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走进走出大宅门
走进走出大宅门
——《大宅门》编导郭宝昌咏叹迷离身世
编者的话:中央电视台不久前在黄金时间热播的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从头至尾获得广大观众不寻常的喜爱。编导郭宝昌先生应本刊之约,在繁忙拍摄又一部力作的宝贵间隙,讲述他进入京城乐氏医药名家的大宅门后与养母的情缘,以及如何解密自己的身世。相信看过《大宅门》的读者读后会慨叹不已。他还答应就他的婚姻家庭变迁,待稍有空隙再为本刊写续篇。让我们期待着。
口述/郭宝昌 整理/柳 明
大宅门里孤独的“少爷”,精神备受压抑
1940年,我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工人之家。咿呀学语时,命运转了两个弯儿之后,我成了京城著名的医药世家乐家大宅门里的“少爷”。
我的养母叫郭榕,长得俊美又聪慧。她26岁嫁给乐家四老爷时,乐四老爷已经70岁了。我编导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里的李香秀就是以她为原型,白景琦则是以我养父为原型。我的养母和养父年龄虽相差那么大,但我印象中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他们不能生育,在那样的大宅门里,无子是不行的。按乐家族规,过继子嗣
《大宅门》剧照(斯琴高娃扮演二奶奶白文氏,郭宝昌扮演沈树仁)
必须在本族中挑选。我的养母自然不愿过继本族子弟,因为这样一来,她百年之后依然后继无人,遗产仍落在乐家。所以我就由一个我叫“高大妈”的把我抱到养母的娘家(当时我太小,是后来才知道的)。我作为养母的侄子,跟她姓郭,叫她姑妈,由她的娘家妈带着,我管老人叫“奶奶”。奶奶过世后,姑妈把我接到乐家。从此,我与养母以母子相称。
我到了乐家,养母对我疼爱有加,无论吃喝穿戴,样样都为我想得很周到,处处呵护着我。也就是说,把我当做真正的少爷。
我那时小,分不清许多事,特别是在这个大宅门里,人多,事又特别多。但我知道,我和这个宅门里的其他孩子不一样。也就是说,我知道自己并非这个宅门里的正牌少爷,只不过是养母贫寒的娘家人。这样,我和那些孩子玩不到一块儿。事实上,这个宅门里的诸多少爷、小姐也看不起我、不搭理我。除了养母,我很少和其他人接触,小小年纪便尝到了孤独的滋味。养母为了维护她的尊严,对我的出身严格保密。为此,从1942年起,养母每月都给高大妈5块大洋的保密费,解放后改成5元人民币。当时我也不知道这是保密费,只以为是养母对她的接济。不可思议的是,从1952年到1955年,也就是我12岁到15岁,这钱由我送去给高大妈。
这个高大妈,当时我只知道她是养母的街坊,家住天桥福长街三条的一个大杂院里,两间低矮的破土房,进门是一个大土炕。她很穷,但人很好,见到我,她有一种发自真心的亲热。和她在一起,我没有什么忌讳,也体验到一种亲情,感到很温暖。
那时,天桥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趁送钱之机,我必逛天桥,喝碗豆汁或吃碗老豆腐,看“飞飞飞”或套个圈什么的。这样,每次送钱我就像是过节一样高兴。在大宅门里,我哪享受得到这些啊。
解放后,乐家族规的继承法自然不攻自破。养母多次让我改姓乐,这样将来继承财产就更顺理成章了。而这时,我思想逐渐进步,心里蔑视富商,不愿做商家子弟,也就是不愿做剥削别人的人,一心要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以不但不肯改姓,还拒绝股东的名分和房地产的所有权。为这,我伤透了养母的心。这点成了我们娘俩间最初的一道无形隔阂。
我上的小学有位叫侯远帆的老师,他很喜欢我,因为我自幼表现出有点儿艺术天分,在他的调教下,我一心想做话剧演员。在大宅门里,有什么喜庆事会搭戏台,请京城里的京剧名角来唱戏。当然,这只是为了开心。事实上,大宅门里的人从心底里瞧不起演戏的人,叫他们“戏子”,养母和大宅门里的人一样唾弃戏子。我想做话剧演员,自然不合我养母的心意,被她视为下九流。这在我和她之间又横了一道杠子。渐渐地,我们娘俩很难沟通,以致没什么话讲了。这样又加重了我的孤独感。
这之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我问她:“我爸爸哪儿去了?人家都有爸爸,我怎么总也见不到他?”她恐怖地用手比画了个“八”字,表示我爸爸是“八路”,千万不要问,说出去是会没命的。我信以为真,自然不敢再问。奶奶过世后,我再问任何人,却无一人知道此事。随着我渐渐长大,这事在我心中成为疑团。
