043 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进行改革,整治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史称“庆历新政”。然而,新政触犯了贵族利益,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庆历新政最终失败。
公元 1044 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多次战败,于是北宋与西夏订立合约,北宋每年送大量岁币给西夏,西夏向宋称臣,史称“庆历和议”。
公元 1063 年,宋仁宗赵祯在汴梁皇宫去世,享年 54 岁,在位 41 年。宋仁宗养子赵曙继承帝位,是为宋英宗。
宋英宗体弱多病,他在位时命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公元 1067 年,宋英宗赵曙因病去世,享年 36 岁,在位 4 年。其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时,军费开支庞大,加上每年赠送辽国、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公元 1069 年,宋神宗以富国强兵挽救宋朝为目的,任用王安石推行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然而,变法损害了贵族利益,不久后王安石被迫辞职,变法失败。
公元 1080 年,宋神宗对官职进行改革,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史称“元丰改制”。
公元 1082 年,宋西夏战争爆发,宋神宗想要消灭西夏,此战西夏军歼灭宋军 20 多万,史称“永乐城之战”。
公元 1085 年,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因对西夏战争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病情恶化,不久去世。年仅九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由祖母高氏临朝听政。高太后垂帘听政后,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恢复旧法,司马光被提拔为宰相,史称“元祐更化”。
公元 1093 年,宋哲宗赵煦开始亲政。此后两年,宋西夏爆发两次平夏城之战。宋将张浚以数万宋兵大破 40 万西夏军,西夏先后三次请求辽国军事介入。宋朝在经过综合考虑之后,放弃灭亡西夏,西夏向北宋臣服,双方再次重归于好。
公元 1100 年,宋哲宗赵煦病逝,年仅 23 岁。因宋哲宗儿子夭折,群臣拥立宋神宗之子赵佶继承帝位,是为宋徽宗。
宋徽宗在位期间追求奢靡,政治腐败,以蔡京、童贯为首的六个奸臣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荒淫无度、排除异己、鱼肉百姓,导致民不聊生,国内不断爆发起义。
公元 1115 年,完颜旻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史称金国。
公元 1118 年,宋徽宗决定联金攻辽。
公元 1119 年,宋江聚众 36 人在梁山泊起义,攻陷数十州县,不久被宋军击败,宋江被俘,起义失败。
公元 1120 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
公元 1125 年,辽国灭亡,金国与北宋对峙。金国在消灭了辽国之后,分兵两路南下进攻宋朝。于是宋徽宗禅位给长子赵桓,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
公元 1126 年,金太宗完颜晟派两路军大举南下进攻北宋。金兵直逼北宋都城汴京,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 8 月,金军又两路攻宋,此次金军两路会师,一举攻克北宋都城汴京。宋钦宗亲自到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宋徽宗也被俘虏。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 3000 余人被押解至金国,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公元 1127 年,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从济州南下,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南宋。
14分钟说清楚宋朝为啥弱鸡【中国观察】_哔哩哔哩_bilibili
宋朝,这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一方面,它的科技、文化和经济等都非常发达,人口数量也很多;但是另一方面,他手握几十甚至上百万大军,却依然会被它的北方邻居辽国、金国和西夏吊打。一个靖康之耻,更别说什么辽跟国结为兄弟之国,跟金国结为叔侄之国,这种亘古未有的丢人事了。所以宋朝为何这么弱?它这么弱鸡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期视频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
话说宋神宗刚继位的时候,还是个19岁的大小伙子,年轻人嘛进心很强,来跟他商量一下怎么跟辽国和西夏干,他一炮复辟立马就怼了回去:“关键你才登基就想打仗啊,你以后想干嘛?简直都不敢想,还是好好当你的皇帝吧,祖宗之法不可变。”当然,不想打仗这件事,不仅是北宋专属,南宋也一样。比如南宋初年,秦桧的同事李浩就是这样劝宋高宗的:“军队最花钱了,你看人家汉文帝就从来不在军队上花钱。”然后宋朝宗就说:“哎,对对对,你说的对,咱不花这个冤枉钱。”切,OK,言归正传。
