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逆城市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做一个高级农民成为了我的梦想,可能是被欧美大片里广袤和整齐的田园所吸引,可能是对花草果蔬的喜爱,总之比起城市的高楼大厦,宁静的乡村更令我向往。
最近各方热论逆城市化,起因是江浙一带的公务员集体迁户口回农村。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这并不是所谓的逆城市化。根据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一般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较高级的阶段,是城市化发展较高水平上人口向郊区或者农村的回流。显然目前的现象不属于逆城市化的范畴。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背后必然是利益的驱使。有的地方农转非火热,仔细研究你会发现87%都是因为有亲友在城市而去投靠,这其中70%都是学龄儿童。如果不能确定在城市找到工作,那么即便无地可耕也没有农民会愿意留在城市里。而从农转非的主力军是学生这个事实看,更暴露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现如今又出现了非转农的潮汐,依旧是利益的诱惑,正因为看到了城市周边土地增值的利好,人们为了可能实现的土地分红而转战农村。
当初提出城市化的口号是为了加速城市建设,整合资源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效率高,结果是我们用30年走了西方国家100年的路;坏处就是资源的极其不均衡导致的民生公平的问题。医疗、教育、就业等的难题一年年的沉重起来,导致现在的M型社会,即中产阶级缺失的社会形态。西方国家的郊区城市化经验是,一部分富人先迁移出城市,在郊区生活并建起相应的配套设施;然后中产阶级跟出去,享受郊区配套设施的同时进行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下工厂、公司就相继迁出,城市即远离了污染和拥挤的问题。而正是因为中国中产阶级的缺失,导致了我们无法照搬这套屡试不爽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什么是中产阶级?若你完全不用为买房买车、养老、和孩子出国上学这种事情担心,你就中产了!中产阶级从何而来?这又要回到经济建设的主题上来,政府认为更多的城市建设起来,就会有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于是政府选择走了工业化的道路,走着走着发现问题了----我们的科技创新跟不上趟,可是经济发展总要继续吧,于是渴望政绩地方政府和受挫的民营企业家们一道采用吸毒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是吸毒?就是搞房地产。为什么叫吸毒?因为这个见效快,依赖性强,最后的结果除了绑架市场经济就是崩盘进入萧条期。不只是日本,所有曾经采用这种办法的国家都无一例外的失败。要搞房地产就要批土地、就要购置生产资料,还要许多公司的参与和大量的农民工来建造,表面上一石好几鸟,地方GDP上去了,生产制造业搞活了,就业问题也解决了。这房地产就好比猛虎,确实厉害!但也必须要降的住才行。而我们的法律金融制度跟上了么?地方政府的寻租、各大企业的暗箱操作、游资的无序涉足,这一切都将住房这一基本的民生问题推向了悬崖!存在即合理,反过来看,地方政府能不想方设法卖地么?衡量政绩的指标就是GDP。企业能不暗箱操作么?审批、招标的程序纰漏百出,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约束力量又严重不足,要是我也会用70%的资源搞公关、30%去搞业务。游资能不去淌这潭浑水么?那些改革开放初期培育出来的民营企业家,大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精力去搞管理搞技术创新,偶有魄力的继续创业回头却发现还不如别人买栋楼放两年赚得多!暂且抛开这些“并发症”不说,就算没有这些问题,假设我们的房地产推动者经济健康发展,可一旦城市化发展到尽头了怎么办?谁还需要那么多钢筋水泥?没了需求工厂里的工人就要面临下岗;就业更难了没人买房了,房地产的泡沫就要破裂!到时候不是有几个人跳楼的问题,是经济将要受到严重打击的问题。
中国的土地从古至今是以公有化为主的,撇开土地公有私有的问题(这无非是将土地整合起来后所有者是自然人还是法人的区别),要想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将土地整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作业,一户一亩三分田的耕种模式连自己都养不活的。重庆的“地票制度”和深圳的土地股份化、公司化是很好的解决耕地和土地征用矛盾的方法,但是由于各地情况相差较大,加之农民的保障问题难以解决,使得这些方法并不能很快很好的辐射开来。但无论用何种办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大部分农民和土地诀别走进城市,耕地则由少部分人管理用大农庄式的模式进行企业化的运作。(这也是我的梦想!)