15岁暑假的一天,我又给高大妈送钱去。她的婆婆、我叫“姨奶奶”的耳聋眼花,体弱多病,成年偎在炕上。这次,我一进门就感到气氛不对。扯了些闲话后,高大妈要带我去逛天桥,高大爷说还有好些话要说,和高大妈争执几句后,高大爷满脸通红地狠狠拍了一下桌子,厉声说:“当初就不该送你去!”我愣住了,这是指我?我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姨奶奶突然伸出两手乱摇摆着大叫:“不许说!不许说!不许再说!”虽然后来我还是和高大妈去了天桥,可这情景让我感到自己身上有个大疑团。
回家后,我忍不住去厨房,问一直对我挺好的老保姆“当初就不该送你去”是什么意思,她支吾着像逃离瘟疫般出了厨房。过了一会儿,养母把我叫了去,似乎漫不经心地问了几句高大妈
郭宝昌的养母与孙子满月时合影
家的情况,然后话锋一转问:“‘当初就不该送你去’是怎么回事?”我知道这是老保姆告诉她的,就如实讲述经过。这时,她的眼里流露出我从没见过的凶光,过了好一会儿她才随便地说:“你玩去吧,没事了。”可我回到自己的屋里不久,就见她换衣服出去了。
从此,我失去了给高大妈送钱的“资格”。
1958年春节前夕,高大妈来了。养母对她诉说了许多大宅门里生活艰难、年关不好过的话。高大妈要走,我送她出门,她一把拉住我的手:“宝,你妈知道我是来借钱的,先叫穷,堵住我的嘴。这个年我过不去了,想借40块钱。你知道高大妈疼你,你再跟你妈说说,我等着。”我进屋为高大妈向养母说了不少好话。养母非常愤怒:“早就知道她来要钱,不给!一个子儿都不给!”我又为高大妈说了些好话,她才拿出10块钱:“这都是看你的面子。”我感到尴尬,拉出床底下的小木箱,把里边我攒的钱全拿出来,约40多块钱。刚往外走,养母厉声喝住我,这时她眼里又闪动着凶光:“我给她还不成吗?”她终于拿出40元,“给她!下不为例!”我觉得养母很不近人情。
当我把钱交给高大妈时,她老泪纵横:“宝,大妈没白疼你,你救了我们……”我听后也泪流满面。
后来,我常有意无意地躲着养母,因为经历了这些,同时也认为自己长大了,明白了许多道理,越发不能接受她的意见,常常见了她不知该说什么,尽管生活上她还是这样那样为我操心,可我内心觉得在这个大宅门里是彻底孤独了。
为解密自己的身世,与养母结下隔膜
1959年夏,我报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在中戏的考场,我遇见童年时的一位邻居。他突然问:“找到你的亲生母亲了吗?”我脱口而出,“她在家呢。”他说:“那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你怎么到现在还不知道?”这时我才确认,我还有一位亲生母亲,可我不知道该去问谁,该到哪里去找。
1962年春节前,高大妈忽然来送信说:“你姨奶奶不行了,死前一定要见见你。”于是我与养母一起坐车到天桥那个大杂院。那时,我已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三年级的学生,穿得很阔气,一下子轰动了大杂院。姨奶奶听说我来了,扔了正拿着扫炕的笤帚,两只手在空中乱抓。我发现她已失明了,忙把手递过去。她一把将我拉到她的怀里,紧紧搂住我,直到我离开。我已感觉不到少年时的温馨,浑身不自在,甚至嫌他们家太脏,受不了屋里劣等的烟草味。我见养母的眼里一片冷漠,甚至还有敌视。我们要走了,姨奶奶像受了惊吓似的死命抱住我:“别走!我再也见不着你了吧?我活不了几天了啊……”在高大妈的帮助下,我终于挣脱出来。果然几天后,姨奶奶死了。我和养母都没去。
1964年元旦刚过,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来了。我出身不好,被卷了进去,送农场改造。这时我忽发奇想:假如我出身工人家庭是否可减免我的刑罚?这当然是一种投机心理。
大年除夕,我回家向养母叩头辞岁,接过她给的“压岁钱”后,鼓足勇气,但眼睛不敢直视她,问:“我的亲生父母、我的家人还在吗?”
养母一下子惊呆了,两眼直直地望着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屋里的气氛很紧张。过了好一会她才平静下来:“你不是要去理发吗?去吧。回来我跟你说。”
我拿的理发票是夜里12点半的,回来已近1点,养母在屋里等我。我再次问她,她却说没什么可说的。我催问,她才
郭宝昌16岁时与养母合影
告诉我,我亲爸爸早死了,我妈妈把我卖到郭家,前两年也死了,我的卖身契烧了,因为我妈妈死了,留着没用。她说这些对我这么重要的事时像说死了一只鸡那么简单和平静。说完,她走到门口又回过身来问:“知道高大妈是你什么人吗?”见我茫然,又说,“是你三姨,你的亲三姨!”然后回了她的北屋。我惊愕了半晌,终于趴在床上痛哭失声……
第二天年初一,高大妈来拜年,见我们母子脸色都不好。我送她出门时悄悄地让她到儿童剧场门口等我。我回屋后有意磨蹭了一会儿。才说去王府井新华书店。在约定地点见到高大妈,我直接追问我的亲生父母和家里的其他人都在哪里,她开始怪我:“怎么问我这个?你这孩子怎么想起问这个来了?”
