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原
回来的火车上,朋友问我怎样?我说看了好多坟坟墓墓,逛得我头疼。从第一站的安阳殷墟开始,这一路时间停到唐宋都是近的。时间好似一副巨大的卷轴,不断推向可能的起点。时间的厚重面前,一切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最后一站看了洛阳新落成的博物馆,其中一个展厅是中国都城文化展览。从夏商都城到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也在讲述每一次历史变迁朝代更迭。
我对某晓说,你说的对,开封真是个村子,我速战速决……然后又对某晓说,郑州破烂的交通,我就差两个厅就逛完河南博物院了……最后,我不得不对某晓说,你怎么都不呼应我一下?某晓才懒洋洋的回答,我不是早说过了吗?我简直无语,不过我也找到了一些优点,比如,道路两边的梧桐树,长的真好。
这个季节微微冷的天气,景区游人很少,路上闲人也不多。除去郑州火车站前永远的人流熙攘,每个小城都静谧安详。Googlemap已经让我很少问路,不过还是感受到洛阳当地人的友善。
阴天微雨里白马寺里逛,寺院幽静平和,肥肥的鸽子悠闲的散步,充满了生活气氛。大大的院子游人不超过十个,几个出家人在树下扒炭火烤栗子花生吃。院子里有大片的牡丹花园,从冬天剩下枝桠可以猜测五月牡丹开放的美景。据说白马寺的石榴非常有名,可惜偶不是植物学家,石榴不开花不结果的时候,我难以从花花树树中把他们分辨出来。
这座古老的寺庙比起很多新兴的庙宇来说,殿堂并不恢宏,甚至小的有些局促与意兴阑珊。网上说山门外的两座白马是宋代石雕,我在清凉台下也看到两座,甚至更白,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宋代的。石雕的围栏上刻着四个斑驳的字“骑马罚款”。
摆着元代“夹纻干漆”技法的塑像(白马寺的镇寺之宝,ps日本有名的鉴真和尚像就是这种工艺)的大殿已经用栏杆围起来,不让游人进入参观。隔着围栏我张望不到那从慈宁宫请来的罗汉像,仅能张望坐北朝南的五尊像(三世佛和两位神将)。而同来的游人有不少是香客,只是我来闲逛不拜佛不烧香的。他们一脸虔诚的样子,也使得偶不好举起相机偷拍(墙上写着禁止拍照)。佛龛上的描金的雕画已经黯淡,与供桌上鲜艳的假花真是对比鲜明。那些古旧的佛像,或许因为沾染了岁月的痕迹,显得更外静,静得好像不存在。
洛阳让我的精神有点晃晃忽忽。先是在龙门石窟找不到路,然后在白马寺忘记门票的找零(逛完去找卖票的老和尚要,老和尚痛快的给我了,还说着什么急嘛),并且完全忘记了到白马寺还要看齐云塔和新建的印度式样的寺庙,最后转天从酒店退房的时候忘记了要发票。坐公车到白马寺的路上,还看到那个印度建筑式样的大殿,心里想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州牡丹园的温室?事后简直难以理解当时脑筋在想什么。
某晓说洛阳是安静的小城的感觉。这座小城,有着龙门石窟里那尊大佛恬静的悲悯的微笑,还有白马寺中那么安宁与清静,好像曾经的战乱并没有在这里刻下痕迹。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洛阳珍宝展,经常是标着出土于某某村、某某厂,导游也说洛阳出土的文物经常是在建房子的时候挖出来的。看来这里确实经历过随便一挖便能挖出来秦砖汉瓦的时期。
安阳的殷墟虽然只能看一些土堆,但是作为一个中原文明的后裔,真的该去看一看。开封的山陕甘会馆的木雕真的不错。虽然为发展旅游而建的开封府里工作人员都身着宋服,但也已经难以寻觅到北宋的风情。另外作为河南博物院和洛阳博物馆装修开馆后参观的第一批活性人,看到不少好东西,也算值了。
此外,偶还经常在别人的墓地上逛来逛去,甚至在别人的墓室里钻来钻去,还一边叹息“唉,好多壁画和墓室已经不展览了”。在北京首博看完小河墓地的展览,某姐姐问偶什么感受。偶说,估计人家也没想到死了以后变成文物不得安宁,还要看大家看。当然某姐姐说了好多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哲理。此处略去不表。导游说,这么多年人骨早就变成一些粉末,棺盖也是靠棺钉的位置复原出来的。尘归尘,土归土,听起来,让我心安了不少。想起前一段读的汉先生的建筑文化,木是生,所以中国建筑多木结构,而修坟建墓多为石材,所以建筑上得永生的多为坟茔——也怪不得偶逛墓园。
