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桥村之感悟
台湾诗人吴晟有这么一首诗:
《我不和你谈论》
我不和你谈论诗艺
不和你谈论那些纠缠不清的隐喻
请离开书房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去看看遍处的幼苗
如何沉默地奋力生长
我不和你谈论人生
不和你谈论那些深奥玄妙的思潮
请离开书房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去触摸清凉的河水
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我不和你谈论社会
不和你谈论那些痛彻心扉的争夺
请离开书房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去探望一群群的农人
如何沉默地挥汗耕作
你久居闹热滚滚的都城
诗艺!人生呀!社会呀!
已争辩了很多
这是急于播种的春日
而你难得来乡间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去领略领略春风
如何温柔地吹拂大地
2010 夏天,有了这么一次机会,我能够走出书房,像诗里面说的一样,来到了田野间,体会很多都市生活无法体会到的东西。我报名参加了无止桥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来到了四川凉山州会理县马鞍桥村,帮助村里面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前面的广场。
所谓志愿者,应该是愿意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人吧。这次活动让我对这个角色有了一些别的理解。帮助别人之初衷,是好的。回报我们都是没有想过的,事实上,参加这个活动本身,收获本身超出了所谓的回报。但是像我这样的一次性(仅指参与次数低)志愿者,帮助的效率到底有多高,却是说不上的。我们有从香港、北京、昆明、成都各个地方来的几十号人,如何集结这么多人,提供交通食宿,已需要不少运营成本。再说到我们做事的效率,一个熟练的泥瓦匠比我们着实快了很多,我们不见得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但刚我有谈到收获,这样的收获更多是对人的影响,它是很难用经济的角度来考量的,人的观念虽说很难转变,却是我们面对世界的原动力。我们虽然施工经验有限,速度也比较慢,但是通过自己亲手来做,方知道物力维艰,应学会珍惜;工业革命之伟大(我也不知道我为何这么想……)回去以后见到工人铺地,觉得辛苦。看到电动搅拌混凝土,觉得省力。组织者穆叔告诉我们志愿者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会潜移默化对在旁围观的村民产生影响。这么一群陌生人,何以翻山越岭到这里来无偿劳动,刚开始会很难理解的,但是通过人和人的直接接触,这个距离会缩短一些。可见很多事不是以最有效来恒量其价值,都是以人为本的。
我还要谈到头脑和身体的使用。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坐在书房里面,教室里面就开始对世界进行认知,很少通过自己的身体来直接感受。头脑和身体,应该一起来思考。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就是古人对这样的学习方法的一种认可。等到人们全身心的认知了以后,会得出一些和书本上不一样的结论,会渐渐把这些领悟吸收到自己的世界观里面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教育,但这比从书本上得到的更为深刻。
在这短短一周的时间,我体会到了不少东西。一开始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在路上。从成都到攀枝花的飞机,从攀枝花到县城的大巴车,从县城的村里面的小面包车。交通工具、路况、时间、距离、环境的种种不同,让我从新丈量起了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最短的一段距离,我们走了最长的时间,仅仅是因为道路条件十分不便,沿途一直上下左右全方位颠簸。我老在想,这么一天的时间,就算我飞去地球另外一边的美国,也已经安顿下来了。地理环境产生的距离感终究会影响地区的发展。
到了驻地,条件比我想象中的好。这是灾后重建的第二年了,这个村子的基本条件已经得到了改善。大家住在室内的地上,铺席子。老乡家能洗澡。厕所是改良后的生态厕所。每天有厨师做大锅菜。每天都有定时定点的体力劳动,虽然日头强烈,汗流浃背,但是心却是在休息,在放松。而且每搬一块石头就有一块石头的成就感。一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放饭,睡午觉,收工,收拾东西去老乡家洗个澡,到田野和桥上歇着,晚上看星星,和人们聊天,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这简单的不插电生活,是这一周给我的礼物。腾出了很多的时间来面对大山原野河流星空,和你本来应该更亲近的人。我没有刻意把这样的生活浪漫化,当你体会到,不同的生活的时候,你才可能反思你一直持续的生活状态。