我突然说:“我知道你是我亲三姨,你不说我也知道!”
我的三姨来自农村,生长在城市的底层,没文化。她一听我这么说,不管不顾地扯开嗓门、甩着胳臂大叫:“老天爷呀!这是怎么啦?你怎么知道的呀?”她这一表现招来了许多人围观。我赶快拉她到一处僻静地方,又追问。她这才战战兢兢地告诉我前后经过。
原来,我的父亲姓李,母亲姓崔。我叫李宝常,两岁时父亲冻饿死于街头,我被母亲以80块大洋卖到沙城火车站站长吴家,改姓吴。我三姨觉得80块大洋卖得很便宜了,把我赎了回来,转手以200块大洋把我卖给了郭家,也就是我养母的娘家。我妈妈自己也被骗了,被卖到宣化的张家,后来不堪虐待,携子女逃回老家,解放后又改嫁生产队的饲养员王家。我还有一个大我3岁的哥哥和一个妹妹。有一回,我的生母来北京找我,跟我的养母碰到一块儿了,三姨差点儿吓死。从那以后,三姨就对我养母说我妈妈死了,好让我养母放心。
我听完后问:“他们现在哪里?”三姨说不知道。我恳切求她:“三姨,帮我找到他们,日后我一定好好孝敬您。”三姨犹豫一下答应了。
我把这一切都汇报给农场的管理干部,哪知他还是说我吃的是剥削饭,早已变质。但我要找到亲人的念头没死。
“文化大革命”来了。我堂房二哥乐松生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首先带头放弃了股息。我又感到立功的时刻到了,坚定地动员养母放弃。她不肯。经我苦口婆心劝告,她答应放弃一半。当我再劝她时,她终于翻脸了:“宝昌,你不就是觉得当资本家可耻吗?我就是资本家。你觉得有我这么个资本家的妈不光彩,你可以不认!你自食其力成你的家,过你的日子去!若还念及母子之情,你有空就回来看看我。你不愿来也无所谓!”
她这不是把我轰出家门吗?我拿起破书包就走,临出门时摔下一句话:“我永远不再进这个家门儿!”
“文化大革命”里,只凭我的出身日子就不会好过,又何况在大宅门里还养成了一些不易就范的脾气,日子更不好过了。这时,我自然没法再寻找我的亲生母亲,也和养母断了联系。
1969年初我终于被宣布“没事了”。又是大年除夕,我很想知道养母怎么样了,来到东华门旧居。这里已成为大杂院,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我想到养母过去曾在前外草场四条买了一所房子,就奔了过去。岂料只见门口挂了一块牌子:草场四条革命居民委员会。我走进去,一位老大妈听说我找郭榕,认出是我。从她那儿,我得知养母已搬到一处简易房。我又奔了去,走到门口,见她正在卖箱子。她见到我,像见到天外来的怪物似的,怔了一会儿才让我进她住的屋子。这是一间七平方米低矮、简陋的小屋。我告诉她我放出来了,宣布我没事了。让我一愣的是,她说:“没事就好,好好改造吧。大家都得改造。”然后又告诉我,因为她出身贫农,是卖到乐家的,红卫兵对她挺好的。还说我应该去看看我三姨:“没有你三姨也没有咱们这段缘分。当年把你卖到沙城,你三姨借了80块大洋把你赎回来,我花了200大洋买了你。你三姨夫赚了120块大洋!”这时我的心里乱成一团麻。
“可是……咱们的缘分到头了。”养母这话实际是让我主动表示回到她身边,但我倔着劲,非让她承认过去我让她放弃股息是对的不可,她又不肯承认,这样我又觉得和她没法沟通,起身要走。
她突然冲过来抱住我:“宝昌!你别走。我养你这么大不容易。”然后告诉我她怎么到处打听我的下落,说着说着她哭了。以她过去的尊贵和权势,能这样很不容易了。可我还坚持让她承认她过去错了。她又不说话了。我毅然开门走了出去。
我去找我的三姨,正赶上三姨和三姨夫在吃饺子。三姨夫问我今后的打算,是和我养母过呢,还是和他们一起过。
我表示要找到我的亲生母亲,而且也把心里对他的反感——他在我身上赚了120块大洋——摔了出来。说完我离开了。大过年的,我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
世上的事就有这么巧。1969年3月,我在张家口腰占堡4619分队干校劳动,有封信挂在连部门口一个多月没人领。排长让各班轮着看,传到我手一看,我见寄信人的地址是我三姨家,就大着胆子把信拆了。原来是我的亲哥哥写来的,他写的是我原来的名字,他找了我30年了。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还有个姐姐,她15岁时被我妈妈卖到窑子里。这给我的打击非常大,我苦苦寻找了几十年的生母在我心中一下子彻底毁了。我恨她!后来我托人在唐山找到姐姐,她不认我们,包括我这也是被卖的弟弟。
后来我才知道哥哥是怎么找到我的。一次,我的舅老爷来京办事,偶然掀开三姨的炕席想找纸卷烟,发现我写给三姨的信,他拿走了我的地址。就这样,我们手足兄弟——一个是在接受改造的资本家子弟,一个是农村的生产队长,有点儿悲壮地聚在一起。哥哥告诉我,我们的妈妈每年都到北京找我,三姨告诉她我进了监狱,发配到云南,死在那儿了。