早上朝廷台新闻中间好几个省比着做旅游宣传,河南省的宣传词“记忆中原老家河南”。这词很让我动心,也算是想深入中原的原因。或许,我认识的谁的祖先就真的曾经生活在那里。对起源的探究,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旧爱新欢 @ 2009-11-28 15:03
我对某晓说,你说的对,开封真是个村子,我速战速决……然后又对某晓说,郑州破烂的交通,我就差两个厅就逛完河南博物院了……最后,我不得不对某晓说,你怎么都不呼应我一下?某晓才懒洋洋的回答,我不是早说过了吗?我简直无语,不过我也找到了一些优点,比如,道路两边的梧桐树,长的真好。
这个季节微微冷的天气,景区游人很少,路上闲人也不多。除去郑州火车站前永远的人流熙攘,每个小城都静谧安详。Googlemap已经让我很少问路,不过还是感受到洛阳当地人的友善。
阴天微雨里白马寺里逛,寺院幽静平和,肥肥的鸽子悠闲的散步,充满了生活气氛。大大的院子游人不超过十个,几个出家人在树下扒炭火烤栗子花生吃。院子里有大片的牡丹花园,从冬天剩下枝桠可以猜测五月牡丹开放的美景。据说白马寺的石榴非常有名,可惜偶不是植物学家,石榴不开花不结果的时候,我难以从花花树树中把他们分辨出来。
这座古老的寺庙比起很多新兴的庙宇来说,殿堂并不恢宏,甚至小的有些局促与意兴阑珊。网上说山门外的两座白马是宋代石雕,我在清凉台下也看到两座,甚至更白,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宋代的。石雕的围栏上刻着四个斑驳的字“骑马罚款”。
摆着元代“夹纻干漆”技法的塑像(白马寺的镇寺之宝,ps日本有名的鉴真和尚像就是这种工艺)的大殿已经用栏杆围起来,不让游人进入参观。隔着围栏我张望不到那从慈宁宫请来的罗汉像,仅能张望坐北朝南的五尊像(三世佛和两位神将)。而同来的游人有不少是香客,只是我来闲逛不拜佛不烧香的。他们一脸虔诚的样子,也使得偶不好举起相机偷拍(墙上写着禁止拍照)。佛龛上的描金的雕画已经黯淡,与供桌上鲜艳的假花真是对比鲜明。那些古旧的佛像,或许因为沾染了岁月的痕迹,显得更外静,静得好像不存在。
洛阳让我的精神有点晃晃忽忽。先是在龙门石窟找不到路,然后在白马寺忘记门票的找零(逛完去找卖票的老和尚要,老和尚痛快的给我了,还说着什么急嘛),并且完全忘记了到白马寺还要看齐云塔和新建的印度式样的寺庙,最后转天从酒店退房的时候忘记了要发票。坐公车到白马寺的路上,还看到那个印度建筑式样的大殿,心里想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州牡丹园的温室?事后简直难以理解当时脑筋在想什么。
某晓说洛阳是安静的小城的感觉。这座小城,有着龙门石窟里那尊大佛恬静的悲悯的微笑,还有白马寺中那么安宁与清静,好像曾经的战乱并没有在这里刻下痕迹。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洛阳珍宝展,经常是标着出土于某某村、某某厂,导游也说洛阳出土的文物经常是在建房子的时候挖出来的。看来这里确实经历过随便一挖便能挖出来秦砖汉瓦的时期。
安阳的殷墟虽然只能看一些土堆,但是作为一个中原文明的后裔,真的该去看一看。开封的山陕甘会馆的木雕真的不错。虽然为发展旅游而建的开封府里工作人员都身着宋服,但也已经难以寻觅到北宋的风情。另外作为河南博物院和洛阳博物馆装修开馆后参观的第一批活性人,看到不少好东西,也算值了。
此外,偶还经常在别人的墓地上逛来逛去,甚至在别人的墓室里钻来钻去,还一边叹息“唉,好多壁画和墓室已经不展览了”。在北京首博看完小河墓地的展览,某姐姐问偶什么感受。偶说,估计人家也没想到死了以后变成文物不得安宁,还要看大家看。当然某姐姐说了好多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哲理。此处略去不表。导游说,这么多年人骨早就变成一些粉末,棺盖也是靠棺钉的位置复原出来的。尘归尘,土归土,听起来,让我心安了不少。想起前一段读的汉先生的建筑文化,木是生,所以中国建筑多木结构,而修坟建墓多为石材,所以建筑上得永生的多为坟茔——也怪不得偶逛墓园。
早上朝廷台新闻中间好几个省比着做旅游宣传,河南省的宣传词“记忆中原老家河南”。这词很让我动心,也算是想深入中原的原因。或许,我认识的谁的祖先就真的曾经生活在那里。对起源的探究,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旧爱新欢 @ 2009-11-28 15:03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