诺贝尔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有两股力量推动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科技的力量和中国城市化的力量。”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大兴土木,或是在每个城市同一化的建设CBD、游乐园,这些都是最浅薄最表面的东西,实质的内容是服务业要跟上,文化建设要跟上。如今美国服务业产生的利润是制造业的三倍之多,而中国GDP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来自钢筋水泥。写到这里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前不久一个美国的教授跟我说他很担忧美国的现状,因为服务业占据了大多数,几乎没有实质的制造业存在,当今的美国已经严重依赖中国制造了。我告诉他只要世界的分工格局没有质的变化,那么美国就不用为这个担心。乍看之下,我们有厂房,有机器、有工人,我们是世界的大工厂!可是我们自己并不是最终的老板,生产什么?多少钱卖?都是别人说的算。虽然美国制造业是缺失的,而在中国有最有效率的工厂和最便宜的商品,可是就算我们有朝一日停止向美国出口,世界上有这么多国家,很快会有候补队员跟上来。更可况根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的悲凉感来自已经形成的世界范围的分工格局,这就好比出身,可能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了,甚至找到途径去解决了,但人家生来就是大院千金,我们不过是管家的子嗣,难以摆脱辛辛苦苦劳作却是为别人打工的命运。
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是最辛勤劳作,又最少麻烦政府的老百姓,这源于我们家族式的凝聚力。在美国,没工作、没钱看病找政府;在日本,找公司或社区;在中国,找老爸老妈兄弟姐妹。我们从古至今习惯于在血亲的基础上形成团体相互帮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贫民窟,中国大部分人素质那么差、生活水平那么低的情况下恶性犯罪率都很低的原因。可是这么好的老百姓却没有过上好日子这真令人遗憾,有人在种地还是打工中徘徊,有人在做二奶和还是做小姐间犹豫、有人在租房还是买房中彷徨,有人在跳楼还是卧轨中踌躇,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也从来没想明白过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人们被浪潮席卷着走进城市,期待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每个人都期待着城市化带领我们生活的更好,城市化不是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城市化不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城市化对应的服务业也并非只有娱乐业,城市化更不等于大搞房地产。成就一个健康的城市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工程,我们远远还没有达到,与其说为逆城市化担忧,我倒是更期待这一天能提早到来!
最近各方热论逆城市化,起因是江浙一带的公务员集体迁户口回农村。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这并不是所谓的逆城市化。根据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一般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较高级的阶段,是城市化发展较高水平上人口向郊区或者农村的回流。显然目前的现象不属于逆城市化的范畴。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背后必然是利益的驱使。有的地方农转非火热,仔细研究你会发现87%都是因为有亲友在城市而去投靠,这其中70%都是学龄儿童。如果不能确定在城市找到工作,那么即便无地可耕也没有农民会愿意留在城市里。而从农转非的主力军是学生这个事实看,更暴露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现如今又出现了非转农的潮汐,依旧是利益的诱惑,正因为看到了城市周边土地增值的利好,人们为了可能实现的土地分红而转战农村。
当初提出城市化的口号是为了加速城市建设,整合资源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效率高,结果是我们用30年走了西方国家100年的路;坏处就是资源的极其不均衡导致的民生公平的问题。医疗、教育、就业等的难题一年年的沉重起来,导致现在的M型社会,即中产阶级缺失的社会形态。西方国家的郊区城市化经验是,一部分富人先迁移出城市,在郊区生活并建起相应的配套设施;然后中产阶级跟出去,享受郊区配套设施的同时进行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下工厂、公司就相继迁出,城市即远离了污染和拥挤的问题。而正是因为中国中产阶级的缺失,导致了我们无法照搬这套屡试不爽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什么是中产阶级?若你完全不用为买房买车、养老、和孩子出国上学这种事情担心,你就中产了!中产阶级从何而来?这又要回到经济建设的主题上来,政府认为更多的城市建设起来,就会有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于是政府选择走了工业化的道路,走着走着发现问题了----我们的科技创新跟不上趟,可是经济发展总要继续吧,于是渴望政绩地方政府和受挫的民营企业家们一道采用吸毒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是吸毒?