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26-孔子笑到了最后
孔子的有生之年,常常被说成郁郁不得志,甚至恶评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似乎很是悲剧,其实,孔子感觉自己的一生是很充实、很成就、很崇高、很完美的,是人生喜剧得意的闭幕。
据说孔子的父亲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才生下孔子,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逝世了。可想而之,幼年丧父,日子是艰难的。
古人说“生于忧患”,孔子诞生于天下大乱的忧患年代,也从小生活在忧患家庭。他说自己少而贱,故多能。孔子一生想做官,但仕途不对路,其实凭孔子的才能,完全可以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终身可以做到大富大贵。只是,他认为当时的霸道政治,不符合他的政治文化理想。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士志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些思想的表达,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孔子对政治追求和物质利益关系的态度。他不仅不同没有王道的统治者合作,而且还不愿同哪些追逐功禄名利的小人有交往。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了遵行仁,孔子坚强的表示,即使崎岖坎坷,颠沛流离,他也会在所不惜,当仁不让。孔子这样的精神世界,即使不走仕途,但是丝毫也不失落,更不是消极悲观,反而是充满着精神世界理想的快乐。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这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义利观上的经典概括。孔子的义利思想很崇高,像“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孔子又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但是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孔子并不反对,孔子甚至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孔子认为追求富贵只要符合仁义,即使付出执鞭之士那样的辛苦(请注意,并不表示孔子愿意做这份工作),他也会拼命努力。孔子的这个表达,一下子就让自己靠近了寻常百姓,他是那么善解人意,真实可爱,孔子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也生活在我们百姓当中。以致后来的人把商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奸商,另一种是儒商。
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如此受到欢迎,就是孔子的思想不仅有高尚的原则,而且这个原则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上不着天的,而是人性化的,是兼顾到任何事物两个方面的,是不走极端的,是每个人通过努力或多或少可以做到的,而且做到了能够实实在在给人带来利益的,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执中的趋势,因此人们愿意学习孔子对生活各个方面中庸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简练的表述,而只有执中的本性才能立人,立人了才能齐家,然后才能安邦。孔子的思想是中国政治和风俗文化的教科书,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能更好的代替了,因为通向最好的思想概括只有一条道路。好的东西会趋同。当然孔子的文化并不是他一个人独创的,是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
孔子一生都十分热爱学习。尤其爱思考把各种道理都打通的最最本质的“道”。他甚至夸张的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任何道理都融会贯通了,结果他能将所有道理都统一起来,能达到一以贯之。
有一次,有人请孔子的学生子路介绍一下孔子,子路没有理睬,孔子知道这件事后,颇是不高兴,责备他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这个表达,话语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首先反映孔子很愿意让人了解自己,说明了他人生的态度很积极。其次孔子不放过任何机会让人了解他,说明他自信自己的思想已经很成熟,已经获得了祖宗创造的中华文化的真谛,根据后面的讲话判断,孔子这时候应该有五十岁了,已经知道天命,因此他有传道授业的强烈的主观愿望。第三说明他的事业是非常远大的,以致成为他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甚至比吃饭都重要。第四,说明他非常热爱自己的思想事业,以致心灵充满着快乐,这种无比的快乐,把一切在为理想的奋斗中碰到的坎坷和困苦都抛到脑后面了。最后,说明孔子的一生是悲喜交加,悲的是他为天下所悲,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他的政治理想始终还没有实现,但喜的是孔子一生都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救国救民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给他带来的快乐,无与伦比,请问,世界上还有什么快乐比得上忘记自己已经年老了呢?
孔子的一生是快乐的,孔子的快乐是真正从本性中、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他为自己传承和弘扬中国最优秀的文化所做的贡献而深深的骄傲,他坚信自己的政治文化理想一定有普天下的最广泛的需要。孔子完全以自己独立的人格从事政治实践和思考学习,他摆脱了物质欲望和权贵政治的各种诱惑。他的一生非常纯洁,他的目标始终如一,他从来没有动摇,没有彷徨,没有屈服。他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始终带着饱满的政治文化热情,高举祖先优秀的思想文化的大旗,积极的去影响社会,去重新塑造社会。他笑到了最后。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