但我还是要看一眼我的生母,当然这绝不是我想她,而是好奇心作怪。其实,这时候我一直很惦念我的养母,因为一个少年时的朋友来看我,说我养母想我哭得双眼几近失明。我趁女友回京,委托她代我去探望养母。头回,养母说不认识我,早就断了关系,也不想再来往。我和女友再去,这次养母很热情。她的眼疾虽说得到了控制,但仍没恢复。她张罗着给我做了一大饭盒土豆沙拉。我吃在嘴里,怎么也咽不下去。
我假借回老家看我贫穷生母的名义请了探亲假,其实是先和养母在一起。三年前离家的不愉快全忘光了,我们母子抱在一起,互相嘱咐“不哭,不哭”。
快乐的两天一眨眼过去了,我不得不告诉养母我是以回老家看望生母的名义回来的,必须去一趟老家。我想她理解我,也就没太注意她细微的心理。
老家的贫穷是我没亲眼看到绝对无法想象的。我的亲生母亲只是一个劲儿地向我诉苦,哭,要跟我走。我坚决拒绝。这是我被亲生母亲卖后一生中与她惟一的一次见面。
我回来后,听到养母在屋里狠狠地自言自语:“狼,养了一只狼!狼是喂不熟的!”我知道坏了!我想对她解释,告诉她……但不知为什么说不出口。这种误会,使我们之间过去为放弃股息等事的不理解上升成了终身的隔膜。以后,她一直耿耿于怀,临终说的最后一句话“无牵挂”就是证明。那时我正从工作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往回赶的半路上,三姨在她身边。我听三姨告诉我她说的这句话,我明白这三个字是冲我说的。我更明白,她不是不想我,是恨到了极点地想我!我听后十分后悔:为什么当初不把我回老家看生母的真实心意向她细细说清楚……
养母就这样带着对我的爱和恨走了。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用《大宅门》祭奠我的养母
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深刻地体验到我生活在其中的大宅门的不一般,它太复杂,让我不由得要想很多。我学了我的养父四老爷的不少坏毛病,一身反骨,对我的养母总是扭着来,一次次让她伤心,我却浑然不觉。当认真抚心自问时,我深知她是真心疼爱我,甚至太宠爱我。直到14岁,我每晚还要养母哄睡觉,我睡熟之后,养母才悄然离去。每夜3点钟,她都要到我的屋里给我盖一次被、关好窗户。高二时我留了一级,为此我喝得大醉,号啕大哭。她轻轻地对我说:“留了级心里不好受是吗?你还小,再上一年怕什么?”从我记事以来,她不曾骂我一句,更没打过我一下,不少时候她对我的浑总是温和一笑,并不
郭宝昌的三姨
较真。这大约和她对我的养父太理解和谅解有关。在我14岁时,她教我学喝酒,16岁时教我学抽烟,还说这些都是做“爷”的要会的,不然就没法应付家庭内外的社交活动。她还说不会花钱的人就不会挣钱,告诉我钱只要花得是地方多少都该花,等等。她以她特殊的方式培养我,让我长见识,也让我想想为什么有人这样而有人又那样,让我懂得人生的复杂性和到底该怎么做人。这些对我后来从事艺术肯定是有帮助的。
事实上,我从16岁起就开始写小说,名字是《大宅门》,就以我生活的大宅门为原型。那时写,不单是因为我喜爱写,更因为在大宅门里,我有太多的失落、压抑、孤独、痛苦,远没一般孩子起码的快乐。我心里憋着太多的话,要说,又没处说,只好拿起笔对着纸说,也就是说给自己听。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我今天在电影或电视剧上能有一点儿作为,我想该感谢我曾经历的那些苦难。
养母不但疼爱我,对我的孩子也疼得心肝宝贝似的。我认为她疼得太过分。我想她除了有隔代亲的通病外,也是她这一生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尽管我不是她亲生的,可她也只有我这么一个人叫她“妈”。我不能让我的儿子把她累垮,不得不把孩子接到我身边。她又不畏劳顿自己一个人到广西来看孙子。
现在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已和广大观众见面。若让我回答为什么一定要写和导这部戏,我想除了我熟悉这种生活之外,我也想把这部戏作为对我养母的一种感念,或说是作为一种祭奠献给她,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毕竟,那种生活给了我非同一般的教育。任何一种教育,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它于人类有益的东西,都是可取的。
但我还是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正常的童年、少年,以及幸福的家庭生活。
责任编辑:柳 明
(郭宝昌 柳 明)
——《大宅门》编导郭宝昌咏叹迷离身世
