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互联网:从“内容为王”到“功能为王”
本文首发中国电信《信息网络》2009年第7期
长期以来,互联网给传统用户留下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即“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媒体”。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互联网逐渐以其“第四媒体”的身份(手机则是“第五媒体”)跻身主流,成为社会流行的生活方式。一时间,“内容为王”成为创业者们的执着信条,基于数字内容传播的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投资泡沫。然而,笔者经过近十年的业界观察得出结论:“内容为王”的传统互联网模式正在进入饱和状态,而下一个阶段“功能为王”的新时代正在来临。在这个形势下,我们诸多习以为常的互联网消费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级与变革,并势必带来更多崭新的商业机会。
在此,笔者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协同计算”而非“媒体”或“内容传播”,“功能为王”必将取代“内容为王”。
脱胎于冷战时期军用通信技术的互联网,其本质在于其能够实现连接不同时间地点、并且去中心化的“协同计算”,而非简单的“内容传播”。然而,技术的民用化总是渐进的长期过程。在互联网走入民间的这短短十几年里,人们尚未充分发掘其“协同计算”的功能价值,而只能以“内容传播”作为主流的应用——这种非常初级的应用模式就自然演变成了今天的“互联网媒体”,即所谓“第四媒体”,其“内容为王”的导向也由此而生。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内容为王”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是“信息过载”——电子媒体极大丰富的海量内容超过了普通用户个体的承受能力,即用户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带宽正成为新的瓶颈;其次是“内容贬值”——随处可见的精彩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日渐削弱,而搜索引擎、P2P等技术带来的内容复制品扩散正使其逐渐丧失最终的交易价值。这就必然进一步导致“内容为王”时代的终结和消费者需求的进化:用户疲于获取更多的内容,转而希望互联网能带来更多的功能价值,而非仅仅是信息上的内容价值或观赏价值。打个很形象的比方,就是“互联网”这个概念正在用户需求的推动下,逐渐从“名词”向“动词”过渡。
如果仅仅只是回顾过去的这十几年,互联网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主流媒体;但是倘若以三十年、五十年这样的尺度去审视互联网,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媒体”只是互联网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或是功能上的一个子集。互联网的终极价值也不应当局限于“媒体”,而更应当着眼于人类个体及群体的“协同计算”。从早期IBM提出的“像自来水或电力一样提供计算能力”到最近炙手可热的“云计算”概念,“协同计算”作为互联网的本质和终极价值正在初现端倪——传统“内容为王”的模式已经走向饱和;新的“功能为王”的时代正在降临,并迅速崭露头角。
在“功能为王”的时代里,互联网关注的基本元素就不再是简单的“比特”(bit/byte),而是多样性、复杂性兼具的各种“运行时”(Runtime) ——“协同计算”的基础是各种软件程序和网络服务,其价值主体也不再是用于观赏或阅读的“内容”,而是具有丰富实践意义的“功能”。可见诸如“软件商店”、“云计算”这样的概念在近年层出不穷,绝非偶然。
目前业界热衷的一个趋势,是建立基于互联网发行和下载的“软件商店”。此概念一经出世,无论是网络公司、软件公司、设备公司还是电信运营商都蜂拥而入,意图抢占先机。其中比较成功的始作俑者,自然是声名显赫的Apple公司基于其iPhone手机推出的AppStore。需要指出的是,iPhone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一部手机,而更是一部随时在线的手持式互联网终端。Apple公司通过设立让开发者自由参与的软件社区,为iPhone用户提供了不计其数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软件不但让iPhone手机“武装到牙齿”,也在极大意义上重塑了互联网“功能为王”的本质特征和终极价值——用户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上网浏览信息,而是更加需要各种软件、工具、游戏等应用程序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加实际的作用。
