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经影评:《朝花夕誓》和《你一生的故事》
最近北京的所里来了个新同事,跟我说在飞机上看过一部电影让自己哭得像个“傻逼”(本人的原话)。我好奇问是什么电影,对方说叫《朝花夕誓》——一部上映于2019年的日本动画电影。我隐约记得自己看过,但完全想不起来情节,于是当天晚上就在网上找到资源再看了一遍。
故事的大背景是一个寿命能够无限延长的长生种族被世俗力量绑架,在权谋和战乱中挣扎,而故事的其中一条比较重要的主线是这个种族里面的一员,女主角,因为战乱的缘故在她十五岁那年收养了一个男婴,并抚育他长大成人,并见证他老死的过程。因为女主角的特殊体质,她的容貌一直保持在十五岁,并因为这个体质而不得不跟世俗社会保持一定距离,而男孩则遵循一般人类的生长过程,因此得以遵循着一般人类的生活轨迹。故事有好些表达重点,也有不少隐喻,但对我来说并没有哭点。最关键是,在我的角度看来,这部电影有不少典型日漫里让我觉得膈应的特点:女性角色的性情太软弱,女性声优的配音太尖太嗲——这种特点在一些少年漫里尚算可以忍受,因为涉及女性的情节本来就少,咬紧牙关忍一忍,或者索性跳过也问题不大,但这部动漫电影以女性角色为中心,重点表达了母性,这种特点广泛且不可避免的分布难免让我烦躁,就更难哭了。
归根究底,我不认为一个长生种族,一个以青春之躯见证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个体,会为一时的世俗斗争所动,会为一个生命的消逝而觉得孤独。或者说,当孤独对一个个体来说是必然的时候,我认为他们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会更荡气回肠一些,会区别于我们一般认为的“孤独”。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似乎缺乏对长生的主体视角的想象力,完全用普罗大众的视角去解读角色的情感,就导致很精彩的角色设定里面填充了太过普通的思想情感——隔靴搔痒,差一口气。当然,故事里的女主角虽然能够长生,但她登场时只有十五岁,也就是说,虽然她的寿命会比一般人长非常多,但在收养男婴时她确实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往后一望无际的岁月对当时的她来说确实是无望而孤独的——从这个角度理解,思想感情的“普通”也许无可厚非。但在故事的结尾,当初收养的男婴寿终正寝——这个时候女主角少说也有将近一百岁,而且她一路走来,经历了非常多的波折和磨难,也见证过同伴悲剧性十足的死亡——这样的一个人,还在男孩死去以后哭得像个小孩(声优的配音还是那种又尖又嗲又高,让我的耳朵非常难受的声音),然后电影还用了十足的力道去渲染这幕长到不可思议的嚎啕大哭,中间这角色还要在那里碎碎念,妈妈答应过你的,我要做妈妈,所以我不能哭要坚强,但现在妈妈实在没有办法遵守承诺了呜呜呜哇哇哇~~~
这实在让人无法信服她是经历了那么多的百岁老人。在我的观感里,这个角色的心智甚至比我这个不过三十来岁的人还低幼。现在的我刚好正处在想要当母亲的阶段,所以就更明显地感觉到这部电影对“妈妈”的角色打造并不尽如人意,它把社会对母亲的期待投射到角色身上,然后以这种期待当作角色情感逻辑的基石,似乎并没有意图要从每个母亲角色本身出发探索亲子关系,探索爱。这就使得一路下来感情推进的力度都欠火候,导致最后的爆发多少显得有点莫名其妙。逻辑上我能理解,因为道理都讲清楚了,但它没有办法打动真实世界里有能力也有意愿成为母亲的我。太常见的套路、太顺畅的道理,过分强调“天真”和“干净”,潜意识里拒绝世俗和人间的“污染”——这在我看来,全都犯了感情刻画的大忌,使得母子的感情线极其失真。
当然,以上都是“我认为”,我还不知道同事爆哭的原因,也许不同的角度看去,会有一幅完全不一样的图景。
与《朝花夕誓》相对应的,是我之前看过的Ted Chiang的一篇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也是电影《降临》的原著。这两部作品之间有个共同点:母亲都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了孩子的一生,并且亲眼目睹孩子的生与死。要论悲剧性,可能《你一生的故事》更甚:因为故事里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了孩子要在二十五岁的时候意外坠崖身亡——这就使得母亲为孩子赋予生命的选择更有争议性和哲学意义。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亲眼目睹这段旅程的结束,你还会愿意让它开始吗?
《朝花夕誓》重在表达这种预见之下主体的孤独,而《你一生的故事》重在探索这种预见之下主体关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思考。而在我的角度里,前者之所以没有后者深刻,并非因为它对情感本身的看重,而是因为它自始至终只看重在主体的情感——孩子注定早于自己离去而给自己的永生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孤独,而缺乏对孩子本身的关注,缺乏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共情。我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希望的是ta能够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开心地走完这一辈子,不管这辈子是长是短——母亲不是为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去抚育孩子的;爱是明知悲剧收场依然全力滋养,是明知死亡就在不远处等着仍然为生命本身欢呼喝彩——这,在我看来,才是戏剧化为人母的坚强的最佳方式,而不是什么妈妈答应你我再不会哭了嘤嘤嘤。一开始忍住不哭,到最后放声大哭——这是正常情况下人类情感的逻辑,但从中我感受不到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感受不到永生的沉重,只感受到一个没什么阅历的母亲对必须送走孩子的自己的怜悯。当然,自我怜悯绝非错误,这是普罗大众都拥有且都能理解的情感,只是从作品本身出发,我会觉得这种自我怜悯跟作者本意想要探索的宏大主题是错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