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钱时,总觉得自己不配

糖丸儿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呢?从小被教育花钱应该节俭,“钱要花在刀刃上”,慢慢地花钱欲望就被抑制了。长大后进入职场,工作非常累,特别想奖励自己,但付款前总是反思,自己真的配吗?是不是别人跟我努力的程度是相同的,我不应该奖励自己呢?买大件时也会想,我值得用这么好的东西吗?如何提高花钱的配的感呢?本文从金钱与自我的关系的角度,与大家看一看花钱的配得感。

1 从金钱中看见自己金钱并没有正向或负向的含义,它本身是中性的。而当我们去思考自己和金钱的关系时,常常体验到各种丰富的情绪或感受。当我们感到为自己花钱这件事好像有着万千阻力的时候,这件事仿佛在说,"我不值得,我不够好"。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于自我具有稳定且连贯的认知,即确立了“我是谁”“我想要成为谁”等问题的答案。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相对清晰地思考、选择、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或其Ta一些与自我发展有关的重要议题),并为实现自我理想做出积极的努力。这种"我不值得,我不够好"的自我认识,反映出我们在自我认同方面对"我是谁"这件事情的答案。 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阻碍,就会出现同一性整合失调的问题,这意味着,Ta总是体验到混乱感,常处在矛盾中,无法做出决定。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一样,当我们总是想着"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就可能放弃听从自己内心对当下情况的客观判断,一味地压抑自己花钱的需要;当我们即便在很努力的付出后想要满足自己的小愿望时,我们不是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而是去对比其Ta人,从而依据其Ta人的行为做出事情判断。但这样的判断让内心真实的自己被压抑。 幸运的是,"我是谁"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建构的过程。为了不断重塑"我是谁",我们需要打破过去的经验对我们的限制,建构新的自我认同,就像一盆植物一样,如果总是不开花或叶子枯萎的厉害,有经验的养花人在找到可能的病因后,会剪掉枯枝黄叶,静待其重生。
2 你是低自尊者吗?
衡量一个人自我的健康程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我们的自尊水平,这像是"足够好的我"的地基。拥有健康自尊的人对自己通常充满信心,即使面对失败,也不会长时间陷入气馁和沮丧的状态,Ta们不会因为自己某件事做不好而全盘否定自己,而是会寻求其它途径继续向前。而低自尊的人则容易体验到这样的感受:我不行、我太差了、我不配等。低自尊者普遍有以下一些特点。
1)自我压抑和自我怀疑
Ta们心里有很多好奇和疑问,但在内心却准备好了一堆条条框框约束自己,总是向外寻找“标准答案”。
2)自我价值感忽高忽低,很难稳定在恰当的范围
例如,在公司,领导坐电梯时朝自己笑一笑,顿感一顿激动,而当下午提交一份报告时,领导当众提出一个疑问,“你可以再讲一讲你的设计考虑是什么吗?”Ta顿感跌入谷底,自我的价值感好像海浪一样忽高忽低。
3)觉得自己某些特质(喜好、愿望等)是应该被隐藏的
有低自尊特质的人并不一定在生活中发展的不好,Ta们可能从小是三好学生,在公司工作也是佼佼者,但Ta们内心觉得所做的事是为了满足父母、老师、领导、伴侣等人的期待。在Ta们心里自己的一些愿望不被允许,不被承认和理解。虽然做了很多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事,但内心觉得真实的自己(一些非常个人化、隐秘的快乐)是拿不出手的,Ta们非常羞于表达真实的自己。
4)难以拒绝和设定界限
在休假时,也要回复工作信息。对于Ta们来说,自我照顾有一种内疚感和羞耻感,觉得自己不应得到满足,也不可以肆意高兴。
5)总担心生活会“失控”
即使在现实中,Ta们发展得不错,也会有隐隐的担忧,觉得自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需要小心防范,时刻不能松懈。
6)有一种“幸福焦虑感”
Ta们内心有种“好景不长”的潜在信念被唤醒,不相信自己有应对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如果你感到自己有以上特征,说明你可能正在面临低自尊的困扰,并且已经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难以享受现在的生活了。或许是时候,我们要看一看如何去建立这个自我的地基"自尊"了。