“云计算”是另一个目前炙手可热的科技概念。与“软件商店”相比,“云计算”概念显得更加超前,也更加理想化。通过互联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进行计算资源的广泛分配,从而实现网络“协同计算”能力的全面普及——虽然这个宛如乌托邦的技术梦想目前还存在很多实现上的困难,但它至少指明了一个方向:互联网的终极价值不是“内容”,而是“功能”。正如网络媒体的普及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沟通渠道和表达权力那样,“云计算”所代表的网络计算能力的普及也必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带来更加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势必远远大于网络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因为“功能”相较于“内容”将更加能够直接作用于现实世界,并对其施加更为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得到极大发展的游戏行业,大概可以看作是“功能型”互联网的先驱。自2006年起,互动游戏就已经超越电影、电视、音乐等成为全球第一大娱乐产业。而互动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并非传统“媒体化”的娱乐,而是超越媒体的“功能化”的娱乐——消费者获得的直接体验不再是简单“比特” (bit/byte)构成的文字、图像、视频等静态内容,而是由游戏程序和网络服务“运行时”(Runtime)所打造的动态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互动游戏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功能价值,而非内容价值。可见在“协同计算”的大背景下,我们日常的娱乐业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此外,从本世纪初就风靡全球的各种社交网络(SNS)也是互联网从“内容”走向“功能”的绝佳范例。传统的BBS社区着眼于言论表达和信息交互,基本上还是偏向于“内容”的分享和沟通;然而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新一代Web2.0社区则把重点放在了“功能”上——通过开放API引入第三方开发者资源,为社区用户提供不计其数的插件功能,满足了消费者在社交层面的诸多功能性需求。近年来风靡国内SNS市场的各种“抢车位”、“偷菜园” 等社会性游戏插件,也表明了网民群体逐渐走向“功能化社区”的新方向——在这里,“行为”取代“言论”成为社区活动的主导,网民的基本消费模式得以被重塑。
这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于,很多过去属于企业应用甚至商业智能领域的技术,其实可以很好地改头换面并移植到民用的消费市场。比如流行的SNS社区中对各种好友进行复杂管理和沟通的部分功能形态,与传统企业应用市场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何其的相似。笔者认为,未来一定会出现类似商用ERP体系的 PRP(个人资源计划)产品概念,对消费者的生活轨迹进行全面覆盖和管理。比如Google在2009年发表了其新一代互联网产品Google Wave,该产品将E-mail、即时通讯、文件分享、时间管理等复杂功能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并支持第三方开发者为其开发更多无穷的功能——这种整合式的互联网产品所能够带来的变革,与当年ERP横扫企业IT市场相比简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先由企业、政府等大型机构专属的“协同计算”能力正逐渐扩散到廉价的个人消费市场,并势必带来极大的行业冲击。
可见,“功能为王”的趋势不仅已经初现端倪,而且必将成为未来5年互联网行业的核心指导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功能为王”取代“内容为王”并不会侵蚀既有的互联网数字内容市场,而将是一个使市场再度延伸、将蛋糕进一步做大的过程。但是,基于各种“运行时”(Runtime)的“功能型”互联网,也势必导致传统数字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发生重大的变革。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的音乐产业。传统的唱片工业已经越来越无法支撑市场的运作,而目前我国音乐产业市场价值相当大的部分竟然是由手机彩铃(CRBT)业务所创造——电信运营商开始主导内容产业,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彩铃(CRBT)业务的关键点在于,音乐铃声只有在手机来电的“运行时” (Runtime)才发挥其商业价值——“内容”在此处真正与“功能”进行了融合。类似的商业模式相信还有很多,比如动漫内容需要在网络游戏的“运行时” (Runtime)找到消费的出口,等等。这种“内容”与“功能”相结合的方式将可以催生出更多新颖的互联网产品,和更多全新的商业模式。
这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一切商业交易的基础都是商品的“稀缺性”。前文提到的“信息过载”导致“内容贬值”,那么当“内容”本身的“稀缺性”被削弱之后,我们就必须要在更高的层面寻找“功能”的“稀缺性”,以维系商品的价值体系。所以,“功能为王”的互联网新时期不仅对软件商、运营商构成了挑战,也在事实上需要传统的数字内容提供商全面介入,共同打造生生不息的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
更高计算能力的普及化导致互联网逐渐从“名词”过渡为“动词”,这不仅对互联网行业,甚至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都将是极大的改变。虚拟世界将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将通过PC、手机、游戏机、机顶盒等复杂多样的接入设备全面“落地”,对现实世界产生诸多直接的作用,发挥其终极的“功能”价值。在这个“软件商店”红得发紫、“云计算”炙手可热的当下,我们不仅要对未来的变化保持充分的想象力,同时也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
从“内容为王”到“功能为王”,你准备好了吗?
