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浪费
精神内战是什么时候和怎样开始的?--已不可考。这种外观仿似静态的战争,内部却隐埋并贯穿着歇斯底里的节奏。在同一个头脑中组建对立的方阵,形成双重倾向的二元思想结构。像火焰一样不由自主地摇摆不定,引发内耗的拉锯。仿佛要仿效音乐的回旋,开展反复的回合。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个人的思想也会产生内部割据的格局,陷入自我分化的情境,那么我们就不会怀疑这种对垒扬弃的过程,会导致心灵的失重,精神的解体和思想的龟裂。
除却建设性的思考,作为一种精神上持续的劳作,我更关心思考对精神的反噬。关心思考对大脑无止境的压榨索取,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人脑能量的枯竭。思考是一道使头脑工具化的指令,要求内在的连贯,类似机器逐渐发展出它的一套运转规律,这必然导致运作程序的僵化,并相对地钝化感觉和削弱感受力。思考是对智力趋向穷尽的吸血鬼式的挖掘。而挖掘的前提是先破坏(我们只能祈祷但愿以最少量的破坏来换取最大可能性的开采)。为免于将头脑酿成脑髓的地狱,有必要探索思想对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就像极致的运动非但不能把身体导向绝对的健康,反而增加受伤频率以及加速身体的灭亡。劳动的成果掳走了劳动的代价,当我们发现自然界中这种神秘的制衡,一种难以解释的矛盾也出现了:内战式模式的思考其实不能使主体成为思考行为的收益人,相反方向的思考成果反而会互相抵消,使思考变成一种无用功。
能否为平息这种战争找到一条恰当的对话途径决定了大脑的命运。
如果得以扫视大脑的各个角落,会发现无数个想法散乱得令人吃惊。在这个容器里,充满了概念的混搭,思想的拼盘。把这些思想分解成看不见的碎屑,再经过理性的挑选,按次序罗列思想的目录。遵循这项诊治的流程,把那些胡思乱想像害人的毒汁一样从脑袋里挤榨出来。把病态的想法呕吐出来。当然,这只是一种自救的设想。
通过提问来接触世界,并随时准备回答生活的问题。借助思考确立并验证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反过来从这种关系的深化中获得思想的进化。世界为思考的人敞开着。越过思想的围墙,到广场上去,到孤岛上去,到悬崖上去--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像收集邮票一样收集问题,合并同类项,重新洗牌,各归其位。既要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保持思想的均衡;也要正视片面的深刻,局部的真理。
思考是从头脑中找到眼神所见的对等物--整个世界呈现在内心深处的投影。思考还原了对灵魂的特写,并承担起大脑所有的呻吟。从一开始就进入无伴侣的地带,因为思考有对孤独的背景需求。抛开个人观点是否与气质所匹配,也不考虑思想与行动的置换是否有效,花很长的时间在思考上,对人的精力的消磨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触发思想上的闪电,为争得短促的喝彩,人自发地进行这样艰苦的攀援。时刻因未能追随思想的脚步而不安,并在方向不明中进退失据。最终只剩下少数的人摸索到阶梯式的思考路线,以比时针还要慢的速度开辟前进。
思考者或许要承担这样的的冒险,进入思想的圈套: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思考,渐渐步入属于自己的领域。建立个人的纪元,也为自己设定了局限,随之而来的,是陷入自我崇拜和自我否定的非此即比的翘翘板。
或许没有比把自己看成万物中唯一的坐标最可怕的结果。这将带来一切自我主义可能导致的腐化效应。为自己筑起防守的栅篱,于是四处皆变为视角的盲域--如此又引申出一条思考的歧路。除了挣脱出自己的感觉,破除观念的我执,似乎别无他法。
语言是思想的肉体。语言享有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命名的霸权。思想必须借助语言而存在--这就像人的灵魂与躯体的关系。情绪是影响思考效果的一个参数。但我们无法深究一个即兴的表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了思考的去向,也不能量化情绪对思考的干预。但人却同时要受到语言,思想,情绪三者的统治。这似乎是不可改变的不平等条约。
思考是在灵魂上对人的改造和修正。最严肃的思考是对死亡的瞄准,所以思考必须和死亡一起完成,保持头脑与死亡近距离的对望。执行思考这项命令既是对头脑施加的酷刑,也是对头脑的有计划的建筑--这似乎是人与神共有的一种幽默。但幽默能否将人解放出来?
