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和“模糊”的冷战史——评王缉思《冷战的故事》
在看理想app上一直都很关注这门课程,总觉得体系化的作品就应该体系化地阅读,所以想着还是等纸质书出版以后再“染指”好了。半个月前豆瓣鉴书团发来消息,遂报名,很幸运地参加了这次鉴书活动。如其他豆友所说,收到的是字典一样厚的一本书,非常锻炼腕力——它有煌煌六十万字。略微不同的是,我的腕力没锻炼出来,倒是成功被这本书把我的肩颈扯到酸疼僵硬,有那么四五天的时间,不分日夜地趴在床上,将手掌垫在下巴底下,一边难受一边享受。
市面上少见好的国际关系通识著作,能见到的多数不是教科书就是针对某一领域的专注。教科书重理论和体系,视野也开阔,但往往对事件的分析流于简单。专著面向的读者更多是学术同行或者政策决定者,不适合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王缉思老师的这本《冷战的故事》,在深度、广度、体系性、可读性方面做了兼顾,使我受益很多。
往常见到的通史中冷战的主体一方,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苏联一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一个模糊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对于只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某一具体的事件发生时,某一卫星国国家才从群众演员中踏步走入舞台中央,一旦台词和动作结束,仍然隐匿在模糊的舞台背景中,比如“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古巴和“布拉格之春”中的捷克。对于自由主义阵营中的各个小国,也是几乎同样的认识。乃至于亚洲、非洲、拉美一众新兴国家,多数都是历史短暂、国力难盛,注定没有机会登上国际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心,我们多数读者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如果阅读兴趣不在这里,那只能对这些背影国家形成一些片面的脸谱化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很有可能是被有意无意构建起来的,不一定靠谱。王缉思先生的这本书里,对我吸引力最大的章节,恰恰是对那些小国历史的描述。它们包括东德、西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塞尔维亚、黑山)、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富汗、安哥拉、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南非、加纳、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朝鲜、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巴西、古巴、玻利维亚、尼加拉瓜等等不一而足,面对这一长串名单,看着就很满足是不是?不仅如此,这些国家主体还镶嵌在一桩桩国际事件中,成为有露脸、有台词、有个性、有命运交代的鲜活的角色,比如中东战争、石油危机、伊斯兰革命、不结盟运动、东欧剧变等等。当然还有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那些国家。这种对当代民族国家全景式的动态展现,带给我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脑海里原本有个世界地图,随着阅读的进行,它的幽暗处被一点一点点亮,这不就是获得知识原初的快乐吗?
并且,对于每一事件的发生、经过、后果,对一国之国内、国际政策、一个政治人的性格、能力、选择,书里都有或深刻、或独特的思考和评论,体现出作者作为国际政治学者具有的宽阔视野与深厚积累,其在国际政治专业领域几十年的耕耘,让人既羡慕又佩服。以我多年的无知,一直以为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就等于苏联的那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就是从这本书才明白二者完全不一样。还有,作者对苏共倒台、苏联解体过程的真实讲述,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政治中心人物的权力斗争、性格分析也走出了情绪化、立场化的窠臼。作为一个讲究逻辑和证据的学者,作者还在对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分析中,驳斥了很多人想当然的两种观念,如——戈尔巴乔夫太过软弱,削弱和放弃了苏共领导的权力,导致苏共瞬间坍塌;以及戈尔巴乔夫是被西方收买的内奸,承担了西方颜色革命搞垮苏联的秘密使命。
在这些层面上,王缉思先生的这本《冷战的故事》据有积极意义。在另一个层面上,一种奇怪的感觉伴随着阅读的始终——一种无价值判断的模糊感,让人感到左奔右突哪里都不是可安顿的归宿,然而作者或许无力指出、或许无法指出、又或许不愿指出一条他认为合适的路——各家各派在这里都有呈现,作者也会做出有倾向性的点评,但始终没有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
刚才说到,论及苏共倒台的根本原因时,作者驳斥了上面两种没有根据的观点,最后总结时,又引用原苏共中央宣传部局长的说法:“苏共垮台的真正原因是它的‘三垄断’——垄断权力、垄断资源、垄断真理(意识形态)”。这是目前世界上两中不同的权力结构模式之间代表性的观念分歧。极权模式的簇拥认为苏联不应该放松对权力的垄断,应该加强对内部人民的控制尤其是思想控制,如果一但放松,敌对国家便会给自己的人民“洗脑”进而造成政权的溃败。而民主模式的支持者则认为苏联政权的溃败来自内部,人民早已经受够了政权利益者的腐败和低效,他们长达几十年的贫苦生活和国家节节增长的军事实力不成比例地同时存在着,并且政权编织的宣传谎言被现实和新闻一个一个戳破,即便遗传有沙俄强烈的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情绪,长期处于贫困、被管制的人民还是自然而然地抛弃了那个政权,甚至原来政权内部的利益者多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面对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本书并没有清晰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而是做了“模糊”化的处理,它的论述是“无论何种原因,这个曾经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了一个超级大国、已经存在了70多年的政党,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你看到这里的感受是什么?看不到作者清晰的价值选择,只隐隐感到作者讨厌苏联甚于讨厌美国。