从表面上来看,宋朝军事衰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政治上实行重文抑武;二是在军事上实行消极防御。当然,消极防御也可以算得上是崇文抑武的一个结果。首先,崇文抑武的原因其实大家也都清楚,从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崛起,一直到北宋建立,这是一个典型的军阀割据时期。五代为国兴亡,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由此可见,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此,在北宋建立之后,就大兴科举,极力推行文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甚至在澶渊之盟之后,都达到了“虏情无足畏者,边备不可少,未必永无他变,惟有自守乃可”的状态。而文官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大肆宣扬“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过,在宋朝放弃了收复北方故土之后,这也严重影响了宋朝在国家构建方面的合法性,而宋朝给出的答案也同样是文治:“我虽然武力不行,但我师哥说话儒学搞得好啊。”
其次,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这跟五代时期其他军阀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为了避免黄袍加身这种事情再度上演,他首先就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当然,你看课本上只是一句简单的“杯酒释兵权”,但其实赵光义用的是联姻大法。他不仅把自己和弟弟赵光义,还把自己的儿子也变成他们的女婿。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妹妹和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这些武将。这种皇帝的直系学人,大规模军事联姻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少见的。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交出兵权呢?然后赵匡胤又用“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的三大政策解决了地方上的藩镇势力:“你们这些地方势力,我要慢慢弄死。”而宋太宗赵光义呢,则比他哥更进一步。他曾经明确表示过:“我就是要一心一意防止你们这些武将。”再加上赵光义两次伐辽失败,让他彻底对收复幽云16州失去了信心。开始被质疑被消解,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自宋太宗以后,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用的都是被动且消极的国防战略,用一个历史名词的话就是“守内虚外”。
说实话,北宋的这场改革虽然终结了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让中原王朝的政权彻底稳定了下来。但是,他也成功地矫枉过正,让军人地位急剧下降。“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话就是从北宋流传下来的。并且为了进一步压低军人的地位,他们还会给士兵脸上刺字,这可是只有罪犯才会受到的惩罚。不过,由于北宋是没有幽云16州的,所以在面对辽国的威胁时,北宋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天堑来阻挡。因此,北宋又不得不在河北和山西囤积大量的军队来防御辽国,以及在汴梁囤积大量军队来拱卫京师。而在西夏崛起之后,又不得不在陕西囤积大量的军队来防御西夏。但是在军人地位低下的现实情况下,你又如何要求他们心甘情愿地给你卖命呢?所以,这就是宋朝军队虽然人数很多,但战斗力却依然很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而南宋呢,它的地缘形势要比北宋更恶劣。如果说贯穿北宋政治主线的是“危机与变革”,那么贯穿南宋政治主线的就是“生死与存亡”。但是,南宋却依然延续着北宋“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比如,在南宋端平年间,拱卫京师的军队大约有78万,而在漫长的长江防线上,襄阳的驻军只有不足4万,金州是2万多,金额大概是1万多,四川是6万多。消极防御的思想较之北宋更甚,导致宋军一触即溃,军人有掳掠无战斗,而蒙古军队呢也是一样,纵器焚掠出没,自由长驱直入,若见无人之境。这呢,插个题外话,其实在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他对于军事上的意志还没那么严重。他更多做的还是把军权收回给皇帝。但是,得到赵光义当了皇帝就不一样了。由于他得位不正,所以极其心虚,尤其是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高粱河之战惨败之后,赵光义负伤逃跑,此时找不到皇帝的将领们居然聚众商议要把魏王赵德昭,也就是赵光义的次子拥立为新的皇帝。直到他们发现赵光义居然还没死,这才作罢。这件事可把赵光义给吓坏了,自然他对于武将的猜忌和防范也就更加严重。整个宋朝也就正式进入了崇文抑武的历史道路。岳飞为什么会死?不就是因为宋朝宗担心他会夺权吗?
话说宋朝不光是从意识形态和国家战略上弱化军事力量,更是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以及军事指挥的体系上来全方面的牵制军队。比如,北宋的枢密院、三衙和率臣是除了皇帝和宰相以外,负责国家军事行动的最高机构,其中以文官为主的枢密院要高于以武官为主的三衙。不过,掌管军队的虽然是三衙,他却没有权力去调动军队。而枢密院虽然有权利调动军队,但他却不掌管军队。虽然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分权体系好像没啥问题,但是在人身依附严重、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民族国家尚未建立的宋朝,这就造成了军队里面令出多门、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情况,打起仗来颇为掣肘。
