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毫米的艺术暨回忆我的射击生涯
(原作于2007年1月)
最近读到了一篇关于射击的小品文,是奥运男子小口径步枪冠军兰尼巴沙姆讲述的射击的精髓:
“一到靶场,你会发现靶心看上去永远跟句号一般大小。但是,你若想取胜,就必须尽可能打中这个微小目标。所以,你必须全神贯注,学会控制自己,做到纹丝不动。我们要从50米开外瞄准目标,这相当于站在半个足球场之外朝一枚硬币射击。因此,必须学会静止不动。不能抑制呼吸,这会使你因缺氧而致身体摇晃,要控制呼吸。我必须练习长跑,使自己的心率保持在60次左右。通过艰苦训练,我将每分钟心跳次数降下来,但脉搏幅度大了,几乎每一次搏动都让我身体剧烈起伏。所以,必须选择射击时机。60次的心率能确保两次心跳之间有1秒钟间歇,这给扣动扳机创造了机会。在比赛前12小时要停止进餐,以免消化时的肠胃蠕动影响射击准头。在经历了上述细致严苛训练之后,你就获得了某种控制力,但这还只是技术上的。此外,你必须学会控制场上的情况,学会判断复杂的比赛环境:风向、风速、雾气、周遭的声音.......你把这一切做得完美无缺之后,你还只是解决了问题的80%。剩下你要做的就是稳定心神,做到全神贯注.......若发生0.005毫米的偏差,射出去的子弹就会偏离靶心,落入外面的一环;若偏差稍大,会导致完全脱靶......这是一门0.005毫米的艺术。”
读罢很有感慨,因为我高中的时候曾经有过近三年的射击运动生涯,用的就是小口径步枪。在高中的几乎每天下午第三、四节课,我会在学校后面靶场的一个位置卧好,保持2个小时的全神贯注。为了锻炼心律,我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在睡觉前有意识控制和读慢心律,加上长跑的训练,以致心律一度低至四十几。收获是1990年市赛获奖,打出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成绩;问题是2年多的训练让高中时年轻轻的我腰肌劳损,另外因为长期瞄准,右眼视力尤好而左眼视力下降,甚至看起来也是一个眼大一个眼小。1991年,我得以保送进入大学,练习射击的最初动机:高考加分彻底没有了意义,一年以后,我的运动病也无恙了。我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这段生涯,直到最近几年,我开始热爱摄影的时候。
摄影和射击有许多相似之处,很多技术要领是相同或者相通的。
我用右手的食指扣动扳机,我用右手的食指按动快门。
射击中要避免紧张和心跳对弹道稳定的影响,摄影按动快门的时候也务求身心为构图的服务,水到渠成。
射击中讲究“有意识瞄准,无意识击发”——要避免有意识的、用力的扣动扳机。而在用相机拍摄的时候,我自然地沿用了这一方法:在取景器中确定构图,轻按快门(半程),锁定焦点,调整曝光,调整呼吸,平心静气,轻按快门。射击的训练生涯让我极自然地专注于被摄对象本身和时序的掌握,而技术、构图、参数仿佛水到渠成,没有过问题。在多次的博物馆、夜景拍摄中,虽然没有三脚架,我的拍摄依然可取。回想一下,射击生涯的训练竟有如此的功用。
H·卡蒂埃·布列松在解释“决定性瞬间”时把按动快门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描述为:“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若干分之一秒内,既认识事件的意义,同时又找到准确表现事件的结构形式”...“拍照是一种射击行动,你持续地期待与焦虑,情绪高涨,然后就是某个瞬间...你只有一次机会,没有抓住那幅影像,你就错过了它。”
培训班期间小卫老师精谈“街头摄影”,即人称“快拍”,而其英文snapshot是打猎射击的专用语。装底片像填装子弹一样,对准焦距如同瞄准,按下快门的动作则是射击,摄影与射击,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呼应的。人们不再透过步枪的标尺去瞄准目标,而是透过取景窗去框取一个画面、框取世界的一个瞬间。摄影如同射击、射箭和狩猎,让人可以象征性地拥有和分享。射取猎物的时代已经不再了——想想那些可怜的动物;然而摄影所能带给人的摄取和分享美感的快乐,仍然是人生最好的感受之一。
很庆幸我有台不错的相机。
![]() |
高中时射击比赛获奖时拍的照片 |
