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研读
西方经典研读
古代与近代的伦理与政治
(2010年秋季版)
学期:2010年秋季
时间:2010年9月13日开始;周一上午8.30-11.30
地点:华师大闵行校区 人文楼5303
教师:刘擎(qliu@history.ecnu.edu.cn)
课程宗旨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好的生活)?什么样的共同体才是正当和稳定的?这是人类文明面对的核心伦理与政治问题。西方历史上的许多经典思想家都试图探索这些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而他们的思考也受到自身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的影响。在这个研讨班上,我们将讨论古希腊与启蒙时代一些经典的伦理与政治论述,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理解这些论述的思想内涵,注重比较这些问题从古代到近代所发生的转变,特别是在问题意识的重心、基本的前提预设、背景观念框架和论述方法等方面的变化。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我们选取几个经典文本来研读,当然不足以勾勒所有重要的思想史发展脉络,但试图以此作为学习西方文明与思想史训练的起步。研读历史文本并不是出于“尚古”或风雅,结合学习现当代著名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试图理解:在什么意义上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些历史遗留的大问题之中,为什么学习经典思想是理解我们自身(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是谁?)的重要路径。
课程要求
这门研讨班课程有10次讨论,每次近3小时,由教师主导讲述,同学参与讨论。这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训练,要求参与的同学每周至少用10小时的时间来阅读,并在参加讨论之前基本熟悉指定的阅读材料。
1. “认真阅读”是这个研讨班最为本质与关键的部分。阅读过程中,你需要尽量去追问和把握:作者针对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为什么重要?作者试图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又如何论证他的观点?
2. 阅读经典文献常常是困难的。但正因为有困难,才需要阅读和研讨,才有可能通过克服一些困难,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阅读中遭遇困难(甚至感到不知所云)是极为自然的。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不下去?是什么妨碍我的理解?”之类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在研讨班提出来,尽可能澄清自己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
3. 成绩评价: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末论文占70%。论文的具体选题在课程讨论中确定。
课程进度表
日期* 主题内容 主要阅读文献
9月13日 导言:问题与方法
第一讲:索福克勒斯
《安提戈涅》
9月20日 第二讲:柏拉图(I)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会饮篇》
9月27日 第三讲:柏拉图(II) 《理想国》
10月11日 第四讲: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
11月8日 第五讲:霍布斯 《利维坦》
11月22日 第六讲:卢梭(I) 《社会契约论》
12月6日 第七讲:卢梭(II) 《爱弥儿》
12月20日 第八讲: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12月27日 第九讲: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1月10日 第十讲:总结与讨论
*请注意课程时间:大多是双周一上课,有时单周一上课。
阅读材料与版本
I 经典文本
1.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罗念生全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会饮篇》
(《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5.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修订版)
6. 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7.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8.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II 参考阅读
1. 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徐向东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 卡西勒《卢梭问题》(王春华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3. 里拉《夭折的上帝》(萧易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4. Robert Johnson , “Kant's Moral Philosophy”,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0/entries/kant-moral/>.