-----------------------------------------
http://www.leeforce.com
长期以来,互联网给传统用户留下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即“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媒体”。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互联网逐渐以其“第四媒体”的身份(手机则是“第五媒体”)跻身主流,成为社会流行的生活方式。一时间,“内容为王”成为创业者们的执着信条,基于数字内容传播的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投资泡沫。然而,笔者经过近十年的业界观察得出结论:“内容为王”的传统互联网模式正在进入饱和状态,而下一个阶段“功能为王”的新时代正在来临。在这个形势下,我们诸多习以为常的互联网消费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级与变革,并势必带来更多崭新的商业机会。
在此,笔者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协同计算”而非“媒体”或“内容传播”,“功能为王”必将取代“内容为王”。
脱胎于冷战时期军用通信技术的互联网,其本质在于其能够实现连接不同时间地点、并且去中心化的“协同计算”,而非简单的“内容传播”。然而,技术的民用化总是渐进的长期过程。在互联网走入民间的这短短十几年里,人们尚未充分发掘其“协同计算”的功能价值,而只能以“内容传播”作为主流的应用——这种非常初级的应用模式就自然演变成了今天的“互联网媒体”,即所谓“第四媒体”,其“内容为王”的导向也由此而生。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内容为王”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是“信息过载”——电子媒体极大丰富的海量内容超过了普通用户个体的承受能力,即用户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带宽正成为新的瓶颈;其次是“内容贬值”——随处可见的精彩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日渐削弱,而搜索引擎、P2P等技术带来的内容复制品扩散正使其逐渐丧失最终的交易价值。这就必然进一步导致“内容为王”时代的终结和消费者需求的进化:用户疲于获取更多的内容,转而希望互联网能带来更多的功能价值,而非仅仅是信息上的内容价值或观赏价值。打个很形象的比方,就是“互联网”这个概念正在用户需求的推动下,逐渐从“名词”向“动词”过渡。
如果仅仅只是回顾过去的这十几年,互联网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主流媒体;但是倘若以三十年、五十年这样的尺度去审视互联网,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媒体”只是互联网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或是功能上的一个子集。互联网的终极价值也不应当局限于“媒体”,而更应当着眼于人类个体及群体的“协同计算”。从早期IBM提出的“像自来水或电力一样提供计算能力”到最近炙手可热的“云计算”概念,“协同计算”作为互联网的本质和终极价值正在初现端倪——传统“内容为王”的模式已经走向饱和;新的“功能为王”的时代正在降临,并迅速崭露头角。
在“功能为王”的时代里,互联网关注的基本元素就不再是简单的“比特”(bit/byte),而是多样性、复杂性兼具的各种“运行时”(Runtime) ——“协同计算”的基础是各种软件程序和网络服务,其价值主体也不再是用于观赏或阅读的“内容”,而是具有丰富实践意义的“功能”。可见诸如“软件商店”、“云计算”这样的概念在近年层出不穷,绝非偶然。
目前业界热衷的一个趋势,是建立基于互联网发行和下载的“软件商店”。此概念一经出世,无论是网络公司、软件公司、设备公司还是电信运营商都蜂拥而入,意图抢占先机。其中比较成功的始作俑者,自然是声名显赫的Apple公司基于其iPhone手机推出的AppStore。需要指出的是,iPhone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一部手机,而更是一部随时在线的手持式互联网终端。Apple公司通过设立让开发者自由参与的软件社区,为iPhone用户提供了不计其数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软件不但让iPhone手机“武装到牙齿”,也在极大意义上重塑了互联网“功能为王”的本质特征和终极价值——用户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上网浏览信息,而是更加需要各种软件、工具、游戏等应用程序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加实际的作用。
“云计算”是另一个目前炙手可热的科技概念。与“软件商店”相比,“云计算”概念显得更加超前,也更加理想化。通过互联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进行计算资源的广泛分配,从而实现网络“协同计算”能力的全面普及——虽然这个宛如乌托邦的技术梦想目前还存在很多实现上的困难,但它至少指明了一个方向:互联网的终极价值不是“内容”,而是“功能”。正如网络媒体的普及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沟通渠道和表达权力那样,“云计算”所代表的网络计算能力的普及也必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带来更加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势必远远大于网络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因为“功能”相较于“内容”将更加能够直接作用于现实世界,并对其施加更为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得到极大发展的游戏行业,大概可以看作是“功能型”互联网的先驱。