书里对不同国家的评价很值得玩味。1968年,在捷克爆发的“布拉格之春”被苏联强力镇压之后,作者围绕这个事件对多国进行了评价。首先“布拉格之春”的行动纲领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发扬党内民主,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尊重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不同利益,允许他们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和维护各自利益;......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实行多层次的社会所有制;......尊重言论和艺术活动的自由;更有效地参加国际分工,向世界市场开放;......”作者对捷克持正面和同情的态度,认为“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是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全面、最彻底的。它的实质是摒弃苏联模式,提出一整套从本国条件出发的社会主义模式,企图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摆脱苏联的控制,维护自身的主权和独立”。而对苏联持负面谴责的态度,“这是典型的‘城下之盟’。苏捷联合公报充满谎言,声称华约国家是应捷共中央要求出兵的......”,“‘布拉格之春’的夭折,展现了冷战时期苏联在东欧国家中的绝对强势。但是苏联的武力压制只带来了暂时的安定,孕育着东欧国家更强烈的反抗,预示着苏联模式最终走向衰败的结局。”而对西方阵营,作者的态度偏向蔑视,“‘布拉格之春’夭折后,西方国家只有言辞上的谴责,以及通过联合国进行抗议,而无力挑战苏联在东欧地区的霸主地位。”对中国政府,作者的态度很有意思,“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立即引起了中共领导的严重关注和强烈警惕。.......周总理宣读了他亲手修改的讲话稿,强烈谴责苏联‘早已堕落成为社会帝国主义和社会法西斯主义’,坚决支持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反抗占领的英勇斗争......周总理最后以高昂的嗓音喊出口号:‘美苏必败,人民必胜!’”
各处例子不胜枚举,不去管作者的价值判断,光从对国家的的讨厌程度上说,我看到的是,从高到低大致是苏联——美国——西欧国家——亚非拉新兴国家——东欧国家——中国。而且面对苏联和美国有比较强的情绪反应,对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则明显是理性分析成分居多,至于中国的国家道路,作者并没有做清晰的论述和表达,只援引了这么一段表达“中国在冷战结局问题上的主流思想倾向,是对苏共的崩溃和苏联的解体感到痛心和惋惜。一种影响很大的观点认为,苏联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特别是戈尔巴乔言硕天及其同伙,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放松了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筑牢防止西方政治渗透的防火墙。戈尔巴乔夫幻想可以用苏联的妥协和忍让,换取西方的善心和援助,结果让西方乘虚而人,里应外台,摧毁了曾经伟大辉煌的苏联。苏共广大干部和党员,在苏联面临深重危机的时刻,‘竟无一人是男儿’,这一教训极其深刻。
“按照这一视角,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特别是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态度以后,中国贯彻执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吸取苏联失败教训的完全必要、完全正确的战略性举措。这些举措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整体观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清查西方教材,出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肃清社交网络上的有害、错误言论,纠正对历史事件的错误看法,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力量在内外宣传中强调‘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的危害,在外交上凡固和俄罗斯、伊朗等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抵御美国霸权,等等。
这是作者的观念和态度吗?还是看不到。
不知是不是国际政治学者的身份原因,作者思考的起点和落点,第一不是意识形态背后的价值判断,第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情感和生活,而是国家。从国家的视野看出去,价值判断就失去了正当性与合理性,因为它总会被某些人和机构所利用、所操纵,尽管事实是不同的价值观阵营里,意识形态宣传的程度可能完全不是相同的量级,然而政治始终无法做到绝对的干净。而从国家视野看具体的人,往往需要有一条逻辑通道——个人生活幸福的来源由国家提供,而国家承诺一旦强大就分给人民幸福,这个逻辑链条看起来很完整,可是还是有两个bug,第一如果国家真强大了以后反悔不分给人民幸福,或者不分给人民成比例的幸福,那人民其实也没地方说理去;第二,如果国家强大不了,人民有没有权力更换执政团队、调整执政方向呢?
国家视野,也许是一些国际政治从业者的与生俱来且无法克服的缺陷。不过作者还是从观念史的角度对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多元主义做出了学理性的分析,我觉得比较客观,我还觉得作者真的不信这些,也不这么思考。他从头到尾一谈到苏联和美国总有种莫名的反感。
模糊,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首先政府对公开出版物的审查持续多年并且越来越严格,是不得不删除掉某些作者的心语吗?还是说作者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这样的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之间的张力,有些话必须说,有些话必须不说?再或者节目面对的毕竟是看理想平台这个圈子的用户,以及未来会作为公开出版物会多年流传,所以有些话必须模糊?我不知道原因,也看不出来原因,可是一定有原因。不过这也不那么重要,毕竟它对国家、事件、历史关键的节点、各家各派说法的呈现足够“清晰”,这就很够了。
刘月亮Moo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文科不是无用,是不敢用、不会用
- 那里少了个陕西娃
- 给现实主义者xxx的留言 (1人喜欢)
- 关于自我的问题——2024年终总结 (1人喜欢)
- 希望随缘遇见她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