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那些好吃的
看到水木上写吃的文章,文字无奇,故事引人,顿时心生概叹——原来我的人生淡得像白开水。
吃是生命的重要内容,首先是为了维持生命,在这个基础要求之上又满足了人类的更多欲望。对于中国人来说,餐桌是交流感情的重点场合。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可以用一餐饭来做仪式,完成表达、交流和释放。因此,写吃的散文和菜谱不同。材料和流程不是重点。美味承载着记忆,成为叙事的线索和感情的寄托。
吃是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来源。我的人生平淡,我对吃的联想也很简单。无非是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隆重准备一桌饭,或是三五好友如风卷残云般扫荡几样小菜。独在异乡,身体健康,工作尚可,孤独是最大的敌人。我理解的正常生活应该是和父母、朋友居住在一座城市,自己有个小房子,经常回家吃饭,照料父母,处理家庭琐事,陪父母和他们的朋友应酬;三不五时和朋友小聚,一起买菜、看电视、说人蜚短流长。被我蜚短流长的那些人可能要说我了:“你理解的正常生活?你为什么不去过?”人就是经常和自己拧巴。我做到和父母、朋友相守,我就要失去其他,而其他也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只能阶段性地追求某一项幸福感,争取能够聚沙成塔,功成身退。
我搬离宿舍之后,逮着周末都是自己做饭,把这当做乐趣。我姨说过,学会做饭,不是为了伺候男人,而是在自己想吃什么的时候满足自己。
1、家里的,也是外面的,好吃的。
我回家一定会在外面的餐馆吃的几样东西:馕坑肉、烤羊肝、干煸炒面、擀面皮、大盘鸡。
家乡的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这倒不是因为新疆自然条件恶劣,长不出蔬菜来(如部分内地人想象的),而是因为大家重视吃肉,不吃肉就好像饭没吃好。我家很少吃猪肉,仅限于我妈烧的排骨和我姥姥做的回锅肉。我妈由于切除了胆囊,一吃猪肉,尤其是五花肉,就头晕,所以我们都吃羊肉。我走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种羊,包括内蒙的、海南的、广东的等等,都不如家里的羊肉吃起来舒服。家里的羊肉嚼在嘴里,有种熟悉的踏实的感觉。
据我姥姥介绍,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刚能吃肉的年岁,就喜欢吃烤羊肉。那时候便宜,2毛钱一串。姥姥每次带我去买菜的时候就买几串给我吃,老人家自己舍不得吃。我妈说,我身体健康,不爱生病,一是因为肉吃得多,二是因为奶喝得多,三是因为觉睡得多。反正我就是很对得起我的属相。
相比起烤羊肉,我更喜欢馕坑肉。先把羊肉切成2-3cm见方的肉块,多数是带骨头的,用鸡蛋、洋葱末、秘方香料等腌好,然后串成肉串在馕坑里烤熟。这种烤法比在铁炉上烤出来的肉嫩,又不会粘很多烟灰。经常配在一起吃的还有鸡蛋面。曾经维族生意人还比较质朴的时候,面条是手擀手切的,后来就用挂面了。煮面一定用羊肉汤,再窝一个荷包蛋,加少许番茄和香菜,颜色清淡,卖相可人。
我还喜欢吃动物的肝,羊肝是其中比较健康的,因为羊吃草,不像鸡和猪被狂灌饲料。以前我家对面有一条小巷,全是卖烤肉的。高中的时候,晚上写作业辛苦,我爸就带我去那里吃夜宵。我要一半烤肉,一半烤肝,非常幸福。并且,更幸福的是怎么吃都身材都是竹竿一样。
干煸炒面是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时兴的,跟传统炒面相比,干煸的炒面不加番茄,也不会产生菜汤,总之就是很“干”。主料是拉条子,配料是牛肉、芹菜、辣子皮。我和我妈一样喜欢干煸的做法,卖相和味道都很好。不过我猜想这种炒面的方式一定很容易粘锅。
以前高中的日常节目还有合力擀面皮。放学以后大家集体去,每人就要一块五的分量,把擀面皮、凉皮、红薯皮、高旦面掺成一份。小蒋不要蒜、瑶瑶不要辣子不要蒜,qq是怎样忘记了,我是没要求的。我一直惊叹那里的服务员记忆力好,一屋子人碎碎念的要求都靠脑子来记。后来,我忘了是听谁说的,擀面皮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拌面皮的调料里面加了肉汤。