1 不断打碎和重建"我是谁"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无法由Ta人替代完成。假如我们在从小到大的生活中,被父母事无巨细地照顾,小到穿什么衣服,出门走哪条路,大到报考什么专业的权衡评估,如果我们都听从父母的安排,专心学习考出好成绩,我们就没有足够的机会探索自我,我们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就会受阻。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就像试穿一件新衣服,我们可以把父母、老师、教练、电影明星、运动员或任何人当作榜样。从模仿、认同到创造、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停地追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重视什么?我是怎样成为现在的自己的?我希望将来过怎样的生活? 人是一种复杂的存在,不能被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身份。我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父母;我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我可以是体面的白领,也可以是勇敢的创业者……总有一种身份可以用来定义“我是谁”,但“我是谁”又常常不会被某种单一的身份所限制,过分强调某种单一的身份,就会把人束缚在一个“模具”里,忽视了人的多元性和灵活性。 自我叙事能力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清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迄今为止的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递给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我们可以尝试与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在叙述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看见和被Ta人看见那个"我是谁"。 一个会“讲故事”的人,Ta需要阶段性地完成相对确定的自我认同,Ta了解自己在不同的关系里,在不同的情境里,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可能会展现出哪种自我状态,Ta理解并熟悉自己的各种身份,每一种身份都是既清晰又鲜活的,这些身份像一组组音符,在演奏者——主体——的统领下排列有序,发出和谐而优美的声调,各有主次,为旋律添光增彩,相得益彰。 2 成为勇敢爱自己的人我们要爱的是哪一个"自己"呢?温尼科特等心理学家提出了涉及关于"真自体"和"假自体"的客体关系理论。真自体是指孩子的真实感受、需求、欲望和想法。当父母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孩子就会越来越深地隐藏自己的"真自体",这些需求并未消失,只是被包裹,而更具适应性功能的"假自体"占据了主导作用。假自体并不是完全糟糕的,健康的"假自体"也叫作"适应性自体",Ta可以在我们脆弱甚至遭遇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如果假自体能与真自体整合起来,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那么自体能帮助我们发展各种功能,允许我们通过主动的努力过上幸福满意的生活,并且Ta还保护着真自体(真实的自己),确保我们可以在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全、可信赖的关系里展露更多,体验亲密。 那么,到底怎样才是爱自己呢?爱自己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 (1)Ta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并且自我的不同层面是被Ta自己所接受的; (2) Ta需要体验到,在某种亲密关系中,有人是可以接受Ta全部的样子的,也就是Ta的真自体和假自体可以整合。 所谓爱自己,获得“生而为人我很自豪”的感觉,应该是不论我化妆与否、穿着精致与否……我都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是不错的。在亲密关系中,则表现为不论我今天是什么样子,什么状态,我都是值得被爱的。 事实上,“爱”这件事是不需要努力的,就像出生这件事,你没有做任何的努力就被孕育,并被带到这个世界上。只是很多时候,有许多困难妨碍了我们感受到这份爱的存在。
3 在咨询关系中建构"自我"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提供了一个安全有边界、又带有一定弹性的“空间”,可以支持和帮助我们去尝试、体验、收集,各种和外界、Ta人打交道时内在独特的、复杂的感觉,这些感觉的集合成为了人们建构“自我”的基底。

另一方面,咨询师试图提供一种无条件的关爱,我们并不因为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才会被咨询师接纳,而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本身,这种体验会与从前那种只有我们表现的好才被认为值得被爱的体验不同。通过不断体验到被无条件的接纳,我们会渐渐发展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能力。
《阿甘正传》曾感动和鼓舞过很多人:阿甘是一个智商偏低的人,Ta智商不及普通人,但Ta足够执着,最终赢过了命运。这是因为阿甘的内在价值感是在平均水准之上的。Ta知道自己和常人有一些差别,但妈妈能让Ta听明白,妈妈向阿甘传递的,除了话语本身的意思,一定还有爱。所以,阿甘的内在是充盈的、稳定的,Ta从不向外界求证自己的好坏,而是坚定地执着于自己的感受。 因为妈妈在阿甘很小的时候就告诉Ta:“记住我说的话,福雷斯特,你跟别人没有两样,听清楚了没有,福雷斯特,你跟别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阿甘的一生在奔跑中向前,跑赢了橄榄球对手,跑赢了战场的子弹和飞机轰炸,跑赢了命运的安排和悲伤。 当我们不断重塑内在自我,培养更加稳定的内在自我,我们的外在行为就越能实现更多可能性。而当我们面对那个自己时,不会再被比较、"父母的话"所影响,而是出自自己的评估和判断,心无旁骛地爱自己。
【安慰记,用心理学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不定期送书、抽奖)
🌲回树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专业树洞咨询师1V1回复
🦄回解梦 参与科学地解梦,限时免费中
🧭回指南 免费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伴侣咨询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