5. Paul Redding,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0/entries/hegel/>.
III 背景阅读材料
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教学提纲
导论 问题与方法
第一讲 古典时期的伦理与政治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参阅: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第三章
第二讲 柏拉图(I)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会饮篇》
参阅: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第六章
第三讲 柏拉图(II)
柏拉图《理想国》
参阅: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第五章
第四讲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参阅: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第十一、十二章
第五讲 霍布斯
霍布斯《利维坦》
参阅:里拉《夭折的上帝》第二章
第六讲 卢梭(I)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参阅:卡西勒《卢梭问题》
第七讲 卢梭(II)
卢梭《爱弥儿》
参阅:卡西勒《卢梭问题》
第八讲 康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参阅:Robert Johnson , “Kant's Moral Philosophy”
第九讲 黑格尔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参阅:Paul Redding,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第十讲 总结与讨论: 经典文本的思想史意义
古代与近代的伦理与政治
(2010年秋季版)
学期:2010年秋季
时间:2010年9月13日开始;周一上午8.30-11.30
地点:华师大闵行校区 人文楼5303
教师:刘擎(qliu@history.ecnu.edu.cn)
课程宗旨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好的生活)?什么样的共同体才是正当和稳定的?这是人类文明面对的核心伦理与政治问题。西方历史上的许多经典思想家都试图探索这些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而他们的思考也受到自身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的影响。在这个研讨班上,我们将讨论古希腊与启蒙时代一些经典的伦理与政治论述,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理解这些论述的思想内涵,注重比较这些问题从古代到近代所发生的转变,特别是在问题意识的重心、基本的前提预设、背景观念框架和论述方法等方面的变化。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我们选取几个经典文本来研读,当然不足以勾勒所有重要的思想史发展脉络,但试图以此作为学习西方文明与思想史训练的起步。研读历史文本并不是出于“尚古”或风雅,结合学习现当代著名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试图理解:在什么意义上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些历史遗留的大问题之中,为什么学习经典思想是理解我们自身(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是谁?)的重要路径。
课程要求
这门研讨班课程有10次讨论,每次近3小时,由教师主导讲述,同学参与讨论。这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训练,要求参与的同学每周至少用10小时的时间来阅读,并在参加讨论之前基本熟悉指定的阅读材料。
1. “认真阅读”是这个研讨班最为本质与关键的部分。阅读过程中,你需要尽量去追问和把握:作者针对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为什么重要?作者试图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又如何论证他的观点?
2. 阅读经典文献常常是困难的。但正因为有困难,才需要阅读和研讨,才有可能通过克服一些困难,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阅读中遭遇困难(甚至感到不知所云)是极为自然的。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不下去?是什么妨碍我的理解?”之类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在研讨班提出来,尽可能澄清自己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
3. 成绩评价: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末论文占70%。论文的具体选题在课程讨论中确定。
课程进度表
日期* 主题内容 主要阅读文献
9月13日 导言:问题与方法
第一讲:索福克勒斯
《安提戈涅》
9月20日 第二讲:柏拉图(I)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会饮篇》
9月27日 第三讲:柏拉图(II) 《理想国》
10月11日 第四讲: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
11月8日 第五讲:霍布斯 《利维坦》
11月22日 第六讲:卢梭(I) 《社会契约论》
12月6日 第七讲:卢梭(II) 《爱弥儿》
12月20日 第八讲: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12月27日 第九讲: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1月10日 第十讲:总结与讨论
*请注意课程时间:大多是双周一上课,有时单周一上课。
阅读材料与版本
I 经典文本
1.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罗念生全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会饮篇》
(《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5.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修订版)
6. 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7.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8.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II 参考阅读
1. 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徐向东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 卡西勒《卢梭问题》(王春华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3. 里拉《夭折的上帝》(萧易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4. Robert Johnson , “Kant's Moral Philosophy”,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0/entries/kant-moral/>.
5. Paul Redding,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0/entries/hegel/>.
III 背景阅读材料
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教学提纲
导论 问题与方法
第一讲 古典时期的伦理与政治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参阅: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第三章
第二讲 柏拉图(I)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会饮篇》
参阅: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第六章
第三讲 柏拉图(II)
柏拉图《理想国》
参阅: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第五章
第四讲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参阅: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第十一、十二章
第五讲 霍布斯
霍布斯《利维坦》
参阅:里拉《夭折的上帝》第二章
第六讲 卢梭(I)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参阅:卡西勒《卢梭问题》
第七讲 卢梭(II)
卢梭《爱弥儿》
参阅:卡西勒《卢梭问题》
第八讲 康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参阅:Robert Johnson , “Kant's Moral Philosophy”
第九讲 黑格尔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参阅:Paul Redding,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第十讲 总结与讨论: 经典文本的思想史意义
-
油炸托克思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7 20:03:3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0 14:58:12
-
徐长卿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28 17:23:00
-
zomajul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9-13 17:07:13
-
Holder Jo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9-01 17: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