我把大盘鸡放在最后,因为我对它的爱最少。大盘鸡狭义上来说,应该是加了土豆的那种。放很多油和辣皮子炒出来的应该叫辣子鸡。吃大盘鸡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小学。那时候兰干路一带是大盘鸡的聚集地,都是黑乎乎的土块房子,条件恶劣。我都忘记是什么味道了,只记得有一段时间大家传说配料里加了罂粟壳,勾得人上瘾。后来利福德出名了,最开始是在三中上面的小店里吃,后来搬到果酒厂,再后来好像就去了水泥厂那边,现在又到了孔雀河边。我一直坚持支持这家店,但是家里人都说油多、盐多,不好吃。大学我回家的时候,我爸还带我去乡下吃辣子鸡和红烧羊肉,做菜的鸡是地道的土鸡,肉结实,咀嚼的时候太阳穴都会疼。那家店很火爆,城里人都开车去吃,还要预约。
其实在乡下也有很多独特的美食。这要多谢我爸,他老人家在农村当了九年的书记,长年累月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我也跟着沾了光。有一种俄罗斯焖肉,做法独特。先备好一口大铁锅,把羊尾巴上的肥油切薄片,铺在锅底;然后放羊肉块,撒盐、胡椒、孜然等调料;羊肉上再铺一层蔬菜,比如豇豆、芹菜、胡萝卜;就这么一层肉一层菜摞起来,盖上锅盖,焖之。过程中不加水,不加油,因为锅底的羊油会化,蔬菜中的水分会渗到肉里。据说对火候的掌握非常有难度,一般人不要轻易尝试。因此这道菜我一共只吃过两次,只有一位阿姨懂得烹制。这位阿姨还做过一种很好吃的肉馅饺子,做法也没有太多独特之处,只是肉馅不是剁出来的,而是切出来的。细细的羊肉粒配上洋葱末,口感丰富,嚼劲适中。我坚持认为,某些有风格的菜,是不能复制的,即使全程拍了录像回来照做也不行。因为做菜人细微的手法,类似对待食物的力度、对火候的感知、对味道层次的安排等等,都出自她自觉自发的习惯,不能被模仿,更不能被超越。
2、家里的,家人做的,好吃的。
我姥爷是个厨师,对吃的追求精益求精。因此我妈他们这一辈人都很会做菜。最早入道的是我妈,因为她是长女,必然要照顾弟妹。但是她老人家自从我发育成熟之后就变懒了,放弃了对美食的追求,整日价跟我爸吃素,弄得“三低”。曾经因为胆固醇过低影响了视力,医生还劝她多吃些肉和动物内脏。我回家我妈会做两样经典的菜——红烧排骨和干炸鲫鱼。红烧排骨这一道,我已经得到真传。干炸鲫鱼我没想过尝试,因为炸鱼的时候很容易迸油,所以我心里一直怕怕的,生怕油迸到脸上之后毁容什么的。由此也可看出妈妈的伟大,为了给女儿解馋,什么危险啊麻烦啊都不怕。
我妈之后是热爱钻研、与时俱进的我姨。我姨是那种在餐馆吃了什么好吃的都会和厨师套近乎,到后堂去参观学习的人。在我成长的关键阶段,她为我提供了大量美味的肉食,比如红焖大虾、香酥鸽子、红烧肉、墨鱼羊肉汤等等,为我的健康体格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姨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增加了煎牛排、炸薯条等西餐菜式,满足老中青三代人不断变化的口味。在家常菜这一方面,我现在还没有发现什么人可以超越我姨。但是每当我回家的时候,我却不希望她为我做太多好吃的。她确实太辛苦了。
我姨之后是我舅,一个酷爱辣椒、以大盘菜见长的家庭煮夫。我舅最爱自家做的油泼辣子,年轻的时候就用馒头蘸油泼辣子解决一顿饭,人到中年了还坚持认为川菜以外的菜系都不好吃。我舅喜欢做辣子鸡和干煸仔兔这样的大盘菜,动作潇洒利落,和我姨仔细钻研的风格不同。
最后要说的是我姥姥。老人家现在身体不好,我们已经很久不让她上灶台了。姥姥这一辈子太善良也太操劳了,先是照顾多年卧病的姥爷,然后是带大我和表弟。几十年围着锅台转,不能休假也不能罢工,做饭这件事再无美感和愉悦可言。我小的时候,姥爷胃不好,姥姥和妈妈都为姥爷开小灶,单独做一碗手擀面。先是和好面,擀成一张薄薄的面皮,然后把面皮叠成几叠,快刀切成细细的面丝。面的汤料是传统的四川担担面模式,麻辣鲜甜。偶尔,我也能跟着姥爷混上一碗。姥爷去世后,因为这道主食很费功夫,我家已经多年不做了。还有一道传奇的甜食,叫做“锅炸”。我至今也没见过制作过程,而我们家也因为工序复杂不再做了。这是一种油炸的面食,立方形状,表皮金黄酥脆,内里好似面糊,佐以霜糖,符合今天KFC“霜糖油条”的广告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知道油炸食品撒上白糖以后特别好吃。我对这道甜食并不是特别爱,但我永远记得我妈骄傲对我说:“这道菜只有我们家人会做。”
