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改造
这个问题想了十年,昨晚最终完成结构。预计明年写入<蓝长平二>一书。
1.今日之世界有如日本幕藩体制,以下简称幕制。
美国即幕府将军。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年贡约3000万石,幕府直领约800万石,当代美国GDP也约占世界约22%。
全日本万石以上大名200余家,与当代国家数接近。大名分三等,亲藩、谱代、外样。英国及英国移民国家为亲藩。1945年以来的盟国为谱代。1991年以后支配的,中、俄等国为外样。
重大区别在于,日本幕制是公开的。美国秩序是半公开的。理论上各国平等,这是继承欧洲旧秩序。美国自介入旧世界,即奉行价值观外交,有如天皇。
1991年幕制达到顶峰,即开始衰落。受新旧两面冲击:
旧:一个中心要求一个价值观、一个战略。此前即逢苏必反。但此后十年只有个案。1992年在索马里轻进受挫,1993年未干预卢旺达大屠杀。此前各藩未必亲美,只是恐苏。总之,美国人庆祝苏联崩溃,幼稚。
新:社群和企业超越国家,改造世界秩序。911。国际企业有如城邦改造中世纪。
2.目前的新秩序构想大都存在致命缺陷:
中俄等外样提出多极化。极是指强国?历史上所有的多极格局都是不稳定的,最终演变为两大联盟对抗,或统一于一极。
美国智囊的提案,都只是对幕制修补。“民主国协约”是强化幕府与亲藩和谱代关系。形式最新颖的是<五角大楼新地图>,拥立新天皇“全球化”,归化者为核心国家,抚,不归化者为断层国家,剿。
核心国家概念默认中俄为外样。日本幕府正式职位为“征夷大将军”,夷为虾夷。断层国家即夷。人类的智慧真是相通啊。
但全球化为一历史运动,并非鼓舞人心的价值观。即使幕府内部,反全球化者也大有人在,何况各藩。美国民众也已丧失教化蛮夷的热情。
布热津斯基不拘泥价值观外交,具欧洲实力均衡思维。但其设想的大棋局过于复杂,需要俾斯麦“双手玩六个球的本领”,超出美国公众和民选政治家的能力。最重要地是,他以及其他人,默认国家仍然是国际政治最高主体。
一位英国粉丝撰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布热津斯基提议G2。中国的现状是,作为外样太强了,但作为将军又太弱了。中国在G2中又算什么呢?副将军?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千年幕府史,没有常设的副将军。这是旧式冲击。
而未来没有将军。我谨慎地乐观,中国的发展会带来新冲击,创新的社会建构。
3.我理想的新秩序:
亨廷顿公独具慧眼,看到了正确的现象,但给出错误的解释。将文明视为一种与国家等同的现代建构,即以少数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知识人团体为中心,整合亿万原子化的民众。
基地组织为一后现代建构。所谓后现代,是以新的手段推行旧的目标。这似乎论证亨公的观点,但只是一历史过渡。
而网络上形成的社群,为一无中心结构,价值观多元。文明为最大社群。与亚文明社群将包融国家。
就这一结构而言,人类大同,就价值观多元而言,一人一世界。而狭义的文明,区别仅在于,要使用本文明传统文化符号表达。所以基本面文明融合而不是冲突。
各文明竞合,形势有如欧盟体制,以下简称盟制。美国如英国,欧盟如法国,中国如德国,印度如意大利、俄国如瑞典、中亚如瑞士,中东如西班牙、撒哈拉以南非洲如东南欧。这种类比并不严谨,但便于公众理解。
4.秩序转换:
过去的秩序转换,无不经历大战。核武时代已无可能。冷战之后,第二冷战亦无可能。美国称要管理中国的崛起,但如上所述,中国已难以安置入幕制。但中国应当,也可能管理美国的衰落,即平滑地从幕制迁移到盟制。
中国目前参与的国际平台有两者可用:
上合组织,作为盟制的孵化器。
现已包括中俄中(亚)三文明。1815年确立维也纳体系,即确立瑞士和瑞典中立。应先推动中亚整合与中立,成为第一个进入新时代的文明。俄国的衰落仍在继续,一段时期后可能选择中立,欧亚主义落地。
金砖论坛,幕制的养老院。
论坛现包括四个外样强藩,也是四个文明。概念为幕府所创,成立却是外样主导。
可将论坛定位为发展论坛。扩大为三个子坛,分别讨论盎格鲁-萨克森模式,莱茵-东京模式,金砖模式。盎-萨论坛邀请美、英、加、澳,莱-东论坛邀请法、德、日加入。
表面仍然是论坛,和多如牛毛的其它国际扯淡场所没有不同。但如巧妙引导,可能成为一个隐蔽的国际权力机构。幕府依靠强藩的评定众进行统治。
十强藩分为三组,英、加、澳如同日本幕府的御三家。法、德、日为谱代众。金砖四国为外样众,三组先分别达成共识,再与幕府四方合议,议定天下大计。既传承幕制,又提升外样。
中国可为外样之长,带领外样向将军效忠,外样亦可获本领安堵。
美国世纪将再延一纪,亦为最后一纪。此前已经历五期,大致如下:
1898-1917 开始介入旧世界。
1918-1940 改变国际规则,仍游离于国际体系。
1940-1963 领导盟国对抗德、苏。
1964-1991 欧洲以外的斗争、中美缓和、苏联解体。
1992-2008 战略迷失、新经济革命起伏。