最近读到了一篇关于射击的小品文,是奥运男子小口径步枪冠军兰尼巴沙姆讲述的射击的精髓:
“一到靶场,你会发现靶心看上去永远跟句号一般大小。但是,你若想取胜,就必须尽可能打中这个微小目标。所以,你必须全神贯注,学会控制自己,做到纹丝不动。我们要从50米开外瞄准目标,这相当于站在半个足球场之外朝一枚硬币射击。因此,必须学会静止不动。不能抑制呼吸,这会使你因缺氧而致身体摇晃,要控制呼吸。我必须练习长跑,使自己的心率保持在60次左右。通过艰苦训练,我将每分钟心跳次数降下来,但脉搏幅度大了,几乎每一次搏动都让我身体剧烈起伏。所以,必须选择射击时机。60次的心率能确保两次心跳之间有1秒钟间歇,这给扣动扳机创造了机会。在比赛前12小时要停止进餐,以免消化时的肠胃蠕动影响射击准头。在经历了上述细致严苛训练之后,你就获得了某种控制力,但这还只是技术上的。此外,你必须学会控制场上的情况,学会判断复杂的比赛环境:风向、风速、雾气、周遭的声音.......你把这一切做得完美无缺之后,你还只是解决了问题的80%。剩下你要做的就是稳定心神,做到全神贯注.......若发生0.005毫米的偏差,射出去的子弹就会偏离靶心,落入外面的一环;若偏差稍大,会导致完全脱靶......这是一门0.005毫米的艺术。”
读罢很有感慨,因为我高中的时候曾经有过近三年的射击运动生涯,用的就是小口径步枪。在高中的几乎每天下午第三、四节课,我会在学校后面靶场的一个位置卧好,保持2个小时的全神贯注。为了锻炼心律,我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在睡觉前有意识控制和读慢心律,加上长跑的训练,以致心律一度低至四十几。收获是1990年市赛获奖,打出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成绩;问题是2年多的训练让高中时年轻轻的我腰肌劳损,另外因为长期瞄准,右眼视力尤好而左眼视力下降,甚至看起来也是一个眼大一个眼小。1991年,我得以保送进入大学,练习射击的最初动机:高考加分彻底没有了意义,一年以后,我的运动病也无恙了。我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这段生涯,直到最近几年,我开始热爱摄影的时候。
![]() |
2003年有幸和奥运会飞碟双向冠军 张山讨论射击并合影 |
摄影和射击有许多相似之处,很多技术要领是相同或者相通的。
我用右手的食指扣动扳机,我用右手的食指按动快门。
射击中要避免紧张和心跳对弹道稳定的影响,摄影按动快门的时候也务求身心为构图的服务,水到渠成。
射击中讲究“有意识瞄准,无意识击发”——要避免有意识的、用力的扣动扳机。而在用相机拍摄的时候,我自然地沿用了这一方法:在取景器中确定构图,轻按快门(半程),锁定焦点,调整曝光,调整呼吸,平心静气,轻按快门。射击的训练生涯让我极自然地专注于被摄对象本身和时序的掌握,而技术、构图、参数仿佛水到渠成,没有过问题。在多次的博物馆、夜景拍摄中,虽然没有三脚架,我的拍摄依然可取。回想一下,射击生涯的训练竟有如此的功用。
H·卡蒂埃·布列松在解释“决定性瞬间”时把按动快门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描述为:“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若干分之一秒内,既认识事件的意义,同时又找到准确表现事件的结构形式”...“拍照是一种射击行动,你持续地期待与焦虑,情绪高涨,然后就是某个瞬间...你只有一次机会,没有抓住那幅影像,你就错过了它。”
培训班期间小卫老师精谈“街头摄影”,即人称“快拍”,而其英文snapshot是打猎射击的专用语。装底片像填装子弹一样,对准焦距如同瞄准,按下快门的动作则是射击,摄影与射击,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呼应的。人们不再透过步枪的标尺去瞄准目标,而是透过取景窗去框取一个画面、框取世界的一个瞬间。摄影如同射击、射箭和狩猎,让人可以象征性地拥有和分享。射取猎物的时代已经不再了——想想那些可怜的动物;然而摄影所能带给人的摄取和分享美感的快乐,仍然是人生最好的感受之一。
很庆幸我有台不错的相机。
![]() |
《我,无穷多的我》——自摄像,2009年中国科技馆镜子长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