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自行车的故事
辗转1300多公里,我终于将留在芝加哥的最后一件物品--果夫狼送的自行成运到了费城。从芝加哥到华盛顿,我坐的是火车,从华盛顿到费城,汽车。这个行动我已经规划了两年多,今天终于办成了。当我推着自行车疲惫不堪地来到家门口,感觉像在做梦。
事情要从06年初刚来美国时说起。当时是大冬天,我出行极为不便,于是想要弄辆自行车。不经意间问了学校夜间的清洁工果夫狼,他说,我可以给你搞一辆。于是我就有了这辆前无网兜后无书包架的车--一辆很好的车,有钱人健身用的,但我只是用来载物。我无数次骑他去奥迪超市买东西,冰雪无阻,有一次座垫还被偷了。
后来我离开了芝加哥,车就留在室友的花园里。去年圣诞我去看时,锁已经基本开不了了,都绣了。于是买来润滑油,冰天雪地里搞了半小时才解决问题。之后我又换了个锁,在外面用胶布,泡沫塑料缠了那么厚厚的一包。。。这次隔了大半年打开的时候,但见里面一包水,锁还是生锈了。
飞机的运费都要比车本身贵,所以我只好用火车。火车服务台告诉我,有个专门托运自行车的地方,花20美元买个纸板箱就可以了。到了那里,却被告知踏板和笼头都要自己拆下来,这下彻底傻眼,因为我连工具都没有。工作人员借给我一个工具箱。我拿着一个扳头手忙脚乱搞了一会儿,却被问道“你在干什么?那个扳头是坏的!”。后来人家实在看不下去,过来帮我把笼头拆了。但是踏板却更讨厌,因为没有人能撼动之--到底是在风雪里放了两年的自行车啊。这时候过来一个车友。一看就是老手--他也在这里托运车。只见他很专业地拿出工具,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问题,最后还帮我的车加了一点油。
根据我的经验,在美国有一群特别热爱自行车的人,他们一般都性格开朗,身材匀称,身手矫健,喜欢骑车远行,一套行头像专业自行车运动员,一般来说,他们乐于助人,少说多做。颇有墨子学派“兼爱无等差、尚同、节用、手足胼胝”之风。
到了华盛顿之后,可想而知另一个问题是,怎么把车装起来。在等行李的地方,有一个长相很奇怪的人,戴着自行车头盔,全副武装也在那里等他的车。他长得一副闪族人的面容,肌肉发达,腰却非常细,镖悍异常,像沙漠里的突厥骑兵。于是我上去套近乎,“请问你有没有装车的工具啊?”突厥骑兵两眼一瞪,很凶地说“我有!”。。。然后就没话了。我于是再不敢上前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车来了,只见他很熟练地开箱子,装车。等他快装完的时候,我的车刚到。当他走上来帮忙的时候,我正在用手剥箱子上的塑料粘纸,一头大汗弄不开。。。只见他过来,用一把钥匙那么一划,塑料粘纸应声而落。然后他很熟练地装车,我在边上什么也帮不上。装完后,他还顺便帮我修了两处,轮胎与链条。--又是一个墨家学派中人。
比如在某些领域,我算是小有成就,但是在另一些领域里,我发现我除了不停地说“谢谢”之外什么都干不了。这个当然很正常,但是别人在帮我,我却连下手都打不了,的确很尴尬。
突厥骑兵见我穿着极为怪异,(当时我穿着两条长裤,汗衫外面套了一件演出用的黑衬衫,外面又套了另一件汗衫,拜火车的空调所赐),却又无头盔,无手套,极为惊讶。他给我看他头套上的一道很深的挂擦的痕迹,说如果没有头盔,他已经死了两次了。他说,他已经骑了4000英里,从西部的加州一直骑到芝加哥。不过这是他第一次来华盛顿,所以他问,你熟悉这里否?
我当然不熟悉,帮不了他。他想了一下之后说,那么好吧。你要去哪里,我们一起走。我说,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于是他陪我骑了十五分钟,期间路过了传说中的白宫,只是我对此没有丝毫兴趣。。。我们稍微聊了下天,得知突厥骑兵是埃及人。最后直到远远地望见博物馆的建筑,他才朝我一挥手“you are by your own. see you”
之后的汽车托运就一路顺风了。当然,整个这一段的记忆极为美好,我会不时想起沉默寡言,身体力行的突厥骑兵等人。墨家自没落后就再也没有咸鱼翻身过。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少了很多像突厥骑兵那样的人呢?墨家学说从未影响过国外,但我却遇到不少这样的人,(比如,共济会与墨家似乎有很多类似之处。),这是不是说明墨子点到了人类某些共通的地方呢?