2009-2030(?) 幕藩共治。
1.今日之世界有如日本幕藩体制,以下简称幕制。
美国即幕府将军。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年贡约3000万石,幕府直领约800万石,当代美国GDP也约占世界约22%。
全日本万石以上大名200余家,与当代国家数接近。大名分三等,亲藩、谱代、外样。英国及英国移民国家为亲藩。1945年以来的盟国为谱代。1991年以后支配的,中、俄等国为外样。
重大区别在于,日本幕制是公开的。美国秩序是半公开的。理论上各国平等,这是继承欧洲旧秩序。美国自介入旧世界,即奉行价值观外交,有如天皇。
1991年幕制达到顶峰,即开始衰落。受新旧两面冲击:
旧:一个中心要求一个价值观、一个战略。此前即逢苏必反。但此后十年只有个案。1992年在索马里轻进受挫,1993年未干预卢旺达大屠杀。此前各藩未必亲美,只是恐苏。总之,美国人庆祝苏联崩溃,幼稚。
新:社群和企业超越国家,改造世界秩序。911。国际企业有如城邦改造中世纪。
2.目前的新秩序构想大都存在致命缺陷:
中俄等外样提出多极化。极是指强国?历史上所有的多极格局都是不稳定的,最终演变为两大联盟对抗,或统一于一极。
美国智囊的提案,都只是对幕制修补。“民主国协约”是强化幕府与亲藩和谱代关系。形式最新颖的是<五角大楼新地图>,拥立新天皇“全球化”,归化者为核心国家,抚,不归化者为断层国家,剿。
核心国家概念默认中俄为外样。日本幕府正式职位为“征夷大将军”,夷为虾夷。断层国家即夷。人类的智慧真是相通啊。
但全球化为一历史运动,并非鼓舞人心的价值观。即使幕府内部,反全球化者也大有人在,何况各藩。美国民众也已丧失教化蛮夷的热情。
布热津斯基不拘泥价值观外交,具欧洲实力均衡思维。但其设想的大棋局过于复杂,需要俾斯麦“双手玩六个球的本领”,超出美国公众和民选政治家的能力。最重要地是,他以及其他人,默认国家仍然是国际政治最高主体。
一位英国粉丝撰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布热津斯基提议G2。中国的现状是,作为外样太强了,但作为将军又太弱了。中国在G2中又算什么呢?副将军?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千年幕府史,没有常设的副将军。这是旧式冲击。
而未来没有将军。我谨慎地乐观,中国的发展会带来新冲击,创新的社会建构。
3.我理想的新秩序:
亨廷顿公独具慧眼,看到了正确的现象,但给出错误的解释。将文明视为一种与国家等同的现代建构,即以少数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知识人团体为中心,整合亿万原子化的民众。
基地组织为一后现代建构。所谓后现代,是以新的手段推行旧的目标。这似乎论证亨公的观点,但只是一历史过渡。
而网络上形成的社群,为一无中心结构,价值观多元。文明为最大社群。与亚文明社群将包融国家。
就这一结构而言,人类大同,就价值观多元而言,一人一世界。而狭义的文明,区别仅在于,要使用本文明传统文化符号表达。所以基本面文明融合而不是冲突。
各文明竞合,形势有如欧盟体制,以下简称盟制。美国如英国,欧盟如法国,中国如德国,印度如意大利、俄国如瑞典、中亚如瑞士,中东如西班牙、撒哈拉以南非洲如东南欧。这种类比并不严谨,但便于公众理解。
4.秩序转换:
过去的秩序转换,无不经历大战。核武时代已无可能。冷战之后,第二冷战亦无可能。美国称要管理中国的崛起,但如上所述,中国已难以安置入幕制。但中国应当,也可能管理美国的衰落,即平滑地从幕制迁移到盟制。
中国目前参与的国际平台有两者可用:
上合组织,作为盟制的孵化器。
现已包括中俄中(亚)三文明。1815年确立维也纳体系,即确立瑞士和瑞典中立。应先推动中亚整合与中立,成为第一个进入新时代的文明。俄国的衰落仍在继续,一段时期后可能选择中立,欧亚主义落地。
金砖论坛,幕制的养老院。
论坛现包括四个外样强藩,也是四个文明。概念为幕府所创,成立却是外样主导。
可将论坛定位为发展论坛。扩大为三个子坛,分别讨论盎格鲁-萨克森模式,莱茵-东京模式,金砖模式。盎-萨论坛邀请美、英、加、澳,莱-东论坛邀请法、德、日加入。
表面仍然是论坛,和多如牛毛的其它国际扯淡场所没有不同。但如巧妙引导,可能成为一个隐蔽的国际权力机构。幕府依靠强藩的评定众进行统治。
十强藩分为三组,英、加、澳如同日本幕府的御三家。法、德、日为谱代众。金砖四国为外样众,三组先分别达成共识,再与幕府四方合议,议定天下大计。既传承幕制,又提升外样。
中国可为外样之长,带领外样向将军效忠,外样亦可获本领安堵。
美国世纪将再延一纪,亦为最后一纪。此前已经历五期,大致如下:
1898-1917 开始介入旧世界。
1918-1940 改变国际规则,仍游离于国际体系。
1940-1963 领导盟国对抗德、苏。
1964-1991 欧洲以外的斗争、中美缓和、苏联解体。
1992-2008 战略迷失、新经济革命起伏。
2009-2030(?) 幕藩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