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女青年
各位先百度一下“文艺女青年”,查看相关词条。现代社会已经把文艺女青年标签化为“长裙”、“布鞋”、“豆瓣网”,并量化出文艺女青年速成0~9段。“文艺”一词在当代的拉风程度取代了“小资”,从凤姐到林志玲无不趋炎附势趋之若鹜。于是乎,城市里林立的写字楼和咖啡馆附近出没各等姿色的女子,穿徐静蕾,听陈绮贞,读张小娴,看岩井俊二,说郭敬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还是表象,既然文艺是一种气质,当然不能简单通过物质和生活方式来量化。但还是有一些标准。这里取豆瓣网上一个定义:我们一般把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的,有相当人生经历的,对于性 爱和爱情有着相同并且很大兴趣的,非常关注一种叫“感觉”的东西,并时常能从恋爱,做 爱,以及文学作品,电影,音乐欣赏和创作中找到这种东西的女青年,称为文艺女青年。
从定义可见,文艺女青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受文艺知识荼毒较重,思维方式和男青年、尤其是理工出身男青年不同。她们会在情色和色 情之间找到平衡,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时追求“感觉”的自我表现、自我标榜,但绝不自我迷恋。而伪文艺则喜欢摆一个造型自以为在风中凌乱却让人想把她当街凌迟,喋喋不休地用华丽的辞藻慌乱青春实际上毫无二致就是凤姐发春。
文艺和伪文艺,个中界线较难把握,而且“文艺腔”绝对不是个褒义词,即便在文艺女青年那里。时下各大贴吧流行的山寨“琼瑶体”、“梨花体”、“郭四体”、“文山体”就是对伪文艺嬉笑式的怒骂。这不是大众文艺风尚日下,也不是社会容纳气量萎缩。文艺理论界有个牛逼哄哄的人巴赫金(这个名词是文艺女青年速成应知应会词之一),在现代主义很吃香。他提出过一个词儿叫“降格”(degradation),就是通过人为地降低事物的精神层次,变崇高为鄙俗,变庄严为油滑,抹杀其尊严,从而达到宣泄自我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因此,雅和俗是双生花,不大俗无大雅。说到这个程度,凤姐就是对文艺女青年的降格,其本身就是个文艺现象,一场全民狂欢。
再由上述定义出发,追古抚今。远的蔡文姬、卓文君就不谈了。宋代李清照可以算资深文艺女青年,通音律,知金石,懂书画,长诗词。一般传说她与夫婿赵明诚二人如胶似漆、举案齐眉,“夫妇擅朋友之胜”。下面是见证真相的时刻:李清照与赵明诚无嗣,而赵又是个孝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嫌弃李,又妒忌李的才名。但李运气好,还没赶上被老公休了就先守寡。寡也没守成,碰到个禽兽张汝州,饱受家庭暴力,改嫁问题还遭到士人非议,真真成了“人比黄花瘦”。故若文艺女青年称你“李清照”,先别得意,很可能不是夸你同道中人而是咒你生不出儿子遇人不淑。
简·奥斯丁(JA)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年。维多利亚年代女人地位低下,知识女性凤毛麟角,所以尽管JA写的无非是言情,但能把饮食男女写到这种高度,确实能让人肃然起敬。如果那个时代发明了电影电视,JA果断是个琼瑶奶奶一样出色的编剧。JA有着深深的老二情结,聪明伶俐才貌双全的女主大多行二,从《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到《劝导》中的安妮。很明显,JA对标准女主角的定义必须是自己一样的中产阶级小家碧玉型文艺女青年,擅文学,晓诗书,为人低调,品味不俗。爱玛是个特例,其余女主角常时不时要在书里发表一通文艺观点,以体现其知书达理,思路清桑,颇有见地,顿时引起身边各类男性崇敬。同时JA还是“父母皆祸害”的代言人,女主必须保持独立清醒的头脑。注意,这里“独立”性很重要,是女性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JA自己便是在自己的婚恋问题上没有坚持住“独立”,从而错失良缘。当当年的穷律师成了大法官,JA只能饮恨著书,孤身终老。
再后来的张爱玲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也不多讲了;前者大家太熟,后者大家太不熟。总之上述数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婚恋问题都备受八卦爱好者关注,皆为命途多舛爱情不顺的主,弄得我不敢再写深受我爱戴的毛尖老师。这里只讲一桩轶闻。某次翻译课,影片里有一句motherfucker,我们大都觉得不雅,不便直译。毛老师横眉冷对:“这句为什么不直翻?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们平时不都这么说话吗?操你妈!”语惊四座,鸦雀无声。这位写出《慢慢微笑》、《非常罪,非常美》的文艺女青年,《万象》专栏作家,文艺大师李欧梵爱徒,上海国际电影节评论员,新潮而锐利,人称“犀利姐”。她倒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装扮,书包球鞋走过师大草坪的时候,迎面一副黑框眼镜让人忍不住想打声招呼:“同学!”但她周身气场太冷静太萧肃,在她面前心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土里。
其余如三毛亦舒张小娴,也是颇具文艺气质的女青年,但读三毛亦舒张小娴的就未必是。这是创作和接受之别。你读遍亦舒,大脑也就是一个微博,最大容量是憋出140个字。三毛是要读多少书经多少事才能成就一个三毛,哪是看两遍《梦里花落知多少》就能文艺起来的。想起班长嘉嘉小姐在地铁上十分钟赶出来的培训心得被工行老师惊为天人大肆表扬,引无数同学竞折腰,但押韵对偶这种雕虫小技对文艺出身的外汉女生来说确实不在话下,头韵尾韵,排比顶真,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古今中外,江河滔滔,这才是四年文科打磨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我们不说玛丽隔壁而说呜呼哀哉,能用四个字绝不用两个字。我们也不免俗,关键是找到平衡,当个文艺流氓,典型对白是:册那,此何人哉!