事情要从06年初刚来美国时说起。当时是大冬天,我出行极为不便,于是想要弄辆自行车。不经意间问了学校夜间的清洁工果夫狼,他说,我可以给你搞一辆。于是我就有了这辆前无网兜后无书包架的车--一辆很好的车,有钱人健身用的,但我只是用来载物。我无数次骑他去奥迪超市买东西,冰雪无阻,有一次座垫还被偷了。
后来我离开了芝加哥,车就留在室友的花园里。去年圣诞我去看时,锁已经基本开不了了,都绣了。于是买来润滑油,冰天雪地里搞了半小时才解决问题。之后我又换了个锁,在外面用胶布,泡沫塑料缠了那么厚厚的一包。。。这次隔了大半年打开的时候,但见里面一包水,锁还是生锈了。
飞机的运费都要比车本身贵,所以我只好用火车。火车服务台告诉我,有个专门托运自行车的地方,花20美元买个纸板箱就可以了。到了那里,却被告知踏板和笼头都要自己拆下来,这下彻底傻眼,因为我连工具都没有。工作人员借给我一个工具箱。我拿着一个扳头手忙脚乱搞了一会儿,却被问道“你在干什么?那个扳头是坏的!”。后来人家实在看不下去,过来帮我把笼头拆了。但是踏板却更讨厌,因为没有人能撼动之--到底是在风雪里放了两年的自行车啊。这时候过来一个车友。一看就是老手--他也在这里托运车。只见他很专业地拿出工具,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问题,最后还帮我的车加了一点油。
根据我的经验,在美国有一群特别热爱自行车的人,他们一般都性格开朗,身材匀称,身手矫健,喜欢骑车远行,一套行头像专业自行车运动员,一般来说,他们乐于助人,少说多做。颇有墨子学派“兼爱无等差、尚同、节用、手足胼胝”之风。
到了华盛顿之后,可想而知另一个问题是,怎么把车装起来。在等行李的地方,有一个长相很奇怪的人,戴着自行车头盔,全副武装也在那里等他的车。他长得一副闪族人的面容,肌肉发达,腰却非常细,镖悍异常,像沙漠里的突厥骑兵。于是我上去套近乎,“请问你有没有装车的工具啊?”突厥骑兵两眼一瞪,很凶地说“我有!”。。。然后就没话了。我于是再不敢上前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车来了,只见他很熟练地开箱子,装车。等他快装完的时候,我的车刚到。当他走上来帮忙的时候,我正在用手剥箱子上的塑料粘纸,一头大汗弄不开。。。只见他过来,用一把钥匙那么一划,塑料粘纸应声而落。然后他很熟练地装车,我在边上什么也帮不上。装完后,他还顺便帮我修了两处,轮胎与链条。--又是一个墨家学派中人。
比如在某些领域,我算是小有成就,但是在另一些领域里,我发现我除了不停地说“谢谢”之外什么都干不了。这个当然很正常,但是别人在帮我,我却连下手都打不了,的确很尴尬。
突厥骑兵见我穿着极为怪异,(当时我穿着两条长裤,汗衫外面套了一件演出用的黑衬衫,外面又套了另一件汗衫,拜火车的空调所赐),却又无头盔,无手套,极为惊讶。他给我看他头套上的一道很深的挂擦的痕迹,说如果没有头盔,他已经死了两次了。他说,他已经骑了4000英里,从西部的加州一直骑到芝加哥。不过这是他第一次来华盛顿,所以他问,你熟悉这里否?
我当然不熟悉,帮不了他。他想了一下之后说,那么好吧。你要去哪里,我们一起走。我说,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于是他陪我骑了十五分钟,期间路过了传说中的白宫,只是我对此没有丝毫兴趣。。。我们稍微聊了下天,得知突厥骑兵是埃及人。最后直到远远地望见博物馆的建筑,他才朝我一挥手“you are by your own. see you”
之后的汽车托运就一路顺风了。当然,整个这一段的记忆极为美好,我会不时想起沉默寡言,身体力行的突厥骑兵等人。墨家自没落后就再也没有咸鱼翻身过。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少了很多像突厥骑兵那样的人呢?墨家学说从未影响过国外,但我却遇到不少这样的人,(比如,共济会与墨家似乎有很多类似之处。),这是不是说明墨子点到了人类某些共通的地方呢?
-
爱丽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1-09 18:24:36
-
平_[bing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19 09:51:20
-
花无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19 07:13:50
-
大树泉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11 02:45:16
-
Ale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10 11:45:32
-
pi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10 10:55:07
-
潇碧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10 02:56:58
-
海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10 02:54:35
-
奥虐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10 00:05:02
-
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09 23:44:30