吃是生命的重要内容,首先是为了维持生命,在这个基础要求之上又满足了人类的更多欲望。对于中国人来说,餐桌是交流感情的重点场合。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可以用一餐饭来做仪式,完成表达、交流和释放。因此,写吃的散文和菜谱不同。材料和流程不是重点。美味承载着记忆,成为叙事的线索和感情的寄托。
吃是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来源。我的人生平淡,我对吃的联想也很简单。无非是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隆重准备一桌饭,或是三五好友如风卷残云般扫荡几样小菜。独在异乡,身体健康,工作尚可,孤独是最大的敌人。我理解的正常生活应该是和父母、朋友居住在一座城市,自己有个小房子,经常回家吃饭,照料父母,处理家庭琐事,陪父母和他们的朋友应酬;三不五时和朋友小聚,一起买菜、看电视、说人蜚短流长。被我蜚短流长的那些人可能要说我了:“你理解的正常生活?你为什么不去过?”人就是经常和自己拧巴。我做到和父母、朋友相守,我就要失去其他,而其他也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只能阶段性地追求某一项幸福感,争取能够聚沙成塔,功成身退。
我搬离宿舍之后,逮着周末都是自己做饭,把这当做乐趣。我姨说过,学会做饭,不是为了伺候男人,而是在自己想吃什么的时候满足自己。
1、家里的,也是外面的,好吃的。
我回家一定会在外面的餐馆吃的几样东西:馕坑肉、烤羊肝、干煸炒面、擀面皮、大盘鸡。
家乡的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这倒不是因为新疆自然条件恶劣,长不出蔬菜来(如部分内地人想象的),而是因为大家重视吃肉,不吃肉就好像饭没吃好。我家很少吃猪肉,仅限于我妈烧的排骨和我姥姥做的回锅肉。我妈由于切除了胆囊,一吃猪肉,尤其是五花肉,就头晕,所以我们都吃羊肉。我走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种羊,包括内蒙的、海南的、广东的等等,都不如家里的羊肉吃起来舒服。家里的羊肉嚼在嘴里,有种熟悉的踏实的感觉。
据我姥姥介绍,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刚能吃肉的年岁,就喜欢吃烤羊肉。那时候便宜,2毛钱一串。姥姥每次带我去买菜的时候就买几串给我吃,老人家自己舍不得吃。我妈说,我身体健康,不爱生病,一是因为肉吃得多,二是因为奶喝得多,三是因为觉睡得多。反正我就是很对得起我的属相。
相比起烤羊肉,我更喜欢馕坑肉。先把羊肉切成2-3cm见方的肉块,多数是带骨头的,用鸡蛋、洋葱末、秘方香料等腌好,然后串成肉串在馕坑里烤熟。这种烤法比在铁炉上烤出来的肉嫩,又不会粘很多烟灰。经常配在一起吃的还有鸡蛋面。曾经维族生意人还比较质朴的时候,面条是手擀手切的,后来就用挂面了。煮面一定用羊肉汤,再窝一个荷包蛋,加少许番茄和香菜,颜色清淡,卖相可人。
我还喜欢吃动物的肝,羊肝是其中比较健康的,因为羊吃草,不像鸡和猪被狂灌饲料。以前我家对面有一条小巷,全是卖烤肉的。高中的时候,晚上写作业辛苦,我爸就带我去那里吃夜宵。我要一半烤肉,一半烤肝,非常幸福。并且,更幸福的是怎么吃都身材都是竹竿一样。
干煸炒面是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时兴的,跟传统炒面相比,干煸的炒面不加番茄,也不会产生菜汤,总之就是很“干”。主料是拉条子,配料是牛肉、芹菜、辣子皮。我和我妈一样喜欢干煸的做法,卖相和味道都很好。不过我猜想这种炒面的方式一定很容易粘锅。
以前高中的日常节目还有合力擀面皮。放学以后大家集体去,每人就要一块五的分量,把擀面皮、凉皮、红薯皮、高旦面掺成一份。小蒋不要蒜、瑶瑶不要辣子不要蒜,qq是怎样忘记了,我是没要求的。我一直惊叹那里的服务员记忆力好,一屋子人碎碎念的要求都靠脑子来记。后来,我忘了是听谁说的,擀面皮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拌面皮的调料里面加了肉汤。
