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
作为东亚i女,长期困扰于在公共场合表达时的局促与不安。直到偶然接触到自我客体化这一理论,才仿佛被彻底剖析了。
理论简要: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与汤姆·罗伯茨(Tom Roberts)在1997年提出了“自我客体化理论”(Objectification Theory),发表于《Objectification Theory: Toward Understanding Women's Lived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Risks》。 核心观点:女性在父权文化中,习惯性地将自己视为他人凝视的对象,从而不断审视、批评自己的身体和行为。社会通过媒体、广告、文化灌输“女性即身体”的观念,女性在经历盯视、骚扰、身体评价后,逐渐内化外部视角,形成自我客体化。
简要模型: 社会化 → 客体化经验 → 自我客体化 → 心理后果
原生家庭的客体化教育
在东亚家庭体系中,“别人怎么看”被奉为圭臬。从小到大,我被教育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得体,细致到发型、职业收入,每一寸都不能“失礼”。关注别人的目光,成为生存条件之一。
进入读研、工作后,涉及公共表达的场合,我始终难以自洽。尤其在非母语环境下,这种局促更严重。我的脑海充满了内耗的声音:
“我是不是在说废话?” “别人是不是觉得这个东亚女孩很SB?” “我的表情是不是奇怪?”
忘了自己的目的是沟通和交流,而不断在意“看起来怎么样”。这正是自我客体化的典型表现。此外,东亚女性从小被规训温顺、安静、不张扬,进一步深化了内化凝视,让人更容易陷入自我否认和怀疑。
如何改变
1 意识上的反转:从“被看”转向“我看”练习内在凝视:每天问自己一句话 —— “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而不是“我现在看起来怎样?”读一些身体正向、女性主义相关的书籍(推荐在下方)。写写日记,不是记录外界怎么评价你,而是记录你怎么评价外界。从“我在别人的目光下是谁”,转向“我是自己目光下的我”。
2. 身体经验的重建:从“展示”到“感受”练习不为了“看起来好”而穿衣,而是为了“穿得舒服、自由”。多参与身体感知活动:瑜伽、舞蹈、慢跑、甚至只是在阳光下伸展身体。 ——重点是关注身体的感觉,而不是它的“外观”。 停止在镜子前反复打量自己,转而用“身体是我体验世界的工具”来看待它。
3. 在社会关系中重建“我”感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表现得得体”。在人际交往中设立界限,比如:拒绝不必要的评价身体的对话;不以“自己漂不漂亮”作为存在价值的衡量。寻找可以真实做自己的人际圈子,不在那些“必须被欣赏、必须表现好”的环境中停留太久。
“你的身体不是别人的舞台,不是社会的道具,而是你自己的居所。”
推荐书目
- 中文:《厌女》——上野千鹤子、《女性身体经验》——Emily Martin、《女性的房间》——维吉尼亚·伍尔夫
- 英文:The Beauty Myth – Naomi Wolf、Untamed – Glennon Doyle、Bodies Are Not an Apology – Sonya Renee Taylor
盲区主动觉醒:如何发现认知盲区?
这就是“主动觉醒”的路径——是从被动触发,走向主动探索的过程。
一、认知盲区是什么?
认知盲区,往往不是“看不到的知识”,而是那些:我们一直以为“就是这样”的东西,我们从未质疑过的习惯性思维,我们不觉得不对,但其实限制了自己的部分。它们很隐蔽,因为它们躲在我们的“理所当然”里。
6个觉醒方法:
- 追问自己的默认设定。 为什么我觉得一定要优秀?一定要被喜欢?
- 记录不适感。 每次感到不舒服却说不出原因,都是潜在盲区。
- 阅读不熟悉甚至不认同的书。 让自己在陌生经验中动摇。
- 与觉醒者交流,但不盲从。 觉醒是回到自己,而非换一种标准继续自我压迫。
- 关注“压抑区”。 钱、性、童年、身体老去,哪个让你想逃避,就从哪里打开。
- 镜中对话。 每天问自己:今天,我活成了自己,还是角色?
-
噜噜噜噜kkk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5-01 1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