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西蒙娜:薇依与波伏瓦
定义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困难的,在那泛泛的“哲学家”标签下,隐藏着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世界。 她以哲学家之名被人所熟知。这位想要改变世界的神秘主义者,致力于用思想和行动为弱势群体服务。她的思想影响了苏珊·桑塔格、教皇保罗六世和阿尔贝·加缪(加缪称她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伟大的精神”),并将超越性、人文主义和社会行动联系起来。
在短短的三十四年生涯中,西蒙娜·薇依经历了千变万化的女性角色,最终统归于一种思想:她是教师、作家、工人、极左翼革命分子。
重要的是,当我们将她和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并置,比较她们的生活经历和哲学主张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谜团:自欺与自由
当我们对比1943年之前两人的人生轨迹时,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她们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但作为成年女性,她们自主选择的人生路径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1943年,西蒙娜・薇依去世时,她已经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作者,尽管她的许多作品是在她去世后才得以出版。而在同一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刚刚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女宾》。在此之前,波伏瓦曾尝试创作小说,据她自己所说,价值有限。她的哲学著作则是在这一时期之后才陆续问世,尤其是她在1949年才出版的《第二性》。
她们在政治参与程度上也不尽相同。西蒙娜・薇依经常在工会杂志上发表文章,她与革命工团主义关系密切。例如,她曾在《无产阶级革命》杂志上发表过作品。
因此,比较这两位年轻女性在同一时期的生活经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波伏瓦在《岁月的力量》中讲述了她与萨特的旅行经历,但当她前往西班牙或德国时,主要是出于旅游目的。而西蒙娜・薇依前往德国是为了记录纳粹主义的崛起,前往西班牙则是为了投身于国际纵队。

在《岁月的力量》中,波伏瓦提到了当时与西蒙娜・薇依之间的种种差异:
科莱特・奥黛丽有时会和我说起西蒙娜・薇依,尽管她对薇依并无太多好感,但薇依这个与众不同的人的存在却不容忽视。她在普伊任教;据说她住在一家马车夫客栈里,每个月的第一天,她会把自己的工资放在桌上,任由大家取用。她曾与铁路工人一起工作,以便能够带领失业者代表团并提出他们的诉求:这招致了市长和学生家长的敌意,她险些被大学开除。她的智慧、她的苦行主义、她的极端主义以及她的勇气都让我心生敬佩,而且我知道,即便她认识我,也不会对我有同样的感觉。我无法将她融入我的生活圈子,并且隐隐感到一种威胁。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我也没有为此过分烦恼。
这段文字意义非凡。它使波伏瓦陷入了她和萨特所提出的“自欺与自由”理论之中。“自欺”指的是认为自己完全由社会环境或生理因素所决定,而实际上这些因素只是对我们产生影响而已。对波伏瓦来说,西蒙娜・薇依令人不安的地方在于,她的经历表明,在同一时期,自己本可以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自由。自由,这一概念在当时萨特和波伏瓦的讨论中已经被高度重视。

她们之间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人生轨迹,似乎印证了萨特和波伏瓦的观点:人类并非完全由外界决定,而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要为自己的样子负责。然而,西蒙娜・薇依的人生轨迹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要像她那样英勇地运用自由并非易事。正是这个谜团,让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都难以给出完美的解释……
爱:穿透宇宙之心
在巴黎著名的高等师范学校入学考试中,西蒙娜·薇依名列第一。第二名就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她比薇依大一岁,两人也曾就读于同一所高中。
波伏瓦在《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中的一些页面上回忆薇依,用以下这些话来描述她:
Un cuore capace di battere attraverso l’universo intero.
一颗能够穿透整个宇宙的心。

两人之间的第一次相遇也是最后一次。也许波伏瓦在某种程度上羡慕着薇依,但也被她的智慧所吸引。两人在学校走廊上的那次对话有一种挑衅的味道:在互相开玩笑之后,波伏瓦说薇依只关心革命而不关心存在的意义,而薇依则尖锐地回应:“看来您从未挨过饿”。
这两位法国文化中也许是最杰出的女性之间的可能友谊就这样胎死腹中。
差异:关于“真正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当波伏瓦向学生推荐纪德的作品时,西蒙娜・薇依在给一名学生的信中却对纪德提出了批评:
你的信让我感到担忧。如果你坚持把体验所有可能的感受作为主要目标——毕竟,在你这个年纪,有这种一时的心态是正常的——那你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我更喜欢你之前说的渴望接触真实生活。你可能觉得这两者是一回事,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有些人一生只为感受而活,安德烈・纪德就是一个例子。(……)因为生活的现实并非感受,而是活动,我指的是思想和行动上的活动。那些只活在感受中的人,无论在物质上还是道德上,相对于辛勤劳作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来说,都只是寄生虫,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人。

这段摘录无疑再次突显了波伏瓦和薇依之间的差异。
在《岁月的力量》中,她多次表示对“生活”充满兴趣并渴望生活。但毫无疑问,薇依对“真正的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
她可能会认为,在那个时期,波伏瓦更多地沉浸在“感受”中,因而陷入了虚幻,而非真正的生活。这也说明了波伏瓦在当时似乎忽视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
相反,对西蒙娜・薇依来说,生活不是享受生活、消费各种体验……而是要积极行动,像工人和政治活动家那样去改变现实。在这里,生活意味着实践。对西蒙娜・薇依来说,在那个时期,接触真实生活就是辞去哲学教师的工作,花几个月时间去工厂当工人。这也促成了她的一部作品——《工厂日记》——的诞生。
© 本文版权归 鲤NEWRIT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鲤NEWRITI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何把日播剧写进小说里? (1人喜欢)
- 他从没想过成为作家,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3人喜欢)
- 好的对白展现行为,而不是解释行为 (4人喜欢)
- 什么样的文学故事,会被戛纳电影节选中? (3人喜欢)
- 作为长跑者的小说家: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