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
随着朋友们的娃陆陆续续上中学,或者准备上中学,需要我帮忙做数学题的情况已经过了最高峰,逐年下滑,可能是这几年做题的办法多了(比如前几年的小猿搜题?连我一个根本没娃的都知道了:P),也可能是大家怕我也做不出徒增尴尬。
小丑算是个例外,她还是会隔三岔五来找我的,她家一个985一个211,实力其实还可以的,拿来问的,通常只是确认一下题目本身有待商榷;而且不限于数学题,有一次问了我一个生物单选题,我仔细读过之后,拿出看家本事,凭着潜意识里残留的做题家直觉,忐忑地告诉她通过揣摩出题人意图和排除法,我觉得应该选A。
碰到这类题意很难揣摩,答案模棱两可的情况,如果是练习题,我通常会得出“题出得不好”的结论就迅速结束战斗;如果是考试,那只能动用揣摩出题人意图的招数了,不过如果没揣摩对,等考完试我可能会跟周围同学一道蛐蛐一番。
因为出题也是需要水平的,如果出题人需要出的题量比较大,水平也有限,又没有严格的审核,题目出得不明不白确实很难避免。但正经考试,中考高考考研考公这种选拔性质的,还有正规的资格考试,出题会更严谨一些,至少我参加过的考试没碰到过类似情况。
比如我去年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试,基础课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就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专业课可能是年份不常,考生规模不大的缘故,没有真题,我凑合把模拟题都做了,进考场之后还是有点傻眼,因为区别很大。(但好在也考过了就是。)
说到这个资格考试,买教材和习题的时候,附了个二维码,我拿小号手机的微信扫了下,本意是想看看有没有题库,结果一通操作加了一位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微信,隔三岔五给我推荐考试培训班。我非常惊讶,一个纯选择题的考试,教材不算厚,证没啥用,居然也需要培训班?
今年又听说有亲戚在参加考事业编的培训班,也行吧,毕竟现在连出国留学申请都可以找有经验的中介操作,这些“正经”考试有培训班也能理解。事实上考研培训班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很流行了,我自己还上过考研英语课,因为觉得英语临时抱佛脚不行,提前半年就上了,后面保研了,就把准备抱佛脚的政治课退掉了。
不过刷题和报班这种事情,总体来说还是在我不怎么考试以后才更加被发扬光大,我一向不介意自称做题家,但我做题的总数应该远远比不上比我更年轻的江苏孩子,做题技巧,除了最广为人知的单选选B之类,也主要是靠自己揣摩和同学交流,并没有得过什么系统性的培训和指点。
前两天小丑又拿了题来,不过这次不是我干儿子的,是她在小红书上刷到的别人家的娃。小学四年级吧,课内的两道数学题,老师判错,家长和奥数老师觉得没问题。我耐下性子仔细看娃写的过程,确实有点自己的想法,而且把简单的题做复杂了,但逻辑没问题,答案也对。令人惊讶的是我(没有账号拒绝登录……)能看到的评论一边倒都是说不能这样答,因为没有按套路来,如果现在不养成按套路做题的习惯,将来会吃亏。
我:那他也确实没做错啊,老师如果觉得他的方法有问题,可以给他指出来,至于听不听,吃不吃亏,那看娃自己了。
毕竟我这样一个不爱跟老师多说话的人,在小学中学大学,也都有过没按套路做题,跑去跟老师理论的经验。(虽然有时候是怂恿其他同学去的。)这种讨论的意义不在于某一道特定的题或者解法,重点还是思考的过程吧。
这么对比起来,现在的应试,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应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