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小记丨忙碌春日中的学术活动、申请和田野选题
今天看到校园里飞起了零星的柳絮,这才把春天和博士申请的时间重叠起来。各种春花凋零、杨柳絮刚起的时候,基本也是博士申请结果出来的时候。看到很多学弟学妹拿到offer,也看到(连续)申请失败的学友和后辈。对于前者当然是鼓励的,对于后者我总会加上一句:焉知非福。确实如此。
今天博士论文的伦理审查同意书下来了,一年也过完1/3了,博士一年级也即将结束。是时候写下2025年第一篇读博的回顾与记录。这四个月的学习生活,除了继续投稿、写小论文等日常外,主要学术活动是参加了友邻发起的CRiL的线上workshop,做了多项申请,以及零星的田野工作。
一、CRiL’s workshop
感谢哥伦比亚大学的友邻邀请我参与到4月的CRiL’s workshop。我俩各自做罕见病研究的分享。哥大的两位老师做评议(一位是我的学术偶像Diane Vaughan,感恩),国内也请了我们都很喜欢与尊敬的老师来做评议。Workshop只有一小时,但我们其实去年就开始设想和打点,过年回来也在推进。友邻的学业很繁忙,还有很强的动力来发起和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被他的entrepreneurship感染,我也加快了田野工作,推着自己把博士田野的预调查资料抽出来,快速写了一个初稿。这种学术活动,暂且不论四位老师给我的实用的或启发性的评议,光是push我小论文的产出也是刚刚的:稀里糊涂就写完一篇小论文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用英文分享,尽管分享有所准备,但broken English还是挺影响交流质量的,尤其一个小时里我们都期待高质量和高密度的交流。国内无需英语交流的环境其实很容易让自己的英文交流能力退步。
这次分享有三个很大的感受。一个是好的大学确实在于大师,毕竟自己很喜欢的学者,经常读起著作的学者,似乎简简单单地就能在好大学里见到,能做交流,能邀请其参与自己的学术活动(实名羡慕)。另一个感觉是也许国内很多研究其实还是落后于国外。把自己的中文参考文献翻译成英文时,有一部分原本就是英文著作的中译本。这些中译本有的是近2年的,但找英文版时发现是国外7、8年前的,有的经典更是20年前的。我的参考文献原本就做得不够好,中文版时就没有引用到特别新的文献,但这个差距还是让我很吃惊。
最后一个感受是国内、国外评议人给我论文的建议也有明显的差别。这并不是说专业水平上有多少差距,而是点评和指导的方向有很大不同。国内的两位评议人给的建议非常实用、高效。例如,我提出的分析框架之前做了理论工作的说明,但存在哪种类型的不足,应该如何修改等。这非常有助于我迅速知道论文的不足,并知道在具体的哪几个部分应该如何修改。国外的老师则是在ta们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提供更多大方向的评议。例如,从ta的视角来看,我研究的问题是A和B的关系,为何如此,其实是因为C在其中发挥作用。这些建议对我改小论文其实不那么实用,因为论文直接被重构了。但放在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上,确实很有启发的。
二、累人的申请
(一)学术资助及其申请
上学期开始收集一些学术资助的资讯,并开始踩着时间去做申请,初心是搞点经费做研究,减少自掏腰包做学术的压力。尤其是我们的博士补贴还低于普遍的1800元/月的情况下。但慢慢发现,以前是不知道这些资助的资讯,但现在知道了,也不见得要去申请。
第一个原因是,自己最想做的部分并不是很match申请主体。当然可以灵活修改,去尝试申请。我也确实这样去做,但后面感觉没什么意思。还是做自己想做的,毕竟以后可能真的是要为了申请而“制造”一个本子。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做想做的研究,没有必要为资助折腰。
第二个原因在于,这些申请很多是“资助”,而“奖励”的比较少。前者是附带很多要求的,例如给你4000或5000元,要中期考核,通过后再发钱,末期再考核。还要配合主办方一些宣传工作。有些资助经费要走报销制,实报实销。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点,看到符合条件并去申请。但意识到这些配合性工作以及非常不愿意搞的报销工作后,还不如把心力放到田野、分析和写作上。但还是鼓励去参与“奖励”型的资助,没有这些牵制,而是一次性提供一笔奖金。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感觉资方在申请流程中多少有一种特权。最不理解的是,不告知筛选标准。这跟我工作时候举办各种项目大赛和你一样。主办方要释放自己的偏好,在评审标准上引导主办方认为的“好研究”的理念。参赛者也知道“好研究”的标准多种多样,这个主办方倡导这种研究理念,我要是认同,那就在自己的研究中践行这种理念。所以大部分资助申报,都会附带评审标准。但我目前了解的,对于本硕博的学术资助在评审标准上是讳莫如深的。申请中不中,似乎在小黑屋里不知怎的就完成了。我认为,学术资助最核心的是找到最match的项目去资助,水平与质量也许是在匹配度这一指标之下的。
(二)台湾交换的申请以及CSC的申请打算