自2006年起,互动游戏就已经超越电影、电视、音乐等成为全球第一大娱乐产业。而互动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并非传统“媒体化”的娱乐,而是超越媒体的“功能化”的娱乐——消费者获得的直接体验不再是简单“比特” (bit/byte)构成的文字、图像、视频等静态内容,而是由游戏程序和网络服务“运行时”(Runtime)所打造的动态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互动游戏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功能价值,而非内容价值。可见在“协同计算”的大背景下,我们日常的娱乐业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此外,从本世纪初就风靡全球的各种社交网络(SNS)也是互联网从“内容”走向“功能”的绝佳范例。传统的BBS社区着眼于言论表达和信息交互,基本上还是偏向于“内容”的分享和沟通;然而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新一代Web2.0社区则把重点放在了“功能”上——通过开放API引入第三方开发者资源,为社区用户提供不计其数的插件功能,满足了消费者在社交层面的诸多功能性需求。近年来风靡国内SNS市场的各种“抢车位”、“偷菜园” 等社会性游戏插件,也表明了网民群体逐渐走向“功能化社区”的新方向——在这里,“行为”取代“言论”成为社区活动的主导,网民的基本消费模式得以被重塑。
这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于,很多过去属于企业应用甚至商业智能领域的技术,其实可以很好地改头换面并移植到民用的消费市场。比如流行的SNS社区中对各种好友进行复杂管理和沟通的部分功能形态,与传统企业应用市场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何其的相似。笔者认为,未来一定会出现类似商用ERP体系的 PRP(个人资源计划)产品概念,对消费者的生活轨迹进行全面覆盖和管理。比如Google在2009年发表了其新一代互联网产品Google Wave,该产品将E-mail、即时通讯、文件分享、时间管理等复杂功能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并支持第三方开发者为其开发更多无穷的功能——这种整合式的互联网产品所能够带来的变革,与当年ERP横扫企业IT市场相比简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先由企业、政府等大型机构专属的“协同计算”能力正逐渐扩散到廉价的个人消费市场,并势必带来极大的行业冲击。
可见,“功能为王”的趋势不仅已经初现端倪,而且必将成为未来5年互联网行业的核心指导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功能为王”取代“内容为王”并不会侵蚀既有的互联网数字内容市场,而将是一个使市场再度延伸、将蛋糕进一步做大的过程。但是,基于各种“运行时”(Runtime)的“功能型”互联网,也势必导致传统数字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发生重大的变革。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的音乐产业。传统的唱片工业已经越来越无法支撑市场的运作,而目前我国音乐产业市场价值相当大的部分竟然是由手机彩铃(CRBT)业务所创造——电信运营商开始主导内容产业,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彩铃(CRBT)业务的关键点在于,音乐铃声只有在手机来电的“运行时” (Runtime)才发挥其商业价值——“内容”在此处真正与“功能”进行了融合。类似的商业模式相信还有很多,比如动漫内容需要在网络游戏的“运行时” (Runtime)找到消费的出口,等等。这种“内容”与“功能”相结合的方式将可以催生出更多新颖的互联网产品,和更多全新的商业模式。
这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一切商业交易的基础都是商品的“稀缺性”。前文提到的“信息过载”导致“内容贬值”,那么当“内容”本身的“稀缺性”被削弱之后,我们就必须要在更高的层面寻找“功能”的“稀缺性”,以维系商品的价值体系。所以,“功能为王”的互联网新时期不仅对软件商、运营商构成了挑战,也在事实上需要传统的数字内容提供商全面介入,共同打造生生不息的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
更高计算能力的普及化导致互联网逐渐从“名词”过渡为“动词”,这不仅对互联网行业,甚至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都将是极大的改变。虚拟世界将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将通过PC、手机、游戏机、机顶盒等复杂多样的接入设备全面“落地”,对现实世界产生诸多直接的作用,发挥其终极的“功能”价值。在这个“软件商店”红得发紫、“云计算”炙手可热的当下,我们不仅要对未来的变化保持充分的想象力,同时也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
从“内容为王”到“功能为王”,你准备好了吗?
-----------------------------------------
http://www.leefor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