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表达什么,它把表达让给读者
诗不表达什么,它把表达让给读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表达什么。它最多只提供言语的可能,以及这可能中的可能被抛出的现象和被摔碎的生活场景碎片以及拼接。为其不表达什么,它在读者那儿,所达到的意指途径更多,这种种途径可以说是由读者的理解力铺成的,它们通向未知(思考所不及的地方)甚至是途径对途径的扰乱造成无效——迷宫的效果就是使出路与通道无效,我们想象一下作为个体的人在时空状态下被选择的无奈和行为的无效。从功能意义上说,诗正是触发人的理解力产生运作效应的生发器。而另一属于拓展、延伸人的体验类这一范式的诗,是由语词的纯能指在暗昧处不定的闪光(语词肉身的抖动、节奏、重复、间隔或缝隙等),触发读者身体的某种反应,比如颤栗、心跳突顿、毛孔发麻等等。一种斩断所指、无意义化(而非去意义化--它会多少带来技术痕迹)的写作。当今诗歌,已出现了一种真正的好的口语诗,在对世界进行看似“纯客观”(其实是别有选择的)的描述或者陈述中,反对着所谓“传统的诗意”,在非诗的生活现实环境里发现或者说创造出属于心灵的另一现实,那种表面上老实、无修辞的陈述里有句子与句子、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极为机敏的分属于不同层面的互动、移位、倾覆和滴撒。想想看,诗人就是这样的,在别人认为无诗意的地方趣味盎然。没办法。他们是一群站着都能睡觉、活埋都觉得背部柔软的动物。
可以这么说,诗不表达诗。不表达自身的诗是谦逊的、卑微的,充分尊重和相信读者智慧的。它是未完成的,它只是一次善意的邀请、邀约和鼓励,让读者通过它来完成它、创造它,让读者获得更多的表达或欲言又止。因此,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
2010.8.30临屏随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表达什么。它最多只提供言语的可能,以及这可能中的可能被抛出的现象和被摔碎的生活场景碎片以及拼接。为其不表达什么,它在读者那儿,所达到的意指途径更多,这种种途径可以说是由读者的理解力铺成的,它们通向未知(思考所不及的地方)甚至是途径对途径的扰乱造成无效——迷宫的效果就是使出路与通道无效,我们想象一下作为个体的人在时空状态下被选择的无奈和行为的无效。从功能意义上说,诗正是触发人的理解力产生运作效应的生发器。而另一属于拓展、延伸人的体验类这一范式的诗,是由语词的纯能指在暗昧处不定的闪光(语词肉身的抖动、节奏、重复、间隔或缝隙等),触发读者身体的某种反应,比如颤栗、心跳突顿、毛孔发麻等等。一种斩断所指、无意义化(而非去意义化--它会多少带来技术痕迹)的写作。当今诗歌,已出现了一种真正的好的口语诗,在对世界进行看似“纯客观”(其实是别有选择的)的描述或者陈述中,反对着所谓“传统的诗意”,在非诗的生活现实环境里发现或者说创造出属于心灵的另一现实,那种表面上老实、无修辞的陈述里有句子与句子、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极为机敏的分属于不同层面的互动、移位、倾覆和滴撒。想想看,诗人就是这样的,在别人认为无诗意的地方趣味盎然。没办法。他们是一群站着都能睡觉、活埋都觉得背部柔软的动物。
可以这么说,诗不表达诗。不表达自身的诗是谦逊的、卑微的,充分尊重和相信读者智慧的。它是未完成的,它只是一次善意的邀请、邀约和鼓励,让读者通过它来完成它、创造它,让读者获得更多的表达或欲言又止。因此,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
2010.8.30临屏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