尽管人履行着按照思考的配方付诸行动的准则,但错误的思考不会真的为人承担起错误的后果。人在自己的法庭被噤声。思考能否充当生命万能的指南,指引人通往正确优越的国度?
如果思考是起源于某种意义上的质疑,那么,是否也可以对思考这件举动本身投不信任票 ?
除却建设性的思考,作为一种精神上持续的劳作,我更关心思考对精神的反噬。关心思考对大脑无止境的压榨索取,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人脑能量的枯竭。思考是一道使头脑工具化的指令,要求内在的连贯,类似机器逐渐发展出它的一套运转规律,这必然导致运作程序的僵化,并相对地钝化感觉和削弱感受力。思考是对智力趋向穷尽的吸血鬼式的挖掘。而挖掘的前提是先破坏(我们只能祈祷但愿以最少量的破坏来换取最大可能性的开采)。为免于将头脑酿成脑髓的地狱,有必要探索思想对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就像极致的运动非但不能把身体导向绝对的健康,反而增加受伤频率以及加速身体的灭亡。劳动的成果掳走了劳动的代价,当我们发现自然界中这种神秘的制衡,一种难以解释的矛盾也出现了:内战式模式的思考其实不能使主体成为思考行为的收益人,相反方向的思考成果反而会互相抵消,使思考变成一种无用功。
能否为平息这种战争找到一条恰当的对话途径决定了大脑的命运。
如果得以扫视大脑的各个角落,会发现无数个想法散乱得令人吃惊。在这个容器里,充满了概念的混搭,思想的拼盘。把这些思想分解成看不见的碎屑,再经过理性的挑选,按次序罗列思想的目录。遵循这项诊治的流程,把那些胡思乱想像害人的毒汁一样从脑袋里挤榨出来。把病态的想法呕吐出来。当然,这只是一种自救的设想。
通过提问来接触世界,并随时准备回答生活的问题。借助思考确立并验证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反过来从这种关系的深化中获得思想的进化。世界为思考的人敞开着。越过思想的围墙,到广场上去,到孤岛上去,到悬崖上去--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像收集邮票一样收集问题,合并同类项,重新洗牌,各归其位。既要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保持思想的均衡;也要正视片面的深刻,局部的真理。
思考是从头脑中找到眼神所见的对等物--整个世界呈现在内心深处的投影。思考还原了对灵魂的特写,并承担起大脑所有的呻吟。从一开始就进入无伴侣的地带,因为思考有对孤独的背景需求。抛开个人观点是否与气质所匹配,也不考虑思想与行动的置换是否有效,花很长的时间在思考上,对人的精力的消磨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触发思想上的闪电,为争得短促的喝彩,人自发地进行这样艰苦的攀援。时刻因未能追随思想的脚步而不安,并在方向不明中进退失据。最终只剩下少数的人摸索到阶梯式的思考路线,以比时针还要慢的速度开辟前进。
思考者或许要承担这样的的冒险,进入思想的圈套: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思考,渐渐步入属于自己的领域。建立个人的纪元,也为自己设定了局限,随之而来的,是陷入自我崇拜和自我否定的非此即比的翘翘板。
或许没有比把自己看成万物中唯一的坐标最可怕的结果。这将带来一切自我主义可能导致的腐化效应。为自己筑起防守的栅篱,于是四处皆变为视角的盲域--如此又引申出一条思考的歧路。除了挣脱出自己的感觉,破除观念的我执,似乎别无他法。
语言是思想的肉体。语言享有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命名的霸权。思想必须借助语言而存在--这就像人的灵魂与躯体的关系。情绪是影响思考效果的一个参数。但我们无法深究一个即兴的表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了思考的去向,也不能量化情绪对思考的干预。但人却同时要受到语言,思想,情绪三者的统治。这似乎是不可改变的不平等条约。
思考是在灵魂上对人的改造和修正。最严肃的思考是对死亡的瞄准,所以思考必须和死亡一起完成,保持头脑与死亡近距离的对望。执行思考这项命令既是对头脑施加的酷刑,也是对头脑的有计划的建筑--这似乎是人与神共有的一种幽默。但幽默能否将人解放出来?
尽管人履行着按照思考的配方付诸行动的准则,但错误的思考不会真的为人承担起错误的后果。人在自己的法庭被噤声。思考能否充当生命万能的指南,指引人通往正确优越的国度?
如果思考是起源于某种意义上的质疑,那么,是否也可以对思考这件举动本身投不信任票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