编者的话:中央电视台不久前在黄金时间热播的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从头至尾获得广大观众不寻常的喜爱。编导郭宝昌先生应本刊之约,在繁忙拍摄又一部力作的宝贵间隙,讲述他进入京城乐氏医药名家的大宅门后与养母的情缘,以及如何解密自己的身世。相信看过《大宅门》的读者读后会慨叹不已。他还答应就他的婚姻家庭变迁,待稍有空隙再为本刊写续篇。让我们期待着。
口述/郭宝昌 整理/柳 明
大宅门里孤独的“少爷”,精神备受压抑
1940年,我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工人之家。咿呀学语时,命运转了两个弯儿之后,我成了京城著名的医药世家乐家大宅门里的“少爷”。
我的养母叫郭榕,长得俊美又聪慧。她26岁嫁给乐家四老爷时,乐四老爷已经70岁了。我编导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里的李香秀就是以她为原型,白景琦则是以我养父为原型。我的养母和养父年龄虽相差那么大,但我印象中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他们不能生育,在那样的大宅门里,无子是不行的。按乐家族规,过继子嗣
《大宅门》剧照(斯琴高娃扮演二奶奶白文氏,郭宝昌扮演沈树仁)
必须在本族中挑选。我的养母自然不愿过继本族子弟,因为这样一来,她百年之后依然后继无人,遗产仍落在乐家。所以我就由一个我叫“高大妈”的把我抱到养母的娘家(当时我太小,是后来才知道的)。我作为养母的侄子,跟她姓郭,叫她姑妈,由她的娘家妈带着,我管老人叫“奶奶”。奶奶过世后,姑妈把我接到乐家。从此,我与养母以母子相称。
我到了乐家,养母对我疼爱有加,无论吃喝穿戴,样样都为我想得很周到,处处呵护着我。也就是说,把我当做真正的少爷。
我那时小,分不清许多事,特别是在这个大宅门里,人多,事又特别多。但我知道,我和这个宅门里的其他孩子不一样。也就是说,我知道自己并非这个宅门里的正牌少爷,只不过是养母贫寒的娘家人。这样,我和那些孩子玩不到一块儿。事实上,这个宅门里的诸多少爷、小姐也看不起我、不搭理我。除了养母,我很少和其他人接触,小小年纪便尝到了孤独的滋味。养母为了维护她的尊严,对我的出身严格保密。为此,从1942年起,养母每月都给高大妈5块大洋的保密费,解放后改成5元人民币。当时我也不知道这是保密费,只以为是养母对她的接济。不可思议的是,从1952年到1955年,也就是我12岁到15岁,这钱由我送去给高大妈。
这个高大妈,当时我只知道她是养母的街坊,家住天桥福长街三条的一个大杂院里,两间低矮的破土房,进门是一个大土炕。她很穷,但人很好,见到我,她有一种发自真心的亲热。和她在一起,我没有什么忌讳,也体验到一种亲情,感到很温暖。
那时,天桥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趁送钱之机,我必逛天桥,喝碗豆汁或吃碗老豆腐,看“飞飞飞”或套个圈什么的。这样,每次送钱我就像是过节一样高兴。在大宅门里,我哪享受得到这些啊。
解放后,乐家族规的继承法自然不攻自破。养母多次让我改姓乐,这样将来继承财产就更顺理成章了。而这时,我思想逐渐进步,心里蔑视富商,不愿做商家子弟,也就是不愿做剥削别人的人,一心要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以不但不肯改姓,还拒绝股东的名分和房地产的所有权。为这,我伤透了养母的心。这点成了我们娘俩间最初的一道无形隔阂。
我上的小学有位叫侯远帆的老师,他很喜欢我,因为我自幼表现出有点儿艺术天分,在他的调教下,我一心想做话剧演员。在大宅门里,有什么喜庆事会搭戏台,请京城里的京剧名角来唱戏。当然,这只是为了开心。事实上,大宅门里的人从心底里瞧不起演戏的人,叫他们“戏子”,养母和大宅门里的人一样唾弃戏子。我想做话剧演员,自然不合我养母的心意,被她视为下九流。这在我和她之间又横了一道杠子。渐渐地,我们娘俩很难沟通,以致没什么话讲了。这样又加重了我的孤独感。
这之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我问她:“我爸爸哪儿去了?人家都有爸爸,我怎么总也见不到他?”她恐怖地用手比画了个“八”字,表示我爸爸是“八路”,千万不要问,说出去是会没命的。我信以为真,自然不敢再问。奶奶过世后,我再问任何人,却无一人知道此事。随着我渐渐长大,这事在我心中成为疑团。