再其次,由于宋朝是继承后周而来,承袭了后周经营天下的形势,所以汴梁一带或者说中原一带就自然成了北宋建国时的核心地区,便形成了一定的中原本位政策,也就是“啥重要的东西都往汴梁搁”。而这就导致了北宋存在一个很大的地缘缺陷:国家所有的运作都高度集中于汴梁,因此一旦汴梁撑破,也就相当于国家灭亡了,这简直没有任何容错机会。殊不知老赵家才是微操界的鼻祖,在宋军每次打仗之前,皇帝会跟密枢院一起事先画好一份作战图,宋军将领必须按照这份作战图来打。但是,皇帝和枢密院怎么可能那么精确地知道前线到底是个什么样呢?然后再加上战场环境瞬息万变,这就导致了那些事先画好的作战图,在很多情况下就根本没用。不过,宋军将领依然不得不按照这些图来打。这一是因为皇帝会派太监作为监军,这在赵光义的时代还好,武将的地位高于建军,武将自主权还是很大的,但是在赵光义的时代就反了过来。作为皇权代言人的监军已经可以直接干预和控制军队了,比如开国大将潘美都无法约束监军王侁,并最终导致了北宋名将杨业自杀而亡。就算主帅随机应变,打赢了仗,但他依然会被治罪,原因就是他没有按照作战图来打。所以,趋利避害之下,主帅当然就会选择老老实实地按照作战图来打。至于赢不赢的,皇帝都不在乎,那我还在乎个屁啊。于是失去主动性和灵活性的宋朝军队,自然就败多胜少。比如,宋朝名将王德用就公开吐槽过此:“诸将征途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以至于屡败。”最后呢,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在跟北面的邻居议和之后,都迅速进入了一个军事腐化的阶段,朝廷上下喜与苟安,以和谈代替军事的政治主张,慢慢就成了祖宗之法。正如欧阳修说的:“天下安于无事,吾辈废而不修,城边壁无勇将,降于不识干戈。”兵骄不是战争器械腐朽陈国挥腿。比如,作为宋朝主要战力的禁军,他们晚上睡觉都不自己带被子,而是雇人给自己拿被子。上面发了军饷,他们也是雇人给背回来。进军体力也很虚弱,披着盔甲走了数十里地就累得要死,连乡间的小贼也追不上。而弓箭手射箭呢,则会在敌人面前一二十步的地方就已经坠地。你想,进军都这么拉胯了,就更别说非主力部队的厢军了,他们连维护治安都难以胜任。因此,当时就有人说了:“我们宋朝的税收都用来养打不了仗的士兵了。”
而另一方面,导致宋军战斗力低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则是宋军士兵的素质极其堪忧。宋朝为了应对北边的敌人,又要防着别被自己人夺了鸟位,同时也要保证数量和心理上的优势。因此,大宋朝廷就不断招兵,甚至在某些地方,一半的民众都成了兵权。为了充数,他们也是啥人都要,什么小偷、强盗、流民、难民之类的,全都找到了军队里,给他们一口吃的吊着,他们就不会造反。但是这样的军队又有什么战斗力呢?
当然,关于宋朝军事衰弱的原因呢,还有一些,比如宋朝失去了河套平原,所以缺少马匹,缺少骑兵。宋朝军队数量过多,武器制造跟不上,所以武器质量很差等。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好像没什么人说,那就是均田制的崩溃。所谓均田制呢,就是国家把国有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从而维持稳定的天赋和税收。而这些农民也被称为自耕农。这项制度诞生于北魏,兴于隋唐,于唐朝中期开始崩溃。而它崩溃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土地的兼并,国家再也没有多余的土地能够分出去了。那么,这些不断增加的人口该怎么办呢?如果不给他们一条出路,那社会必然动乱。所以,唐朝给出的答案就是国家来养,更确切地说是把他们招进军队,用国家财政来保证他们的生存。这种招聘制度我们也称之为募兵制。但是随着人越来越多,朝廷也没钱了,怎么办?哼,好办,让地方政府自己去想办法搞钱去养这些人呗。再来吧,这就是个短期政策,不过安史之乱的发生却让他成为了唐王朝用来续命的基本国策。你看,唐朝的藩镇就这样起来了,但是无论再怎么续命,于是农民起义就爆发了,各地藩镇纷纷独立,五代十国开始了。在这段时间内,而北宋统一全国的战争其实是一场兼并各国的战争,也可以说是一场温和的战争、妥协的战争。因为它并没有像其他朝代交替时那样产生大规模的人口下降,改变人多地少的情况。同时,也没有打土豪分田地,把集中在地主豪强手中的土地重新分配出来。因此,早在宋朝成立之时,自然而然宋朝也就选择了用募兵制来解决失业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然而,人口不断增加,宋朝军队也不断膨胀,但是财政收入却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还要给辽国、金国和西夏大量的岁币。因此,平均到每一个士兵头上的钱粮的就越来越少,而这也是造成宋军的士兵素质越来越低、武器装备越来越差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是北宋嘉佑年间的国家财政收入以及军费的支出情况。当时宋军的禁军和厢军合计大约有118万,然后你看这军费支出的占比,北宋那是妥妥的军国主义帝国。当然,南宋也一样。而为了养这些军队呢,宋的税收也是极高的。按照司马光的话来说,就是“刻薄之法本朝皆备采用,现役百倍于前”,而这也就导致了宋朝各种农民起义不断,盗贼遍地。所以,你看宋朝的史料,士大夫们总是在统治冗兵的问题,但财政却也很难。你把军队裁了,万一辽国人和金国人打过来了怎么办?尼玛,军队裁了,万一这些人没饭吃造反了怎么办?以及它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答案是没法解决,拖着呗。就这样一直拖到了蒙古人的屠刀袭来。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个人见解是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一直到北宋建立,已经持续了100多年,这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关系和思维惯性。在均田制崩溃之后,国家已经无法带给农民新的田地,自然也就无法阻止田地的私下买卖。所以,不如干脆就放到明面上得了,甚至还能在买卖的过程中收笔契税,赚点钱,这何乐而不为呢?其次,赵匡胤得位不正,赵光义得位更不正,所以他必然会需求更多的支持。而当时能跟旧门阀贵族们相抗衡的,就是新兴的官僚地主阶级。于是,他们一拍即合,自然也就不能阻止人家买卖土地了。这个呢,你也可以理解为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OK,关键宋朝为何如此弱鸡的原因,我们基本上就说完了。下期视频呢,我们再来聊聊唐朝衰落的生存原因是什么,或者明朝的历史意义到底是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