我把大盘鸡放在最后,因为我对它的爱最少。大盘鸡狭义上来说,应该是加了土豆的那种。放很多油和辣皮子炒出来的应该叫辣子鸡。吃大盘鸡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小学。那时候兰干路一带是大盘鸡的聚集地,都是黑乎乎的土块房子,条件恶劣。我都忘记是什么味道了,只记得有一段时间大家传说配料里加了罂粟壳,勾得人上瘾。后来利福德出名了,最开始是在三中上面的小店里吃,后来搬到果酒厂,再后来好像就去了水泥厂那边,现在又到了孔雀河边。我一直坚持支持这家店,但是家里人都说油多、盐多,不好吃。大学我回家的时候,我爸还带我去乡下吃辣子鸡和红烧羊肉,做菜的鸡是地道的土鸡,肉结实,咀嚼的时候太阳穴都会疼。那家店很火爆,城里人都开车去吃,还要预约。
其实在乡下也有很多独特的美食。这要多谢我爸,他老人家在农村当了九年的书记,长年累月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我也跟着沾了光。有一种俄罗斯焖肉,做法独特。先备好一口大铁锅,把羊尾巴上的肥油切薄片,铺在锅底;然后放羊肉块,撒盐、胡椒、孜然等调料;羊肉上再铺一层蔬菜,比如豇豆、芹菜、胡萝卜;就这么一层肉一层菜摞起来,盖上锅盖,焖之。过程中不加水,不加油,因为锅底的羊油会化,蔬菜中的水分会渗到肉里。据说对火候的掌握非常有难度,一般人不要轻易尝试。因此这道菜我一共只吃过两次,只有一位阿姨懂得烹制。这位阿姨还做过一种很好吃的肉馅饺子,做法也没有太多独特之处,只是肉馅不是剁出来的,而是切出来的。细细的羊肉粒配上洋葱末,口感丰富,嚼劲适中。我坚持认为,某些有风格的菜,是不能复制的,即使全程拍了录像回来照做也不行。因为做菜人细微的手法,类似对待食物的力度、对火候的感知、对味道层次的安排等等,都出自她自觉自发的习惯,不能被模仿,更不能被超越。
2、家里的,家人做的,好吃的。
我姥爷是个厨师,对吃的追求精益求精。因此我妈他们这一辈人都很会做菜。最早入道的是我妈,因为她是长女,必然要照顾弟妹。但是她老人家自从我发育成熟之后就变懒了,放弃了对美食的追求,整日价跟我爸吃素,弄得“三低”。曾经因为胆固醇过低影响了视力,医生还劝她多吃些肉和动物内脏。我回家我妈会做两样经典的菜——红烧排骨和干炸鲫鱼。红烧排骨这一道,我已经得到真传。干炸鲫鱼我没想过尝试,因为炸鱼的时候很容易迸油,所以我心里一直怕怕的,生怕油迸到脸上之后毁容什么的。由此也可看出妈妈的伟大,为了给女儿解馋,什么危险啊麻烦啊都不怕。
我妈之后是热爱钻研、与时俱进的我姨。我姨是那种在餐馆吃了什么好吃的都会和厨师套近乎,到后堂去参观学习的人。在我成长的关键阶段,她为我提供了大量美味的肉食,比如红焖大虾、香酥鸽子、红烧肉、墨鱼羊肉汤等等,为我的健康体格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姨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增加了煎牛排、炸薯条等西餐菜式,满足老中青三代人不断变化的口味。在家常菜这一方面,我现在还没有发现什么人可以超越我姨。但是每当我回家的时候,我却不希望她为我做太多好吃的。她确实太辛苦了。
我姨之后是我舅,一个酷爱辣椒、以大盘菜见长的家庭煮夫。我舅最爱自家做的油泼辣子,年轻的时候就用馒头蘸油泼辣子解决一顿饭,人到中年了还坚持认为川菜以外的菜系都不好吃。我舅喜欢做辣子鸡和干煸仔兔这样的大盘菜,动作潇洒利落,和我姨仔细钻研的风格不同。
最后要说的是我姥姥。老人家现在身体不好,我们已经很久不让她上灶台了。姥姥这一辈子太善良也太操劳了,先是照顾多年卧病的姥爷,然后是带大我和表弟。几十年围着锅台转,不能休假也不能罢工,做饭这件事再无美感和愉悦可言。我小的时候,姥爷胃不好,姥姥和妈妈都为姥爷开小灶,单独做一碗手擀面。先是和好面,擀成一张薄薄的面皮,然后把面皮叠成几叠,快刀切成细细的面丝。面的汤料是传统的四川担担面模式,麻辣鲜甜。偶尔,我也能跟着姥爷混上一碗。姥爷去世后,因为这道主食很费功夫,我家已经多年不做了。还有一道传奇的甜食,叫做“锅炸”。我至今也没见过制作过程,而我们家也因为工序复杂不再做了。这是一种油炸的面食,立方形状,表皮金黄酥脆,内里好似面糊,佐以霜糖,符合今天KFC“霜糖油条”的广告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知道油炸食品撒上白糖以后特别好吃。我对这道甜食并不是特别爱,但我永远记得我妈骄傲对我说:“这道菜只有我们家人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