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的“精神催眠”
9·11让全世界都记住了本·拉登这个名字,人们一直奇怪:怎么会有人甘心做人肉炸弹,对无辜的平民进行自杀式袭击?他们的仇恨来自哪里?本·拉登又是如何“催眠”这些穆斯林青年的?虽然市面上与本·拉登相关的书籍不少,但由于它们都没有过硬的第一手资料,导致很多说法都流于猜测阶段。而由本·拉登第一任妻子纳伊瓦·本·拉登和他的第四个儿子奥玛·本·拉登提供材料、美国作家简·萨森执笔的这本《本·拉登传:一个恐怖大亨的隐秘人生》则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讲述了本·拉登家庭由沙特到苏丹再到阿富汗的生活,尤其是奥玛“反叛”父亲、带着母亲以及弟妹离开阿富汗的过程。由于简·萨森的文笔润色和精妙剪裁,再加上语言直白隽永,生命嘘气缭绕其间,仿佛让我们看到夏日黄昏下,在海边的小木屋里,一个六十的母亲与三十的儿子倚着窗栏述说往事……
纳伊瓦是本·拉登的表妹,跟本·拉登一样,家庭富有。在嫁给本·拉登之前,她过着快乐的生活:善绘画,喜欢美味、娴熟于网球,还差点成了自行车手。但这种布尔乔亚的生活遇到本·拉登后,就好象《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里冬妮娅遇到了保尔。不同的是,冬妮娅没有屈从男朋友保尔的革命意志,两人分道扬镳;而纳伊瓦则像普通的穆斯林女人一样倾其所有给了丈夫本·拉登,他虽然不怎么清楚丈夫谈论的国家大事,但一直以丈夫为荣。结婚后不久,纳伊瓦跟着本·拉登去美国旅行了一次。回程时在机场遇到了一件小事——一个美国人盯了纳伊瓦很久,她就想当然的认为对方的“不友好”是因为她的沙特服饰,将美国人的眼睛形容成“头上掉出来的两只大虫”,最后还自我升华的写道:“他明显完全不了解戴着面具纱的妇女,穆斯林妇女用黑色长袍遮住脸和身体是她们自己的选择。”
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穆斯林“心理结构”非常值得挖掘:第一,美国人对奇装异服的人盯几眼也许只是好奇,怎么就确定人家是歧视你呢?这是否属于后发现代化国家常有的“歧视幻想”?第二,穆斯林妇女用黑色长袍遮住脸和身体真的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吗?还是她们只不过屈从教义罢了。很显然,穆斯林妇女是把黑色长袍遮住脸和身体当作“真主”的意旨(他们坚信的“真理”)来执行,而不是日常可以讨论的“道理”。这种“移礼入神(真主)”的方法是yisilanjiao解释其合法性的基本方法。其要素有三:一,用人们的“情绪诉求”挂勾来完成“礼”的合法性解释。 二,用“礼”来约束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使之形成习惯,然后再用已经习惯的人去控制还不习惯的人,把他们变成习惯。 三,把已经形成“礼”的习惯的群体置于封闭系统中,进行不断的心理暗示和群体暗示,并形成互相监督。
由于纳伊瓦太忠诚于他的丈夫,她的回忆里大多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幸福幻象,而缺乏省思的深度。但奥玛不同,他是因为不满父亲本·拉登滥杀无辜才与之决裂的,因此,他的回忆里就提供了不少本·拉登用yisilanjiao义“催眠”青年的例子。比如,在阿富汗ji地,sheng 战领导人会经常去做演讲,告诉年轻的穆斯林男人美国人支持以色列的可恶,再放一些针对以色列的录相代,上面会播发以色列士兵侮辱巴勒斯坦妇女、射杀玩石头的巴勒斯坦儿童,士兵们看完后咬牙切齿、满腔仇恨,这属于要素一的“情绪挂勾”。本·拉登除了(自己喜欢)飚车和用电灯外,不允许他的孩子们用玩具、空调、冰箱、电视等西方事物,甚至当奥玛在阿富汗得了哮喘快死的时候,他还坚持不用西药;此外,他不许孩子和苏丹人见面,不许孩子跟基督徒交往,这就属于要素二的“习惯控制”。本·拉登让士兵加入军营之前必须先选一个假名字,然而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忘记自己的过去”,而在要实施自杀袭击的计划时,本·拉登也从不命令谁,而会说“想去的人把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那张纸放在清真寺里”。这就属于要素三的“封闭洗脑”。