就是搞房地产。为什么叫吸毒?因为这个见效快,依赖性强,最后的结果除了绑架市场经济就是崩盘进入萧条期。不只是日本,所有曾经采用这种办法的国家都无一例外的失败。要搞房地产就要批土地、就要购置生产资料,还要许多公司的参与和大量的农民工来建造,表面上一石好几鸟,地方GDP上去了,生产制造业搞活了,就业问题也解决了。这房地产就好比猛虎,确实厉害!但也必须要降的住才行。而我们的法律金融制度跟上了么?地方政府的寻租、各大企业的暗箱操作、游资的无序涉足,这一切都将住房这一基本的民生问题推向了悬崖!存在即合理,反过来看,地方政府能不想方设法卖地么?衡量政绩的指标就是GDP。企业能不暗箱操作么?审批、招标的程序纰漏百出,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约束力量又严重不足,要是我也会用70%的资源搞公关、30%去搞业务。游资能不去淌这潭浑水么?那些改革开放初期培育出来的民营企业家,大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精力去搞管理搞技术创新,偶有魄力的继续创业回头却发现还不如别人买栋楼放两年赚得多!暂且抛开这些“并发症”不说,就算没有这些问题,假设我们的房地产推动者经济健康发展,可一旦城市化发展到尽头了怎么办?谁还需要那么多钢筋水泥?没了需求工厂里的工人就要面临下岗;就业更难了没人买房了,房地产的泡沫就要破裂!到时候不是有几个人跳楼的问题,是经济将要受到严重打击的问题。
中国的土地从古至今是以公有化为主的,撇开土地公有私有的问题(这无非是将土地整合起来后所有者是自然人还是法人的区别),要想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将土地整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作业,一户一亩三分田的耕种模式连自己都养不活的。重庆的“地票制度”和深圳的土地股份化、公司化是很好的解决耕地和土地征用矛盾的方法,但是由于各地情况相差较大,加之农民的保障问题难以解决,使得这些方法并不能很快很好的辐射开来。但无论用何种办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大部分农民和土地诀别走进城市,耕地则由少部分人管理用大农庄式的模式进行企业化的运作。(这也是我的梦想!)
诺贝尔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有两股力量推动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科技的力量和中国城市化的力量。”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大兴土木,或是在每个城市同一化的建设CBD、游乐园,这些都是最浅薄最表面的东西,实质的内容是服务业要跟上,文化建设要跟上。如今美国服务业产生的利润是制造业的三倍之多,而中国GDP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来自钢筋水泥。写到这里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前不久一个美国的教授跟我说他很担忧美国的现状,因为服务业占据了大多数,几乎没有实质的制造业存在,当今的美国已经严重依赖中国制造了。我告诉他只要世界的分工格局没有质的变化,那么美国就不用为这个担心。乍看之下,我们有厂房,有机器、有工人,我们是世界的大工厂!可是我们自己并不是最终的老板,生产什么?多少钱卖?都是别人说的算。虽然美国制造业是缺失的,而在中国有最有效率的工厂和最便宜的商品,可是就算我们有朝一日停止向美国出口,世界上有这么多国家,很快会有候补队员跟上来。更可况根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的悲凉感来自已经形成的世界范围的分工格局,这就好比出身,可能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了,甚至找到途径去解决了,但人家生来就是大院千金,我们不过是管家的子嗣,难以摆脱辛辛苦苦劳作却是为别人打工的命运。
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是最辛勤劳作,又最少麻烦政府的老百姓,这源于我们家族式的凝聚力。在美国,没工作、没钱看病找政府;在日本,找公司或社区;在中国,找老爸老妈兄弟姐妹。我们从古至今习惯于在血亲的基础上形成团体相互帮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贫民窟,中国大部分人素质那么差、生活水平那么低的情况下恶性犯罪率都很低的原因。可是这么好的老百姓却没有过上好日子这真令人遗憾,有人在种地还是打工中徘徊,有人在做二奶和还是做小姐间犹豫、有人在租房还是买房中彷徨,有人在跳楼还是卧轨中踌躇,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也从来没想明白过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人们被浪潮席卷着走进城市,期待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每个人都期待着城市化带领我们生活的更好,城市化不是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城市化不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城市化对应的服务业也并非只有娱乐业,城市化更不等于大搞房地产。成就一个健康的城市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工程,我们远远还没有达到,与其说为逆城市化担忧,我倒是更期待这一天能提早到来!
-
开酒馆的中年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0-08 17: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