组织活动的穆叔给我们介绍的此援建项目的背景,也是很有内容的。我在美国的时候,学建筑构造的老师,给我们展示LEED获得白金勋章的一些建筑。它们无不是表达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它们虽然建成后,可以自己运转,达到节能,但是修建它们的成本却是极高的。虽然美国的建筑不会说像贵国一样,修了又拆几十年一个循环,仍然无可回避的事实是:社会向前发展,功能的朝生暮死,特别定制的绿色建筑其机动性是很弱的。如果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只有那么一条路,很多地方都是无法实施的。更别说现代社会的文明,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乡村,是一种入侵的态势。两种文化基于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互相兼容会有一定的磨合。像组织人员曾经跟我们介绍的背景一样,在现代的商品卖到这里来之前,这里哪里会有垃圾,所有的一切都在循环中。这样的乡村自成一套循环体系。他们不太好消化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建筑废渣。也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来修LEED合格认证的房子。所以乡土的建筑是最适合的形式,同时利用现代文明的成果来改进施工。我们也不该摈弃传统民居的智慧。政府援建的房子,十分的难看,三道卷帘门,并排的房间,平平的屋顶。没有了院落,没有了原来的生活方式。
我对如何做成熟的慈善事业也有了更直观的观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完善稳定专业的慈善机构进行组织,然后通过志愿者切身的体会,进行宣传。把业余的和专业的分开,才能有更好的运作。从一开始发给我们的PPT、小册子,我们都觉得做得很专业认真,看着就靠谱。到后来施工过程中,有专门的摄影人员,一直记录整个过程;还有一台摄影机,时不时留下动态情况。这都显得很有组织。
最后的最后,我想写一件私人的体验。一天晚上终于完工了。来了位吹笛子的老者,村民们围着他在我们修好的广场上跳舞。我打小不怎么喜欢跳舞这个运动。我觉得他们都很开心,就上去牵着老婆婆的手,小妹妹的手,跟他们一起跳。跳得我洗得澡算是白洗了。至此完成了我想跟别人一起跳舞的愿望。这实在有些美妙,这里有一种全身心的喜悦。要是哪天我厌倦了想太多说太多的现代文明,我就去,再跳一支舞。
(此为未完成之作业,有些啰嗦,谢谢观赏)
《我不和你谈论》
我不和你谈论诗艺
不和你谈论那些纠缠不清的隐喻
请离开书房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去看看遍处的幼苗
如何沉默地奋力生长
我不和你谈论人生
不和你谈论那些深奥玄妙的思潮
请离开书房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去触摸清凉的河水
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我不和你谈论社会
不和你谈论那些痛彻心扉的争夺
请离开书房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去探望一群群的农人
如何沉默地挥汗耕作
你久居闹热滚滚的都城
诗艺!人生呀!社会呀!
已争辩了很多
这是急于播种的春日
而你难得来乡间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去领略领略春风
如何温柔地吹拂大地
2010 夏天,有了这么一次机会,我能够走出书房,像诗里面说的一样,来到了田野间,体会很多都市生活无法体会到的东西。我报名参加了无止桥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来到了四川凉山州会理县马鞍桥村,帮助村里面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前面的广场。
所谓志愿者,应该是愿意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人吧。这次活动让我对这个角色有了一些别的理解。帮助别人之初衷,是好的。回报我们都是没有想过的,事实上,参加这个活动本身,收获本身超出了所谓的回报。但是像我这样的一次性(仅指参与次数低)志愿者,帮助的效率到底有多高,却是说不上的。我们有从香港、北京、昆明、成都各个地方来的几十号人,如何集结这么多人,提供交通食宿,已需要不少运营成本。再说到我们做事的效率,一个熟练的泥瓦匠比我们着实快了很多,我们不见得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但刚我有谈到收获,这样的收获更多是对人的影响,它是很难用经济的角度来考量的,人的观念虽说很难转变,却是我们面对世界的原动力。我们虽然施工经验有限,速度也比较慢,但是通过自己亲手来做,方知道物力维艰,应学会珍惜;工业革命之伟大(我也不知道我为何这么想……)回去以后见到工人铺地,觉得辛苦。看到电动搅拌混凝土,觉得省力。组织者穆叔告诉我们志愿者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会潜移默化对在旁围观的村民产生影响。这么一群陌生人,何以翻山越岭到这里来无偿劳动,刚开始会很难理解的,但是通过人和人的直接接触,这个距离会缩短一些。可见很多事不是以最有效来恒量其价值,都是以人为本的。