15岁暑假的一天,我又给高大妈送钱去。她的婆婆、我叫“姨奶奶”的耳聋眼花,体弱多病,成年偎在炕上。这次,我一进门就感到气氛不对。扯了些闲话后,高大妈要带我去逛天桥,高大爷说还有好些话要说,和高大妈争执几句后,高大爷满脸通红地狠狠拍了一下桌子,厉声说:“当初就不该送你去!”我愣住了,这是指我?我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姨奶奶突然伸出两手乱摇摆着大叫:“不许说!不许说!不许再说!”虽然后来我还是和高大妈去了天桥,可这情景让我感到自己身上有个大疑团。
回家后,我忍不住去厨房,问一直对我挺好的老保姆“当初就不该送你去”是什么意思,她支吾着像逃离瘟疫般出了厨房。过了一会儿,养母把我叫了去,似乎漫不经心地问了几句高大妈
郭宝昌的养母与孙子满月时合影
家的情况,然后话锋一转问:“‘当初就不该送你去’是怎么回事?”我知道这是老保姆告诉她的,就如实讲述经过。这时,她的眼里流露出我从没见过的凶光,过了好一会儿她才随便地说:“你玩去吧,没事了。”可我回到自己的屋里不久,就见她换衣服出去了。
从此,我失去了给高大妈送钱的“资格”。
1958年春节前夕,高大妈来了。养母对她诉说了许多大宅门里生活艰难、年关不好过的话。高大妈要走,我送她出门,她一把拉住我的手:“宝,你妈知道我是来借钱的,先叫穷,堵住我的嘴。这个年我过不去了,想借40块钱。你知道高大妈疼你,你再跟你妈说说,我等着。”我进屋为高大妈向养母说了不少好话。养母非常愤怒:“早就知道她来要钱,不给!一个子儿都不给!”我又为高大妈说了些好话,她才拿出10块钱:“这都是看你的面子。”我感到尴尬,拉出床底下的小木箱,把里边我攒的钱全拿出来,约40多块钱。刚往外走,养母厉声喝住我,这时她眼里又闪动着凶光:“我给她还不成吗?”她终于拿出40元,“给她!下不为例!”我觉得养母很不近人情。
当我把钱交给高大妈时,她老泪纵横:“宝,大妈没白疼你,你救了我们……”我听后也泪流满面。
后来,我常有意无意地躲着养母,因为经历了这些,同时也认为自己长大了,明白了许多道理,越发不能接受她的意见,常常见了她不知该说什么,尽管生活上她还是这样那样为我操心,可我内心觉得在这个大宅门里是彻底孤独了。
为解密自己的身世,与养母结下隔膜
1959年夏,我报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在中戏的考场,我遇见童年时的一位邻居。他突然问:“找到你的亲生母亲了吗?”我脱口而出,“她在家呢。”他说:“那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你怎么到现在还不知道?”这时我才确认,我还有一位亲生母亲,可我不知道该去问谁,该到哪里去找。
1962年春节前,高大妈忽然来送信说:“你姨奶奶不行了,死前一定要见见你。”于是我与养母一起坐车到天桥那个大杂院。那时,我已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三年级的学生,穿得很阔气,一下子轰动了大杂院。姨奶奶听说我来了,扔了正拿着扫炕的笤帚,两只手在空中乱抓。我发现她已失明了,忙把手递过去。她一把将我拉到她的怀里,紧紧搂住我,直到我离开。我已感觉不到少年时的温馨,浑身不自在,甚至嫌他们家太脏,受不了屋里劣等的烟草味。我见养母的眼里一片冷漠,甚至还有敌视。我们要走了,姨奶奶像受了惊吓似的死命抱住我:“别走!我再也见不着你了吧?我活不了几天了啊……”在高大妈的帮助下,我终于挣脱出来。果然几天后,姨奶奶死了。我和养母都没去。
1964年元旦刚过,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来了。我出身不好,被卷了进去,送农场改造。这时我忽发奇想:假如我出身工人家庭是否可减免我的刑罚?这当然是一种投机心理。
大年除夕,我回家向养母叩头辞岁,接过她给的“压岁钱”后,鼓足勇气,但眼睛不敢直视她,问:“我的亲生父母、我的家人还在吗?”
养母一下子惊呆了,两眼直直地望着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屋里的气氛很紧张。过了好一会她才平静下来:“你不是要去理发吗?去吧。回来我跟你说。”
我拿的理发票是夜里12点半的,回来已近1点,养母在屋里等我。我再次问她,她却说没什么可说的。我催问,她才
郭宝昌16岁时与养母合影
告诉我,我亲爸爸早死了,我妈妈把我卖到郭家,前两年也死了,我的卖身契烧了,因为我妈妈死了,留着没用。她说这些对我这么重要的事时像说死了一只鸡那么简单和平静。说完,她走到门口又回过身来问:“知道高大妈是你什么人吗?”见我茫然,又说,“是你三姨,你的亲三姨!”然后回了她的北屋。我惊愕了半晌,终于趴在床上痛哭失声……
第二天年初一,高大妈来拜年,见我们母子脸色都不好。我送她出门时悄悄地让她到儿童剧场门口等我。我回屋后有意磨蹭了一会儿。才说去王府井新华书店。在约定地点见到高大妈,我直接追问我的亲生父母和家里的其他人都在哪里,她开始怪我:“怎么问我这个?你这孩子怎么想起问这个来了?”