你可以说我们清高,但一般只轻视伪文艺。有时也文人相轻。那个大老远跑来师大给我背《师说》的简直就是找砖拍。文艺女青年绝不喜欢文艺男青年(注意,只限青年),因为文艺男青年爱文艺胜过爱女青年。一方面文人相轻的潜规则限制了此二类人精神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文艺女青年深知爱情只不过是男人排遣多余的肾上腺激素的方式——她们追求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但更信奉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念,对爱情和性 爱的理论认识明晰而深刻。佛洛依德的《作家和白日梦》就告诉我们写作是作家在发泄性欲。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托尔斯泰求之不得的性幻想;小红帽也不是个单纯的童话,而是淫荡女子堕落的故事,藏着大灰狼的树林就是孕育罪恶的象征。五四时期的女青年或许还把鲁迅和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徐志摩和林徽因奉为佳话,现在的文艺女青年早没那么幼稚了。她们不想当现代刘兰芝,东南枝哪里找不到,现实生活才最重要。
这年头文艺够红但不够赚钱,只能当爱好不能当职业。当爱好还未必上台面,动辄来一句“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ummer’s day”也挺寒碜人的(哈哈,其实这是莎士比亚大叔写给他爱慕的美少年的),朋友见你都避之三舍。文艺的尴尬碰上女人就更尴尬。“蓝袜子”(十八世纪法国代指“女才子”)这个词从来都带有浓重的贬义色彩。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固然招人嫌,过分坚强独立自视甚高也是讨白眼。文艺女青年还是应当低调闷骚,姐这儿写的不是日记,是寂寞。
——操你妈!
这些还是表象,既然文艺是一种气质,当然不能简单通过物质和生活方式来量化。但还是有一些标准。这里取豆瓣网上一个定义:我们一般把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的,有相当人生经历的,对于性 爱和爱情有着相同并且很大兴趣的,非常关注一种叫“感觉”的东西,并时常能从恋爱,做 爱,以及文学作品,电影,音乐欣赏和创作中找到这种东西的女青年,称为文艺女青年。
从定义可见,文艺女青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受文艺知识荼毒较重,思维方式和男青年、尤其是理工出身男青年不同。她们会在情色和色 情之间找到平衡,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时追求“感觉”的自我表现、自我标榜,但绝不自我迷恋。而伪文艺则喜欢摆一个造型自以为在风中凌乱却让人想把她当街凌迟,喋喋不休地用华丽的辞藻慌乱青春实际上毫无二致就是凤姐发春。
文艺和伪文艺,个中界线较难把握,而且“文艺腔”绝对不是个褒义词,即便在文艺女青年那里。时下各大贴吧流行的山寨“琼瑶体”、“梨花体”、“郭四体”、“文山体”就是对伪文艺嬉笑式的怒骂。这不是大众文艺风尚日下,也不是社会容纳气量萎缩。文艺理论界有个牛逼哄哄的人巴赫金(这个名词是文艺女青年速成应知应会词之一),在现代主义很吃香。他提出过一个词儿叫“降格”(degradation),就是通过人为地降低事物的精神层次,变崇高为鄙俗,变庄严为油滑,抹杀其尊严,从而达到宣泄自我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因此,雅和俗是双生花,不大俗无大雅。说到这个程度,凤姐就是对文艺女青年的降格,其本身就是个文艺现象,一场全民狂欢。
再由上述定义出发,追古抚今。远的蔡文姬、卓文君就不谈了。宋代李清照可以算资深文艺女青年,通音律,知金石,懂书画,长诗词。一般传说她与夫婿赵明诚二人如胶似漆、举案齐眉,“夫妇擅朋友之胜”。下面是见证真相的时刻:李清照与赵明诚无嗣,而赵又是个孝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嫌弃李,又妒忌李的才名。但李运气好,还没赶上被老公休了就先守寡。寡也没守成,碰到个禽兽张汝州,饱受家庭暴力,改嫁问题还遭到士人非议,真真成了“人比黄花瘦”。故若文艺女青年称你“李清照”,先别得意,很可能不是夸你同道中人而是咒你生不出儿子遇人不淑。