我还要谈到头脑和身体的使用。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坐在书房里面,教室里面就开始对世界进行认知,很少通过自己的身体来直接感受。头脑和身体,应该一起来思考。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就是古人对这样的学习方法的一种认可。等到人们全身心的认知了以后,会得出一些和书本上不一样的结论,会渐渐把这些领悟吸收到自己的世界观里面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教育,但这比从书本上得到的更为深刻。
在这短短一周的时间,我体会到了不少东西。一开始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在路上。从成都到攀枝花的飞机,从攀枝花到县城的大巴车,从县城的村里面的小面包车。交通工具、路况、时间、距离、环境的种种不同,让我从新丈量起了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最短的一段距离,我们走了最长的时间,仅仅是因为道路条件十分不便,沿途一直上下左右全方位颠簸。我老在想,这么一天的时间,就算我飞去地球另外一边的美国,也已经安顿下来了。地理环境产生的距离感终究会影响地区的发展。
到了驻地,条件比我想象中的好。这是灾后重建的第二年了,这个村子的基本条件已经得到了改善。大家住在室内的地上,铺席子。老乡家能洗澡。厕所是改良后的生态厕所。每天有厨师做大锅菜。每天都有定时定点的体力劳动,虽然日头强烈,汗流浃背,但是心却是在休息,在放松。而且每搬一块石头就有一块石头的成就感。一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放饭,睡午觉,收工,收拾东西去老乡家洗个澡,到田野和桥上歇着,晚上看星星,和人们聊天,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这简单的不插电生活,是这一周给我的礼物。腾出了很多的时间来面对大山原野河流星空,和你本来应该更亲近的人。我没有刻意把这样的生活浪漫化,当你体会到,不同的生活的时候,你才可能反思你一直持续的生活状态。
组织活动的穆叔给我们介绍的此援建项目的背景,也是很有内容的。我在美国的时候,学建筑构造的老师,给我们展示LEED获得白金勋章的一些建筑。它们无不是表达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它们虽然建成后,可以自己运转,达到节能,但是修建它们的成本却是极高的。虽然美国的建筑不会说像贵国一样,修了又拆几十年一个循环,仍然无可回避的事实是:社会向前发展,功能的朝生暮死,特别定制的绿色建筑其机动性是很弱的。如果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只有那么一条路,很多地方都是无法实施的。更别说现代社会的文明,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乡村,是一种入侵的态势。两种文化基于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互相兼容会有一定的磨合。像组织人员曾经跟我们介绍的背景一样,在现代的商品卖到这里来之前,这里哪里会有垃圾,所有的一切都在循环中。这样的乡村自成一套循环体系。他们不太好消化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建筑废渣。也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来修LEED合格认证的房子。所以乡土的建筑是最适合的形式,同时利用现代文明的成果来改进施工。我们也不该摈弃传统民居的智慧。政府援建的房子,十分的难看,三道卷帘门,并排的房间,平平的屋顶。没有了院落,没有了原来的生活方式。
我对如何做成熟的慈善事业也有了更直观的观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完善稳定专业的慈善机构进行组织,然后通过志愿者切身的体会,进行宣传。把业余的和专业的分开,才能有更好的运作。从一开始发给我们的PPT、小册子,我们都觉得做得很专业认真,看着就靠谱。到后来施工过程中,有专门的摄影人员,一直记录整个过程;还有一台摄影机,时不时留下动态情况。这都显得很有组织。
最后的最后,我想写一件私人的体验。一天晚上终于完工了。来了位吹笛子的老者,村民们围着他在我们修好的广场上跳舞。我打小不怎么喜欢跳舞这个运动。我觉得他们都很开心,就上去牵着老婆婆的手,小妹妹的手,跟他们一起跳。跳得我洗得澡算是白洗了。至此完成了我想跟别人一起跳舞的愿望。这实在有些美妙,这里有一种全身心的喜悦。要是哪天我厌倦了想太多说太多的现代文明,我就去,再跳一支舞。
(此为未完成之作业,有些啰嗦,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