这学期申请了台湾交换,并没有成功。在和友邻们的吐槽中,对于好学校生发起了第二个羡慕的地方:学术基础设施。有的学校,虽然台湾交换的学校数量和名额也在减少,但远比我们学校多很多,还会出现有的台湾学校没有什么人愿意去的情况。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短期联培或者交换项目。我校的资源太少,绝大部分学校也只有1个名额,加上本硕优先的规则,对于博士生来说,学术基础设施并不好。
大家共享的信息里也是考虑做留基委的申请。碰巧文学院的博士朋友今年在申请,告诉我很多事宜,一些大致关键点如下:
(1)留基委的申请,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获得国外导师的(正式)邀请。有了邀请函才可以走申报流程。
(2)如果学院有博士生联培项目更好,可以走联培。但这种联培的机会往往是被主持这个项目的导师组给消化了。弱势师门需要另寻他途。
(3)提早规划和行动,最好是在圣诞节前拿到外导的邀请。圣诞节后,他们休假就不会及时回复,我们这边也要过年,而留基委的申请可能2-3月就开始了。晚了会很被动,尤其外导的正式邀请,是需要ta帮你走ta所在学校的流程,才能提供。这有一段沉默时间。
(4)留基委的网站有合作项目目录,可以优先从那里找学校。并一定要告知外导,ta的学校与留基委有这样的合作,这能增加成功概率。没有合作的学校,当然也可以联系。
(5)如果是访学,去那边并不需要获得学分,很多有留学生名额(但以前没招到或没招满)的老师还是会非常热情的。
和一个豆瓣友邻提了一嘴,准备一起申请明年的CSC,互通有无,不要只身打马过草原。
(三)伦理审查的申请
我们学院透露的信息是,伦理审查会越来越严格。而且原则上博士论文都需要进行伦理审查,并不是你觉得不涉及伦理问题就不申请的,因为是有伦理审查委员会评判是否涉及。当然,对于明显不“涉人”的研究,应该也是可以。虽然昨天我问了我校世界史的博士,他们只用史料,但似乎也要做伦理审查。有些博士研究,也可以申请伦理审查豁免。但不管是申请豁免,还是正常的伦理审查,都需要走相关流程。所以尽早了解学校对博士论文的伦理审查要求和制度,越好处理。
当时,我们学校的目的并非正本清源。而是很多学生的研究不做伦理审查,到论文即将要发表了,期刊要求其提供伦理审查同意书,这才回来求学校伦理审查委员会出同意书。被搞烦了,我校今年才规范其伦审流程。但又打听,伦审之后,似乎是没有下文的,包括是否需要研究者在官方平台上传伦审同意书,如何追踪过程审查,如何提交研究进展与报告,以及在结项时是否需要审核(例如知情同意书是不是如实签字了)。这些事情仍然无人知晓。得到最多的建议是,提交伦理审查资料时“要灵活一点,不要太负责了”“不要写得太复杂,简单一点”“没有在意的,只是个形式”。
我也很好奇,那些在国内做医学社会学的本硕博友邻们,尤其研究对象涉及敏感病人的,例如癌症患者、造口病人、艾滋病人等,你们是执行和管理伦理审查工作的?反正自己把伦审申请下来,唯一觉得实用的建议是:伦审资料的研究项目名称和内容稍微写得宽泛一些,因为真正研究未知性还是很大的,如果后面研究议题有变动,还在宽泛的范畴内,不至于重新修改并提交伦审。
三、零星的田野与开题准备
其实从去年读博开始到现在为止的田野,本质上是我的博士论文的预调查,为了确定:(1)进入罕见病田野的可行性;(2)收集“逐渐明朗”的研究议题为博士开题做准备。再加上去年就上了伦理审查的停止符,所以并没有在和罕见病人及其家属与组织进行访谈。只是潜伏在社群中观察,以及完成研究所里的工作。而之前预调查的访谈,当然也受伦审的制约,所以要么不能使用数据;要么变通地“后补”知情同意书(这其实并不允许,更妥的做法应该是承认错误,并重访一次);要么“变通”处理,把这些访谈归入研究所正在进行的另一个通过伦审的项目中。现在伦审正式通过,那田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做了,只是希望知情同意书不会把那一部分原本就不愿意接受访谈的患者和官员给吓退了,Amen!
关于博士选题,难搞,再说吧。5月底,6月,9月,12月都可以开题。选题到是有两个备选,目前的难处在于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去做研究,可以是医学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市场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抑或STS。预调查的田野告诉我做这个最多资料,但我并不喜欢,甚至有点抵触。做另一个虽然有趣,但感觉前期基本无积累,要重新入门很是苦恼。而回归到医学社会学,发现这也是没入门的行当,已有的理论基础甚至不足以提出有趣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难搞。
目前其实要做的,也就是提出一个“差不多的”问题,按照一个自己想做和能做的方向梳理其学术史,找到博论所在的位置。在即将到来的周末读书会,在书目讨论完后,我申请了一个“学术同辈开题环节 ” 。把我目前的开题想法和困难说给那几个读书会好友听,也许会有新的启发。毕竟同路人的建议更能共情。
上个月有很多想记录的事情,发现拖到现在已经没有兴趣再提笔了。现在生活回归到读博的主线:发小论文、写博论。如果仅有这两项,似乎也听朴素和“简单”。
与学术怪兽战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的学业回顾丨文献地图、写作杂想和田野线索 (61人喜欢)
- 博士小记丨年底的三场学术论坛 (4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