我突然说:“我知道你是我亲三姨,你不说我也知道!”
我的三姨来自农村,生长在城市的底层,没文化。她一听我这么说,不管不顾地扯开嗓门、甩着胳臂大叫:“老天爷呀!这是怎么啦?你怎么知道的呀?”她这一表现招来了许多人围观。我赶快拉她到一处僻静地方,又追问。她这才战战兢兢地告诉我前后经过。
原来,我的父亲姓李,母亲姓崔。我叫李宝常,两岁时父亲冻饿死于街头,我被母亲以80块大洋卖到沙城火车站站长吴家,改姓吴。我三姨觉得80块大洋卖得很便宜了,把我赎了回来,转手以200块大洋把我卖给了郭家,也就是我养母的娘家。我妈妈自己也被骗了,被卖到宣化的张家,后来不堪虐待,携子女逃回老家,解放后又改嫁生产队的饲养员王家。我还有一个大我3岁的哥哥和一个妹妹。有一回,我的生母来北京找我,跟我的养母碰到一块儿了,三姨差点儿吓死。从那以后,三姨就对我养母说我妈妈死了,好让我养母放心。
我听完后问:“他们现在哪里?”三姨说不知道。我恳切求她:“三姨,帮我找到他们,日后我一定好好孝敬您。”三姨犹豫一下答应了。
我把这一切都汇报给农场的管理干部,哪知他还是说我吃的是剥削饭,早已变质。但我要找到亲人的念头没死。
“文化大革命”来了。我堂房二哥乐松生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首先带头放弃了股息。我又感到立功的时刻到了,坚定地动员养母放弃。她不肯。经我苦口婆心劝告,她答应放弃一半。当我再劝她时,她终于翻脸了:“宝昌,你不就是觉得当资本家可耻吗?我就是资本家。你觉得有我这么个资本家的妈不光彩,你可以不认!你自食其力成你的家,过你的日子去!若还念及母子之情,你有空就回来看看我。你不愿来也无所谓!”
她这不是把我轰出家门吗?我拿起破书包就走,临出门时摔下一句话:“我永远不再进这个家门儿!”
“文化大革命”里,只凭我的出身日子就不会好过,又何况在大宅门里还养成了一些不易就范的脾气,日子更不好过了。这时,我自然没法再寻找我的亲生母亲,也和养母断了联系。
1969年初我终于被宣布“没事了”。又是大年除夕,我很想知道养母怎么样了,来到东华门旧居。这里已成为大杂院,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我想到养母过去曾在前外草场四条买了一所房子,就奔了过去。岂料只见门口挂了一块牌子:草场四条革命居民委员会。我走进去,一位老大妈听说我找郭榕,认出是我。从她那儿,我得知养母已搬到一处简易房。我又奔了去,走到门口,见她正在卖箱子。她见到我,像见到天外来的怪物似的,怔了一会儿才让我进她住的屋子。这是一间七平方米低矮、简陋的小屋。我告诉她我放出来了,宣布我没事了。让我一愣的是,她说:“没事就好,好好改造吧。大家都得改造。”然后又告诉我,因为她出身贫农,是卖到乐家的,红卫兵对她挺好的。还说我应该去看看我三姨:“没有你三姨也没有咱们这段缘分。当年把你卖到沙城,你三姨借了80块大洋把你赎回来,我花了200大洋买了你。你三姨夫赚了120块大洋!”这时我的心里乱成一团麻。
“可是……咱们的缘分到头了。”养母这话实际是让我主动表示回到她身边,但我倔着劲,非让她承认过去我让她放弃股息是对的不可,她又不肯承认,这样我又觉得和她没法沟通,起身要走。
她突然冲过来抱住我:“宝昌!你别走。我养你这么大不容易。”然后告诉我她怎么到处打听我的下落,说着说着她哭了。以她过去的尊贵和权势,能这样很不容易了。可我还坚持让她承认她过去错了。她又不说话了。我毅然开门走了出去。
我去找我的三姨,正赶上三姨和三姨夫在吃饺子。三姨夫问我今后的打算,是和我养母过呢,还是和他们一起过。
我表示要找到我的亲生母亲,而且也把心里对他的反感——他在我身上赚了120块大洋——摔了出来。说完我离开了。大过年的,我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
世上的事就有这么巧。1969年3月,我在张家口腰占堡4619分队干校劳动,有封信挂在连部门口一个多月没人领。排长让各班轮着看,传到我手一看,我见寄信人的地址是我三姨家,就大着胆子把信拆了。原来是我的亲哥哥写来的,他写的是我原来的名字,他找了我30年了。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还有个姐姐,她15岁时被我妈妈卖到窑子里。这给我的打击非常大,我苦苦寻找了几十年的生母在我心中一下子彻底毁了。我恨她!后来我托人在唐山找到姐姐,她不认我们,包括我这也是被卖的弟弟。
后来我才知道哥哥是怎么找到我的。一次,我的舅老爷来京办事,偶然掀开三姨的炕席想找纸卷烟,发现我写给三姨的信,他拿走了我的地址。就这样,我们手足兄弟——一个是在接受改造的资本家子弟,一个是农村的生产队长,有点儿悲壮地聚在一起。哥哥告诉我,我们的妈妈每年都到北京找我,三姨告诉她我进了监狱,发配到云南,死在那儿了。