可以说,本·拉登的“精神催眠”正是利用了yisilanjiao的日常生活制度和穆斯林的心理结构。这种“精神催眠”跟臭名昭著的“戈培尔定律”一样,靠两点保证:一是,领袖的神秘性;二是,系统的封闭。也就是说,如果这两点不能保证,“精神催眠”就可能失效,奥玛就是这一典型。奥玛是天生热爱动物的人,本·拉登却把奥玛养的小狗拉去做毒气试验,这让奥玛看到了父亲的残忍;奥玛的朋友被父亲的一伙同志群奸,无处申诉,还被枪毙,这让奥玛看到了父亲的冷漠;本·拉登驾船失事后,用手遮脸,不让士兵目睹他的耻辱,这让奥玛感觉父亲的神圣多么虚弱。正是基于这些普通的人性感受,奥玛才穿透了父亲的“奇理斯玛”,看到其对普通人性的蔑视和践踏。
纳伊瓦是本·拉登的表妹,跟本·拉登一样,家庭富有。在嫁给本·拉登之前,她过着快乐的生活:善绘画,喜欢美味、娴熟于网球,还差点成了自行车手。但这种布尔乔亚的生活遇到本·拉登后,就好象《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里冬妮娅遇到了保尔。不同的是,冬妮娅没有屈从男朋友保尔的革命意志,两人分道扬镳;而纳伊瓦则像普通的穆斯林女人一样倾其所有给了丈夫本·拉登,他虽然不怎么清楚丈夫谈论的国家大事,但一直以丈夫为荣。结婚后不久,纳伊瓦跟着本·拉登去美国旅行了一次。回程时在机场遇到了一件小事——一个美国人盯了纳伊瓦很久,她就想当然的认为对方的“不友好”是因为她的沙特服饰,将美国人的眼睛形容成“头上掉出来的两只大虫”,最后还自我升华的写道:“他明显完全不了解戴着面具纱的妇女,穆斯林妇女用黑色长袍遮住脸和身体是她们自己的选择。”
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穆斯林“心理结构”非常值得挖掘:第一,美国人对奇装异服的人盯几眼也许只是好奇,怎么就确定人家是歧视你呢?这是否属于后发现代化国家常有的“歧视幻想”?第二,穆斯林妇女用黑色长袍遮住脸和身体真的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吗?还是她们只不过屈从教义罢了。很显然,穆斯林妇女是把黑色长袍遮住脸和身体当作“真主”的意旨(他们坚信的“真理”)来执行,而不是日常可以讨论的“道理”。这种“移礼入神(真主)”的方法是yisilanjiao解释其合法性的基本方法。其要素有三:一,用人们的“情绪诉求”挂勾来完成“礼”的合法性解释。 二,用“礼”来约束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使之形成习惯,然后再用已经习惯的人去控制还不习惯的人,把他们变成习惯。 三,把已经形成“礼”的习惯的群体置于封闭系统中,进行不断的心理暗示和群体暗示,并形成互相监督。
由于纳伊瓦太忠诚于他的丈夫,她的回忆里大多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幸福幻象,而缺乏省思的深度。但奥玛不同,他是因为不满父亲本·拉登滥杀无辜才与之决裂的,因此,他的回忆里就提供了不少本·拉登用yisilanjiao义“催眠”青年的例子。比如,在阿富汗ji地,sheng 战领导人会经常去做演讲,告诉年轻的穆斯林男人美国人支持以色列的可恶,再放一些针对以色列的录相代,上面会播发以色列士兵侮辱巴勒斯坦妇女、射杀玩石头的巴勒斯坦儿童,士兵们看完后咬牙切齿、满腔仇恨,这属于要素一的“情绪挂勾”。本·拉登除了(自己喜欢)飚车和用电灯外,不允许他的孩子们用玩具、空调、冰箱、电视等西方事物,甚至当奥玛在阿富汗得了哮喘快死的时候,他还坚持不用西药;此外,他不许孩子和苏丹人见面,不许孩子跟基督徒交往,这就属于要素二的“习惯控制”。本·拉登让士兵加入军营之前必须先选一个假名字,然而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忘记自己的过去”,而在要实施自杀袭击的计划时,本·拉登也从不命令谁,而会说“想去的人把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那张纸放在清真寺里”。这就属于要素三的“封闭洗脑”。
可以说,本·拉登的“精神催眠”正是利用了yisilanjiao的日常生活制度和穆斯林的心理结构。这种“精神催眠”跟臭名昭著的“戈培尔定律”一样,靠两点保证:一是,领袖的神秘性;二是,系统的封闭。也就是说,如果这两点不能保证,“精神催眠”就可能失效,奥玛就是这一典型。奥玛是天生热爱动物的人,本·拉登却把奥玛养的小狗拉去做毒气试验,这让奥玛看到了父亲的残忍;奥玛的朋友被父亲的一伙同志群奸,无处申诉,还被枪毙,这让奥玛看到了父亲的冷漠;本·拉登驾船失事后,用手遮脸,不让士兵目睹他的耻辱,这让奥玛感觉父亲的神圣多么虚弱。正是基于这些普通的人性感受,奥玛才穿透了父亲的“奇理斯玛”,看到其对普通人性的蔑视和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