简·奥斯丁(JA)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年。维多利亚年代女人地位低下,知识女性凤毛麟角,所以尽管JA写的无非是言情,但能把饮食男女写到这种高度,确实能让人肃然起敬。如果那个时代发明了电影电视,JA果断是个琼瑶奶奶一样出色的编剧。JA有着深深的老二情结,聪明伶俐才貌双全的女主大多行二,从《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到《劝导》中的安妮。很明显,JA对标准女主角的定义必须是自己一样的中产阶级小家碧玉型文艺女青年,擅文学,晓诗书,为人低调,品味不俗。爱玛是个特例,其余女主角常时不时要在书里发表一通文艺观点,以体现其知书达理,思路清桑,颇有见地,顿时引起身边各类男性崇敬。同时JA还是“父母皆祸害”的代言人,女主必须保持独立清醒的头脑。注意,这里“独立”性很重要,是女性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JA自己便是在自己的婚恋问题上没有坚持住“独立”,从而错失良缘。当当年的穷律师成了大法官,JA只能饮恨著书,孤身终老。
再后来的张爱玲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也不多讲了;前者大家太熟,后者大家太不熟。总之上述数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婚恋问题都备受八卦爱好者关注,皆为命途多舛爱情不顺的主,弄得我不敢再写深受我爱戴的毛尖老师。这里只讲一桩轶闻。某次翻译课,影片里有一句motherfucker,我们大都觉得不雅,不便直译。毛老师横眉冷对:“这句为什么不直翻?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们平时不都这么说话吗?操你妈!”语惊四座,鸦雀无声。这位写出《慢慢微笑》、《非常罪,非常美》的文艺女青年,《万象》专栏作家,文艺大师李欧梵爱徒,上海国际电影节评论员,新潮而锐利,人称“犀利姐”。她倒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装扮,书包球鞋走过师大草坪的时候,迎面一副黑框眼镜让人忍不住想打声招呼:“同学!”但她周身气场太冷静太萧肃,在她面前心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土里。
其余如三毛亦舒张小娴,也是颇具文艺气质的女青年,但读三毛亦舒张小娴的就未必是。这是创作和接受之别。你读遍亦舒,大脑也就是一个微博,最大容量是憋出140个字。三毛是要读多少书经多少事才能成就一个三毛,哪是看两遍《梦里花落知多少》就能文艺起来的。想起班长嘉嘉小姐在地铁上十分钟赶出来的培训心得被工行老师惊为天人大肆表扬,引无数同学竞折腰,但押韵对偶这种雕虫小技对文艺出身的外汉女生来说确实不在话下,头韵尾韵,排比顶真,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古今中外,江河滔滔,这才是四年文科打磨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我们不说玛丽隔壁而说呜呼哀哉,能用四个字绝不用两个字。我们也不免俗,关键是找到平衡,当个文艺流氓,典型对白是:册那,此何人哉!
你可以说我们清高,但一般只轻视伪文艺。有时也文人相轻。那个大老远跑来师大给我背《师说》的简直就是找砖拍。文艺女青年绝不喜欢文艺男青年(注意,只限青年),因为文艺男青年爱文艺胜过爱女青年。一方面文人相轻的潜规则限制了此二类人精神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文艺女青年深知爱情只不过是男人排遣多余的肾上腺激素的方式——她们追求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但更信奉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念,对爱情和性 爱的理论认识明晰而深刻。佛洛依德的《作家和白日梦》就告诉我们写作是作家在发泄性欲。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托尔斯泰求之不得的性幻想;小红帽也不是个单纯的童话,而是淫荡女子堕落的故事,藏着大灰狼的树林就是孕育罪恶的象征。五四时期的女青年或许还把鲁迅和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徐志摩和林徽因奉为佳话,现在的文艺女青年早没那么幼稚了。她们不想当现代刘兰芝,东南枝哪里找不到,现实生活才最重要。
这年头文艺够红但不够赚钱,只能当爱好不能当职业。当爱好还未必上台面,动辄来一句“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ummer’s day”也挺寒碜人的(哈哈,其实这是莎士比亚大叔写给他爱慕的美少年的),朋友见你都避之三舍。文艺的尴尬碰上女人就更尴尬。“蓝袜子”(十八世纪法国代指“女才子”)这个词从来都带有浓重的贬义色彩。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固然招人嫌,过分坚强独立自视甚高也是讨白眼。文艺女青年还是应当低调闷骚,姐这儿写的不是日记,是寂寞。
——操你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