但我还是要看一眼我的生母,当然这绝不是我想她,而是好奇心作怪。其实,这时候我一直很惦念我的养母,因为一个少年时的朋友来看我,说我养母想我哭得双眼几近失明。我趁女友回京,委托她代我去探望养母。头回,养母说不认识我,早就断了关系,也不想再来往。我和女友再去,这次养母很热情。她的眼疾虽说得到了控制,但仍没恢复。她张罗着给我做了一大饭盒土豆沙拉。我吃在嘴里,怎么也咽不下去。
我假借回老家看我贫穷生母的名义请了探亲假,其实是先和养母在一起。三年前离家的不愉快全忘光了,我们母子抱在一起,互相嘱咐“不哭,不哭”。
快乐的两天一眨眼过去了,我不得不告诉养母我是以回老家看望生母的名义回来的,必须去一趟老家。我想她理解我,也就没太注意她细微的心理。
老家的贫穷是我没亲眼看到绝对无法想象的。我的亲生母亲只是一个劲儿地向我诉苦,哭,要跟我走。我坚决拒绝。这是我被亲生母亲卖后一生中与她惟一的一次见面。
我回来后,听到养母在屋里狠狠地自言自语:“狼,养了一只狼!狼是喂不熟的!”我知道坏了!我想对她解释,告诉她……但不知为什么说不出口。这种误会,使我们之间过去为放弃股息等事的不理解上升成了终身的隔膜。以后,她一直耿耿于怀,临终说的最后一句话“无牵挂”就是证明。那时我正从工作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往回赶的半路上,三姨在她身边。我听三姨告诉我她说的这句话,我明白这三个字是冲我说的。我更明白,她不是不想我,是恨到了极点地想我!我听后十分后悔:为什么当初不把我回老家看生母的真实心意向她细细说清楚……
养母就这样带着对我的爱和恨走了。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用《大宅门》祭奠我的养母
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深刻地体验到我生活在其中的大宅门的不一般,它太复杂,让我不由得要想很多。我学了我的养父四老爷的不少坏毛病,一身反骨,对我的养母总是扭着来,一次次让她伤心,我却浑然不觉。当认真抚心自问时,我深知她是真心疼爱我,甚至太宠爱我。直到14岁,我每晚还要养母哄睡觉,我睡熟之后,养母才悄然离去。每夜3点钟,她都要到我的屋里给我盖一次被、关好窗户。高二时我留了一级,为此我喝得大醉,号啕大哭。她轻轻地对我说:“留了级心里不好受是吗?你还小,再上一年怕什么?”从我记事以来,她不曾骂我一句,更没打过我一下,不少时候她对我的浑总是温和一笑,并不
郭宝昌的三姨
较真。这大约和她对我的养父太理解和谅解有关。在我14岁时,她教我学喝酒,16岁时教我学抽烟,还说这些都是做“爷”的要会的,不然就没法应付家庭内外的社交活动。她还说不会花钱的人就不会挣钱,告诉我钱只要花得是地方多少都该花,等等。她以她特殊的方式培养我,让我长见识,也让我想想为什么有人这样而有人又那样,让我懂得人生的复杂性和到底该怎么做人。这些对我后来从事艺术肯定是有帮助的。
事实上,我从16岁起就开始写小说,名字是《大宅门》,就以我生活的大宅门为原型。那时写,不单是因为我喜爱写,更因为在大宅门里,我有太多的失落、压抑、孤独、痛苦,远没一般孩子起码的快乐。我心里憋着太多的话,要说,又没处说,只好拿起笔对着纸说,也就是说给自己听。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我今天在电影或电视剧上能有一点儿作为,我想该感谢我曾经历的那些苦难。
养母不但疼爱我,对我的孩子也疼得心肝宝贝似的。我认为她疼得太过分。我想她除了有隔代亲的通病外,也是她这一生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尽管我不是她亲生的,可她也只有我这么一个人叫她“妈”。我不能让我的儿子把她累垮,不得不把孩子接到我身边。她又不畏劳顿自己一个人到广西来看孙子。
现在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已和广大观众见面。若让我回答为什么一定要写和导这部戏,我想除了我熟悉这种生活之外,我也想把这部戏作为对我养母的一种感念,或说是作为一种祭奠献给她,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毕竟,那种生活给了我非同一般的教育。任何一种教育,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它于人类有益的东西,都是可取的。
但我还是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正常的童年、少年,以及幸福的家庭生活。
责任编辑:柳 明
(郭宝昌 柳 明)
-
一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06 0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